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009-01-20赵海云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创设初中数学

赵海云

【摘 要】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从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在新课进行的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冲突,即创设了思维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

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下三种方式愿与大家商讨并实践。

第一:我们可以从引人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整堂课教学效果欠佳。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方法二: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1.你有5元钱,还了2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2.你有5元钱,还了8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

方法三: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印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相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创设愉悦情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只有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才会明显。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乐学。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的引入时,先让学生解五、六个一元二次方程,并引导学生列表:各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X1、X2、X1+X2、X1•X2,并探索发现其关系。

此外,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创设思维情境.如:讲《勾股定理》一节时开始先讲故事,说的是公元2000多年以前,一个叫商高的人十分精通计算测量,国王很赏识他,有一天大王召见他就问:“商高,你最近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商高点点头说:“大王确实有。如果你给我两条知道长度的木条,把它们拼成垂直的形状,然后,我不用测量也可以知道另一条线段的长度。”大王,很有兴趣的尝试了几组数据,结果发现商高的答案总是和测量的相符。同学们,你们知道商高是怎么做到的吗?这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即把学生的精力迅速集中到这节课上来,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思维情境。

第二:在新课进行的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旧知识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创造“愤”、“悱”意境。“愤悱意境”,即所谓“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情境。“愤”是想求明后面却不得,“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其具体做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方法二: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

第三: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深。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规律创设思维情境,让同学们在情境中全方位地进行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最终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猜你喜欢

创设初中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成为后方:江西小三线的创设及其初步影响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