APP下载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之道

2009-01-27杜作润

大学教育科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大众化

[收稿日期]20091025

[作者简介]杜作润(1939),男,四川西充人,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力学、高等教育与管理及老年教育等研究。

[摘 要]大众化时代的大学,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人格,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学生担当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担当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和责任意识,等等。

[关键词]大众化;理想人格;科学精神;学习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600110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经典,已经被我们反复吟颂、诠释了两千多年。直至今天,在我们的高教研究的文论之中,经常还会看到以“大学之道”为题的论著问世。还有许多论著,虽无“大学之道”在题目中显现,但内容涉及制度、管理、科研、教学等方方面面的论题,却是道中高论不少。今年3月14日《文汇报》的一篇文章,就直接讨论了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之道问题。这是一篇很有个性、很深沉、也很有穿透力的近期佳作[1]。以高等教育大众化情景下的大学之道为主旨的思考,虽然早就在笔者的脑子中反复翻腾了好久,但还只有拜读了这篇佳作,受到启发和激励,才最终决定动笔。

其实,在1994年出版《世界著名大学概览》时,其前言,我就是用了“大学之道”的标题,所以现在这里的拙稿,应该是当年的续篇,当然首先应该是我对自己认知的改进,因为当年我们还没有认真思考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论题。现在我国已经高歌猛进实现了大众化,这个时势,推动了我的学习和思考,而且客观的现实,让我感到有一种紧迫感。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的原初数量界定,已为我们的高教同行熟知,不复冗述,容我直接进入主题,且仅从教育、培养人的这一侧面,分数“道”刍议如下。

道之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服务社会,这是公认的现代大学重要功能之一。通常人们对此喜欢作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区分,笔者认为,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应该是间接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众化时代,学生当然还应该学有专攻,学有所成。为此,学校要杜绝混文凭、混资历,要让这些进场的大众掌握真知识、真本事,出校进入社会后能凭这些真功夫去参与社会生活:或投身工农实业,或经商挣钱,或从政做官,或做学问、搞科研。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非常重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社会进退之责,勇于担当民族兴衰之责,勇于担当国家强弱之责。要让他们知道,财富、官位、科研成果等有形的东西,只是社会责任的一种载体,只有这些具体的追求向社会责任的理念升华,它们才真正值得拥有。因为,“不能让荣誉、财富、权力,也不能让诗歌诱使我们漫不经心地对待正义和一切美德”[2]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必须明确地要求和培养学生向善的意识,把责任感建立在向善意识之上,并努力争取达到“至善”。大学的至善境界,主要通过自己的学生去达到。

至此,我希望大学同仁们指正我的一点忧思:今天的社会现实,包括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好像已经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只有高超的谋略或技术,能挣得金钱、官位、论文、职称、科技成果等有形的东西而没有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大众越多,社会将会越加逼近危险的边缘。这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不是值得追求?好像还是一个问题。

道之二: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

进一步说,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由人组成的可以有着千姿百态表现样式的群体。一个越是和谐有序的社会,就越能够让她的社会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和魅力。所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当培养进场的大众,使之充分提升自己的特长和魅力,为了摆脱平庸,为了对我们和谐有序的社会增加推力,知道自己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正确目标,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勉为其难,更不轻易放弃。一句话,要有自己理想的人格定位,并且为之奋斗到底。我还不太有把握能弄懂杨玉良先生提倡的理想主义情怀[3],但我很欣赏先生用实例证明的、理想的巨大激励┮庖:

1960年,有学者对哈佛大学1 520名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个关于学习动机的题目,问的是:你到哈佛学习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理想?结果有1 245人选择“为了赚钱”,275人则选择“为了理想”。20年后,人们对这1 520名学生又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当年的這些学生中,有101人已成为百万富翁,而其中100人当年的选择就是“为了理想”。

哈佛学生特有的高成功率,也许我们大学的大众难以达到,但我相信,主要是理想的人格定位,让这些人成为富翁;理想的人格定位,还可能让另外的一些人成为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成为有真才实学的学者,成为各行各业让人虔诚敬仰的楷模、思考和行动着的劳动者、精神领袖。

道之三:要培养科学素养或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功能,向来为同行朋友认定是现代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它们据此而负有发展科学技术的使命。大众化时代,不可能会对每所大学都提出这方面的要求,但科学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普及的意义上说,一般的大众就需要越来越广泛的科学知识,高等教育中的大众更需要有更深厚的科学素养,他们至少应该理解科学的意义和价值,理解达到科学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否则,他们就难以理解、认识日常社会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即以今天的中国社会而论,他们就会难以理解我们党提出并实践的科学发展观,有的人甚至会坠入迷信或邪教的骗局之中。从提高的意义上说,部分学校还应当倡导、培养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追求的忘我精神。我以为,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科学、知识这些东西本身,仍旧可以是目的,甚至可以为之献身,布鲁诺、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的精神,仍旧应该大力宏扬。我们今天从事科学研究,其过程可能不会像这些先人那样悲壮,但无形和有形的障碍还有很多,这是我们国家今天的科学水平还不够高,原创性的、具有大规模普及意义的技术成果还太少的原因之一。人们自我嘲笑“过去是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攻打我们,今天是他们的三电(电脑、电视机、电话机)奴役我们”。这话让人笑不出,最多也只是苦笑。仍旧在发展的精英高等教育部分,特别要抚慰和培育我们这个民族科学精神的成长[4]。这是突破障碍的关键,也是中国崛起的关键。大众化时代的中国大学,绝对要承担这个责任。我们曾经高亢激扬过的“教育兴邦”,可以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发达的世界表明,最不应该忽略的一个角度,就是科学精神的培育。

