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技校学生日常管理的心得

2009-01-22邹明杰

职业·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技校生技校班会

邹明杰

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及管理好班级的难度越来越大。把学生培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技校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上和精神上健全的学生更能够面对挫折,接受挑战,获得成功。

多年的经验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好班级,辅导员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屡屡犯错、屡教不改的学生要有很好的耐心,平等对待,与他们交朋友;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教育方式上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效果。

技校学生年龄都在16~20岁左右,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总是以成年人自居,却又总是犯一些很幼稚的错误。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缺乏自我控制力,是这个年龄段的特征。有的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遵章守纪,勤奋学习;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经常违反校规校纪;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但自私自利,从不关心班集体和同学;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乐于助人,热心为班集体和同学服务……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好与坏、美与丑、光荣与耻辱、先进与落后等伦理知识,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二、技校生不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技校生处于青春期的阶段,在心理及认识上有其特殊性,总体来讲部分技校生消极心理的产生和不良行为的产生可归结为;

1.社会上的不良因素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某些畸形的社会关系,如简单的物欲追求,弄虚作假。

2.不健康的社会文化

如低级庸俗的刊物、影片、网吧。

3.家庭中的不良因素

家庭结构不全。

另一方面,技校生消极心理还有一定的内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评判,意志力薄弱,虚荣心较强等。

因此,对待技校学生必须端正工作态度,切不可因为基础太差或素质较低而歧视他们,也不能因为他做了件什么错事就认为他是无可救药。要根据技校生的心理特征认真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寻找突破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与他们接触,与他们交朋友,充分了解他们,然后再耐心地加以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缺点,使他们转变过来。

三、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把握情感交流

1.要与学生建立感情

技校学生已有较强的认识判断能力,自我意识较强,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就得先信任他们,要多与他们接触、交谈,在了解中增强其信任感,在信任中加深了解。只有在缩短了师生思想上的差距,取得他们的信任时,才能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这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

2.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多赞扬、多鼓励、多照顾他们

任何人都有其思想或行为上的亮点,技校学生也一样,适当的赞扬对他们也不失为一种鞭策和鼓励,特别是当他们有了进步,即使只有一丁点儿,也要予以充分肯定,使其增强自信心。要使他们明白,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要他们多参加实践,培养动手能力,这无疑对他们的学习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照顾他们,培养其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对技校学生日常管理的方法

1.争取家长的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了解他们的个性、习惯等等,寻找教育的突破口。不是只有学生犯错误时才与家长联系沟通,而是学生取得一点点小成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成绩,也及时地告诉其家长,这样家长会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2.搞好班级文明建设

用优美的环境影响人,用文明的行为教育人,用先进的事迹激励人……接班伊始,笔者就在教室显眼部位贴出了“班级荣辱,我的责任”八个大字,作为整个班级的座右铭。

3.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也止,所以对那些不负责任的班干部坚决不用,对于有魄力有胆识的学生,重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开好每次班会

班会是做好班级工作的主要形式,每次班会除了布置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外,还要根据每周出现的不同情况讲一个小故事、寓言或者一个禅语,用其中的道理启发学生。

教师职业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特殊职业,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部内涵和意义都体现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单是使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在规矩中形成方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心灵和人格上强大起来,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表现出正直、自信与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猜你喜欢

技校生技校班会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让学生成为情绪的主人
免学费形势下技校生消费状况
网络购物背景下技校生消费者从众心理的分析——以淘宝双1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