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信息变异:直面公众
2009-01-22长子中
长子中
网络时代,信息的不及时、不公开,“犹抱琵琶半遮面”,将使基层政府自身形象很快被妖魔化,给政府的合法性带来致命的损害
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网民数量急剧增加。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今年1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6亿,居世界第一。与之相伴生的是,互联网在民主参与、直接性、公开性等方面都达到了现代政治所能要求的最高程度,网络政治尤其是网络监督给现实政治尤其是基层官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网络对官员的影响
网络的监督实际上是群众对官员的监督,是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思想和原则得到真正落实的具体体现。以前要求官员要接受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互联网的出现为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提供了条件。但这种监督并不意味着对司法程序的干涉,而是一股推动相关部门批露真相的力量。
由于网络的无边界特性,使得传播的主体已从原先单一的媒介组织向普通公众扩散,“大众记者”纷纷涌现,他们从更宽更广的范围内监督政治人物及其行为,显示了广大网民政治意识、参与意识的萌发。基层官员最接近基层群众,其一言一行都和政府形象相关,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基层官员的言行举止充分暴露在“大众记者”的聚光灯下。一旦其行为失当或有贪腐行为或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会迅速被网络洪流“挟裹”,接受“网络风暴”的冲刷和问责,使不少贪官被绳之以法,不少不公平的事件及不合理的政策或措施得以改正或取消。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从“辽宁西丰最牛的县委书记”、云南“躲猫猫”、“抽天价烟房管局局长周久耕”、“记者博客举报山西溃坝”、新余、温州“出国考察团”、“灵宝王帅网上发帖被拘案”“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和“邓玉娇刺死官员”事件中,都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推动了此事向好的方向发展,有许多官员因此而被免职。
正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回答网民提问时指出:“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信息技术使得政治朝着有利于普通公民的、人人平等的方向发展。
然而互联网监督这把双刃剑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缺点。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能够在瞬间生成、瞬间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的交互式传播媒介,也存在着一些捏造事实和造谣诋毁的现象。一些网民用感性代替理性,论点满天飞,但普遍缺乏论据和严格的论证,故意曲解对方意思进行偷梁换柱,再进行网络“轰炸”。南于信息的变异性,是新信息诞生最好的温床,一旦有不利于政府的负面消息出现,很快就会出现爆炸效应,信息串联作用就会使得负面舆论或消息占领整个信息传输通道,对社会有很大的离散作用。而一些基层官员对此的反应是一捂、二按、三打压,认为网络事件多是炒作不足信。信息的不及时、不公开,“犹抱琵苣半遮面”,将使基层政府自身形象很快被妖魔化,给政府的合法性带来致命的损害。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整体转型的阶段,人们对于公权力如何参与社会利益的调整非常敏感,人民希望减少腐败和犯罪,并通过网络来监督时事和揭露丑恶现象。有时候,网民的监督会出现“过热”的现象,出现了不处理问题官员“炒作”就决不罢休和“闹大了才重视”等潜意识。另外,一些网络精英往往也通过更加巧妙的编辑和信息操纵。使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事件、事实、数字失实失真,从而误导公众。因此有人也指出,虽然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宣传空间,但却是施展阴谋的好地方”。
官员如何应对网络挑战
网络为网友参政议政提供了平等、互动的平台,为舆论监督创造了新的阵线。但是也应清晰地认识到其负面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建立及时进行信息澄清或回复网民的反应机制。由于固有的原因,一些官员对网络这种新事物持排斥态度。但近年发生的一系列网络事件使得互联网监督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及时对网络批评作出迅速反应,应该是执政者的素质表现。事倍功半,事半功倍,代价与效果常常就在犹豫迟钝的反复之间。因此要密切关注重点网络、重点论坛、重点博客的动态,建立及时、快速的反应机制,及时进行信息澄清和回应网民的质疑。其最大的作用可能就在于,真实的声音占据主流传播渠道,流言也就失去了市场。
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对今天的各级党政官员来说,网络既是服务民众的新平台,也是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的直通车。目前,不少基层政府对媒体存在着不敢说、不会说、不能说的问题,并且许多基层干部对当前网络传播的规律理解程度不深,还习惯于宣传部把关,结果导致小问题引发了大热点。而且在信息时代,任何官员都要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迅速作出决策,其决策结果又必须直接接受社会大众的评判和检验。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停留于过去的理念模式,满足于过去的工作方法,不仅不能执好政,还会引发严重的问题。
转变观念,不能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互联网拓宽了表达渠道,搭建起一个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重要平台、听取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这个平台其实就是一种协调机制。可怎么看待、怎么管理、怎么使用这一工具、平台和渠道,却与官员的执政理念、执政水平分不开。因此各级基层官员要转变观念,不能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因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视和利用好这样的协调机制,对于落实共建共享,集中民智民力,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网络是一种互动性最强、也最难掌控的媒体。可以说,“草根”和“民本”是这个网络时代的两大精神原则。政府的声音、官员的声音,在网络上总是稍显微弱。因此政府官员应主动出击,争取占领网络正面舆论阵地、树立官员良好形象。各类官员开博客也可看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建议各级基层官员主动“触网”,构建“直面群众”的一种权利与权力的对话机制,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听取市民心声。并且要求相关部门定期出网络问政简报,对有建设性意见要听取,对一些受误导的信息或意见要及时在网上予以澄清。这样就可变被动为主动,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力争把互联网政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式,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大立法力度,限制无序混乱的网络监督。网络监督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体的权限,但同样应该遵守约束传统媒体的法律法规,现实世界中的法律法规有些不太适用于虚拟世界。应建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对明显的、有侵害性的网络行为通过法律进行规范。(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