道之四:要担当学习社会的建设

许多高教研究同行,大约都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都有一种紧迫感:世界科技发展太快,成果总量,几年就翻一番;人类知识的总量也越来越多,积累得快要爆炸了……有鉴于此,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醒我们: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在逐渐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由于这些方面过于广泛而复杂,以至于无法包括在任何体系之内,如果体系是指的一种静止的、无进展的东西的话。未来的学校,教学活动必然让位于学习活动,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之一[5]。我们每个人都要抓紧学习,要紧跟世界发展和变革的形势,要为建立学习型社会而努力。大众化时代的大学,要真正对社会、对自己的学生负责,必然要担当责任,让他们认真、自觉地走上这条自学之路,让他们学会学习,并由此对社会更广大的大众产生示范性影响。这是我们的大学,为适应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最具挑战性、最艰难、但是最必要的选择。大众化时代,社会好学之风的养成,大学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这里有一些小见闻:我曾经在一所英国大学博物馆陈列室的墙壁上,看到他们贴了许多教育名家的语录,包括我国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定义。其中,我还看到一位教育家的语录是:“A learning mother, a best school. ”我不禁联想到在国内看到过的,在麻将声噼啪的桌旁,一位小朋友在愁眉苦脸地做功课的情景。不过,许多朋友看到更多的,可能还是小朋友在做功课,家长们却在玩“三电”的不太和谐的双休日。这算不算一个问题,有没有让致力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大学思索和介入的空间?我也希望致力于大众化的同道朋友传道与解惑。

还可以讨论一个具体问题:大众化时代的大学,如何对待老年教育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的大学都已经向老年人开放,许多有志于学习、钻研科技、文化的老人,已经进入传统大学的课堂,与年轻人同堂听课、相互切磋,有的老人甚至攻克自己选定的科目和课题,并最终走上学位授予典礼的礼堂。包括像哈佛、伦敦大学等这样的世界著名大学,都早已开了这样的先河。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我们的大学,至少也应该本着和谐社会建设及人文关怀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态度。这应当成为对待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面反光镜。更何况,老年大众走进课堂,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毛入学率”。要进一步扩展我们的视野,还可以参考几年前我看到过的一段论述:我国有100多万所各类学校,其中正规的大学院校有2千多所,如果每所学校都能主动参与社区教育、农村教育、老年教育,为学习型社会提供部分智力资源,一定能加快推进学习化社会的进程。

高等教育大众化,我认为就应该是学习精神大众化,好学习惯大众化。

道之五:要用先进文化养成文明人

广义的文化,是经过人类手和脑作用过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或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主要指的是其中的精神财富,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种文化就是联结它所在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纽带,是维系这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强大而无形的力量。文化又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生存、发展的一面鏡子,它映照着他们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面貌和文明程度。反映到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公民身上,当然包括反映到受过大学教育的大众身上,表现为:他如何对待自己,又如何对待别人,以及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等。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进步的社会里,这样的大众,懂得自尊,即使独处时也不苟且、有品位;和人相处时,他懂得尊重他人,不自觉得高人一等,能谦让,有风度;他很懂得爱护环境,不掠夺,有保持世代存续和发展的意念与智慧。这样有品位、有风度、有智慧的大众,不只是关心个人的福、禄、寿、喜,他们心中还有他人,还有社会,还有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可以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通过各种技巧性、技术性、艺术含量较高的文化技能的学习,让他们领略艺术的情趣。但更重要的是,还应当通过自然科学课程、环境科学课程和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化论、人口学、美学等普通人文课程的教育,启发和引导他们思考、研讨文化或文明社会的发展在时空上是如何展开的,使这些大众更多、更高、更深地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运动、变迁的规律,使他们心中的世界更宽、更大,使他们更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智慧头脑,能站在较高的高度,审视现实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识别其中进步或先进的成分、落后乃至腐朽的成分,等等,使他们有能力对文化生活包括新闻媒体中的不健康的文化因素,进行识别和批评,成为自觉维护、追求先进文化,拒绝、抵制腐朽文化的新时代的大众。

道之六:要尊崇学术的自由争鸣

这源于现代大学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公认的学术性,肩负发展科学、探索真理的使命。对这些未知目标,不可能预先设定界线,不可能由法规仲裁,更不可能依赖领导或高人的指示,只能靠沉思、讨论、辩论来获得正确的结果。一句话,就是需要自由争鸣。这是追求科学真理的主要武器,归根到底,也是创新、强国强民的主要武器。就像国家需要有政府、有军队,政党需要有领袖,战士需要有枪,交通工具需要有发动机一样。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虽然不必要求每所大学都强化科学研究功能,但应该要让这些进场的大众,懂得学术自由争鸣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这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资源之一,也是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国家永远都要发展,社会永远都要进步,理解与尊崇学术自由争鸣的大众越多,这样的发展与进步就越有保证,越能持续。大众化时代的大学,更加要引导学生尊崇学术的自由争鸣。

以上各“道”,前面已经交待过,仅仅是讨论教育、培养人的目标或使命,即便如此,也很难自命为当今大众化时代大学之道的全部。这种,其实是坐而论道的学习、讨论,肯定肤浅、粗疏之处很多,真诚希望同道朋友批评、赐教,我保证会继续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平原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之道[N] 文汇报,2009-03-14(08)

[2]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 郭斌和,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08

[3] 杨玉良 大学使命与大学生责任[J]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9,(7):17-20

[4] 杜作润 试论我国高等院校目标的调适[J] 江苏高教,2009,(4):34-36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00

(责任编辑 黄建新)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大众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试论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