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2009-01-25陈健妮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重音范读语气

陈健妮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阶段目标中,各学段的阅读目标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打好朗读基本功

首先,朗读要突出一个“准”字。

所谓“准”,即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不任意添字、漏字,不可拖长字的尾韵。要真正做到“准”,一定的齐读是必要的,但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朗读和反复训练,力争做到“字字咬真、字字咬准”。

其次,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等方面的训练。

①语调。要让学生注意掌握朗读时句子语音的高低轻重,朗读时应如何处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但是他们都知道寒冷和饥饿的感觉。老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饿地缩在房子的墙角。让学生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国家,穷人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从而满怀同情地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然后再指导学生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朗读课文开头环境描写的部分。出现幻象的句段时则应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来朗读;而当幻想破灭,回到现实时,朗读时语气应是失望、低沉、伤感的。

②重音。老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部分,并懂得处理重音。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就要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不然,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文字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有时重音反而要轻读,表达的效果会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小金花跺着脚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读这句话时往往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则更富感染力。

③停顿。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文章思想更为活跃的时刻。停顿得长可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停顿得短,可造成“银瓶乍破水浆进”的境界;戛然而止,可使举座皆惊,产生惊堂木一拍之妙。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在这段话中,“千钧一发”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这样就能营造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效果要好得多。“英雄们”和“听”、“激烈的”和“搏斗”之间要适当停顿,使有声语言紧张而不仓促,动作感强而有层次。“召”和“更”、“身”和“都”、“火”和“冲”、“去”和“和”之间也要紧连。

④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来体现。如《穷人》一丈,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穷人的美好心灵,文中多处运用叹词,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真实、感人。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些用了叹词的句子。如“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这句话真切自然地流露出桑娜对西蒙的同情,应读出关心、同情的语气。“嗯,你看怎么办……”这句表明渔夫在和桑娜商量,征求她的意见,应读出思考、征求的语气。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老师精彩的范读能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唤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不够强,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还很难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存在一定难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调,减少朗读训练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再者,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有些学生的摹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通过摹仿,有了一定的积累,朗读能力将会逐步提高。当然,老师范读时要全身心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备受感染。针对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在朗读教学时,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学《我坐上了飞船》一课中的第2自然段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时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模仿老师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老师先进行精彩的范读,拉近学生与总理的距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境,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咏华山》一文中老头的话:“好诗!好诗!”这句话是老人听了寇准咏华山的诗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得精彩而有韵味,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可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夕阳真美》一文,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达到一种境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三、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朗读不光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老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学生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一段适合的音乐,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兴趣盎然且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老师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激活他们参与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通过评价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时候还要老师“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有效的激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黄继光》一文描写了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的壮烈场面,全文弥漫了烈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学生都很喜欢读,都想表现自己,但刚开始读时学生把握不准节奏,不能充分表现出课文反映的那种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的心情,于是我挑选了两个同学进行比读。一个是读得较好的学生,一个是读得一般的学生。经过他俩一读,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学生发言踊跃,各抒己见,“黄继光请战时充满信心和力量,他的话应该读得坚定有力。”“‘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一句反映了黄继光在伤重的情况下行进的艰难,应该读得稍慢。”“‘轰一声炮响,声音来得突然应该读得快一点,响一点……”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朗读中出现的“拖腔拖调”现象渐渐少了,学生开始注意调整朗读的速度,把握恰当的音量,语感自然也得到了培养。

当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朗读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责编欧孔群)

猜你喜欢

重音范读语气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