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专业课教学中的思维定势

2009-01-22

职业·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线框定势规律

张 梅

思维定势是人们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应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地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努力克服其消极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思维定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思维定势使学生深刻认识概念和规律

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观察、分析,让学生首先获得感性知识,使其思维活动向现象的本质定向,从而达到对概念和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概念和规律为中心的基础知识,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定势。学生在掌握新概念、新规律时总是要利用已有的知识,使一般原本孤立的新概念、新规律同大脑里原有认知结构中储存的知识信息相联系,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促进对新概念、新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例如,《电工学》教材中,在讲解“闭合线圈中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教材从对四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入手,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朝着一个方向收敛集中——“只要线圈中磁通发生变化,线圈中就会有电流”,从而建立起“闭合线圈中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是线圈中磁通发生变化”的规律,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教师还要通过举例和练习,对该定势进行强化,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概念和规律。

2.思维定势能促进知识与经验的正迁移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顺利地理解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就是思维定势对学习所起的正迁移作用。

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是在已有的定势的基础上发生的,并利用已有的经验,按照一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正确、稳定的思维定势,可使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表现出习惯化、自动化,从而大大缩短解题途径的探索过程。例如,在仔细研究过纯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纯电容电路以后,学生对较复杂的R—L—C串联电路,均可将其分解为三个分电路模式,形成思维定势。稍加指点,就可以将三个基本电路解决较复杂的R—L—C串联电路的思路和方法,迁移到较复杂的R—L—C并联电路情况中去。这种思维定势的迁移作用达到迅速、准确地掌握新知识,促进新问题的迅速解决。

3.思维定势是分散思维的基础

分散思维与定势思维不同,它具有思维广阔、流畅、新颖等特点,它不满足于现成的模式,用“以变应变”的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人们推崇分散思维,其实定势思维是分散思维的基础。没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并形成科学的定势,要想灵活多变地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例如,学生在没有熟练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知识的运用模式时,而要求学生以寻求变异的分散思维方式,用多种途径解决电磁感应方面的实际问题是难以做到的。

二、思维定势在教学中的消极作用

很多实验可以证明,思维定势会对问题的理解与解决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即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当一个问题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学生难以涌现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思维定势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消极作用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定势使学生易入认识误区

在建立基本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因未真正掌握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定势错觉”,并迁移到应用中去,从而产生消极作用。例如,学生学习三相交流电路中三相电路的计算后,但对公式“I相= U相/ Z”中I相、U相、Z三个基本概念的关系的推导过程没有真正掌握,当遇到“在三相对称电路中,电源的线电压为380伏,每相负载阻抗Z=10欧。求负载接成星形时的线电流”的题目时,经常有学生受到“I相= U相/ Z”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误认为“I线= U线/ Z”。造成 “I线= U线/ Z =380/10=38安”的错误答案,正确解题思路是“U相=U线/1.732=220伏,I线= I相= U相/ Z =220/10=22安”。

2.思维定势太强烈易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

学生受旧经验的思维定势影响,往往不注意新旧问题的差异,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使思维方式僵化。不善于分散思维,缺乏创造性。例如,在讲到欧姆定律I=U/R时,导体内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时,学生对定律中“电阻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没有注意到而形成思维障碍,当遇到:“欧姆定律推导得出R=U/I”,由于“欧姆定律I=U/R的内容”的模型太强烈造成思维定势,误认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内电流强度成反比”。

三、针对思维定势二重性的教学对策

1.必须重视基本概念与规律的建立与引入,形成科学的思维定势

要加强基本概念形成的教学,应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将同一类事物的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突出概念的关键要素,帮助学生抽象出基本概念,抓住问题的本质,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而不能让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产生“盲点”,提高理解概念的精细度与准确度。例如,在讲解楞次定律时,通过演示实验或尽可能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楞次定律,并使学生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是一致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努力理解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对“变化”和“阻碍”的含义,学生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和正确掌握,以致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发生错误。必须着重指出,闭合回路中产生感生电动势的原因是由于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如果有磁通量而无变化,还是不能产生感生电流。“阻碍”二字的含义并不是说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总是与外磁场方向相反。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减少时,感生电流产生的磁场跟外磁场的方向相同。这才是“阻碍”二字的完整意义。

在进行规律教学时,要注重规律的探索和推导认证过程。教师应将科学的思维程序充分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规律是怎样得到的,其实用范围是什么,运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防止出现习题与公式之间的机械式条件反射,避免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

2.加强变势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所谓变势思维,就是对要解决的问题是否适宜或是否能用已有的思维定势去解决,并及时改换其它程序处理该问题的思维倾向。它能深入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便于知、技、方法的活化,利于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基本概念、规律的应用中要特别重视变势教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变更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属性,以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例如,在讨论过“线圈中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是线圈中磁通发生变化”这一问题后,可以讨论如下问题。

闭合线框abcd的平面与磁力线方向平行,分别说明以下各种情况,线框中有无感生电流?为什么?

(1)线框沿磁力线方向运动;(2)线框垂直于磁力线方向移动;(3)线框以bc边为轴向上转动;(4)线框以cd边为轴向前转动。

通过四种相似模型的辨析:(1)(3)两种情况线框中磁通未发生变化,所以线框中无感生电流;(1)(4)两种情况线框中磁通发生变化了,所以线框中有感生电流。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分析方法,从而使学生思维显得灵活、敏捷。

3.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双基”充分定势后,要注意培养分散思维,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从正向、侧向、反向去思维善于发现问题中新的因素和关系,采用多种方式,获得新的成果。这有利于学生分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并能克服学生思维活动中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使学生具有创造力。例如,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小制作活动,这些活动可以适当结合学科课程所学,加以延伸,不仅对课堂所学知识能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作用,而且可以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动手动脑,设计和制作出自己的“作品”。当然,教师可以提供专门的帮助和技术指导,但不宜过分关注、拘泥于细节和水准。如在学习电学内容后,可以安排“小电动车的制作”活动等。

4.加强实验与多媒体教学,强化形象思维

加强观察和实验教学,这是借助形象思维为学生的思维进展铺路架桥最有效的途径,能帮助学生直截了当地抓住问题的本质。

教师还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特别是把那些学生看不见的微观过程、专业课图景、抽象概念,通过动态画面使之达到形象化。如上面所述过的闭合线圈中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的四个实验,若将整个实验过程通过电脑处理,做成动画片。在向学生讲叙实验过程时,以立体信息输入学生的大脑,展现直观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清晰、完整的实验过程和实验形象,以便克服僵化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再认识,逐步建立和完善定势点,使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又要把负效应适时地向积极作用方面转化,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思维能力向高层次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线框定势规律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玩转方格
随位移均匀变化的磁场中电磁感应规律的初探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巧解规律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一种判断切割型组合体视图相邻线框方位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