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教案学案一体化刍议
2009-01-21鞠红
鞠 红
教学案一体化是教师把详尽的教案简约为学生的学案,通过教案与学案的有机统一和师生的共同探究,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案最大的特点是兼顾了教案和学案的特点,对教师而言是教案,对学生而言则是学案。教学案是教师教学的“脚本”,又是学生自主探究、检测反馈的平台。
一、教学案一体化的编制
1.教学案一体化的编制原则
要确保教学案的高质量,编写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理解课程标准体现的理念及其对教学的具体要求,紧扣考试说明及高考发展趋势,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选择施教起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第三,要从教情和学情出发,科学合理地编制教学案结构形式,既要保留传统教学案的合理部分,又要在教学实践中博采众长,注重创新。
(2)导学性原则
所谓导学性,即教学案要有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功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基点,从自主、愉快、差异等角度来描述、评价学生学习的状态和质量,并以此为依据来组织、调控教学诸要素,设计教学流程,使学生成为主动建构的学习者。教师在编制教学案时,切忌以教为中心设计学案,要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整理知识结构、参与课堂探究、总结学习方法等环节。
(3)探究性原则
提高学生学科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参与问题探究是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编制教学案时要设置一系列探究性问题,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线,注重学习过程的调控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科能力。
2.教学案一体化的编制流程
(1)专人主备——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写出教学案初稿
每学期初,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研究课标、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分析学情,制订教学案编制计划,以骨干教师为主,按课时计划确定主备教师、轮流主备,要求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写出教学案初稿,分发给备课组成员。
(2)集体复备——集中备课组集体智慧,形成教学案定稿
教学案应该是学科组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体研究编制教学案的过程是校本培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每周集体备课时对教学案初稿进行研讨、修正、完善,确定教学案的形式与内容,形成定稿后印发给教师和学生。
(3)个人再备——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形成个性化教学案
由于班级学情不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风格各有差异,所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在集体编制的教学案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和班级学情对教学案修改补充,形成个性化教学案,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要时可在教学案中加入附页。
3.规范教学案一体化的一般模型
教学案一体化应具备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提纲、课堂笔记本、课后作业本、纠错本等多重功能,所以规范化的教学案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起到决定性影响。教学案应以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流程为主线进行设计,突出学习过程的调控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说,一份规范教学案必须包括学教准备、自主学习、教学流程、评价反思等四个环节和教师活动、教学媒介、学生学习三条主线(见下页表)。其中“教师活动”是预设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活动,“教学媒介”是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的教材、知识结构、历史材料、课件、习题等学习材料,“学生学习”是预设学生探究的目标、自主探究过程等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提供的只是编制教学案的一般模型,而不是固定的格式,教师要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情的差异选择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栏目,编制个性化的教学案。
二、教学案一体化的实施
1.教学案一体化的实施原则
(1)分层性原则
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各有差异,教师在实施教学案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到不同学力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分类达成的原则。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确定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学习策略指导,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努力。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习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在实施教学案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学后教,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
2.教学案一体化的实施程序
(1)学生预习
教学案至少提前一天分发给学生,教师布置学生根据“学案”预习新课内容,指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标记出知识疑点,课上向提出老师质疑。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学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案的导学的作用。
(2)批阅学案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学案”,以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完善教学案,确定精讲、略讲、不讲的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课堂教学
课堂上用好导学案是实现导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自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课堂上教师要多放手,少代办;多引导、少定论;多探究,少讲解;多激励,少批评。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学教反思
一堂课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要及时反思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得失。
对教师而言,撰写教学反思能够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备课时是否考虑到了;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主动参与;问题设计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多层次性,是否适合所有学生参与讨论;指导学生是否及时到位等等。在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案进行修改、完善。
对学生而言,记录下自己的听课心得能够巩固基础知识、内化学科能力、强化历史认识,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我掌握了哪些知识?出现过哪些失误?还有哪些疑问?
(5)批改反馈
教学案的实施必须坚持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课后检测”,批改时要尽可能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重点帮扶边缘学生。批改后发还给学生,要求学生自我纠错,查找出错原因,记录纠错心得。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矫正。
(6)整理复习
单元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要督促学生对教学案归类整理,装订成册,妥善保管,形成校本复习材料。教师还可针对平时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对教学案进行系统整理,设计出更具实效的复习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