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宣传画艺术分析
2009-01-20钱品辉
钱品辉
摘 要:20世纪中国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约1978-1985),在这个被称为“思想的年代里”,宣传画作为一门具有特殊号召力的艺术门类,其主题内容已经走出了纯政治性的桎梏,这个时期的中国宣传画艺术在主题定位、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其创作思想突出了“清纯”之美和“崇高”之美,多元化的艺术语言与艺术形式所形成的时代品格,对中国传统宣传画向现代招贴艺术的过渡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宣传画;设计;艺术思想;清纯;崇高;时代品格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
Artistic Analysis of Chinese Poster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QIAN Pin-hui
中国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从文学作品到电影作品、从服饰装扮到日常生活工业用品、从装潢设计到艺术作品,其时代艺术品格一切都具有朴实无华的特征,一切都是那么的崇高和清纯。在这个被称为“思想的年代里”,宣传画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号召力的文化宣传武器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此时期的宣传画已逐渐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其主题内容或以表现文革后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或以表现实现“四化”为主题。其题材不但包括“五讲四美”、爱国主义、拼搏精神,而且还包括植树造林,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这个时期的中国宣传画艺术不但从主题定位、表现题材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而且其多元化的艺术语言与艺术形式所形成的时代品格对中国20世纪80年末期及以后的宣传画大变革奠定了基础,在传统宣传画向现代招贴艺术的过渡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在那个被称为“思想的年代里”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中国大地万众欢腾,一派喜气洋洋。被“文革”政治高压气氛压抑了十年之久的人民大众无拘无束地释放着欢愉的情感。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挥笔画了一幅《捉蟹图》,尽情发泄对“四人帮”的满腔怒气,捉蟹吃蟹成为了风尚。1980年11月审判“四人帮”时,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画了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漫画,刻画了“四人帮”之狗头军师张春桥的丑恶嘴脸,一夜之间传遍京城大街小巷。不论是《捉蟹图》还是《死猪不怕开水烫》,都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大好政治形势和人民大众的普遍心理,它起到了具有广泛意义的宣传画的作用。
1977年7月,邓小平再一次光辉复出,由此开始了中国的大转折。1978年开始,中国的政治气候已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约1978-198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思想”之光重新闪耀,四个现代化建设凝聚起民族的激情,改革开放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有错必纠让受难者充满了希望!在那个被称为“思想的年代”里,思想成为文化生活的关键词,人们思想着如何澄清“文革的政治硝烟,人们需要以一种纯情的思想来设计一种合乎人性的美的生活。从人性反思阶段的“启蒙思想”到感性解放阶段的“美学热”,从以听觉为主导的文学作品到电影作品,从平实素雅的服饰装扮到日常工业用品,从倡导人道主义的绘画作品和音乐作品,从简朴素谈的装潢设计到宣传画设计,这一切都显示出那是一个崇高和清纯的年代。
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社会环境中,中国美术创作思想、观念和图像语言等,都以前所未有的变革和艺术面貌展现在观众眼前。中国社会政治环境发生的根本性的逆转,使艺术个性逐渐复苏,美术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对于文革的反思与反叛成为中国美术界创作思想的一种潮流。从1978年到1985年,宣传画作为一门具有特殊号召力的艺术门类,它与文革时期的“红、光、亮、高、大、全”的模式化特征相比已经相去甚远,不但主题内容已经走出了纯政治性的桎梏,而且其表现手段和形式个性已开始向艺术性回归。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与全盘否定,对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思想的引入,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使得此时期的宣传画作品更趋多元,更具人性化。
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宣传画艺术的崇高与清纯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眼前所呈现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现代视觉图像的爆炸性画面,如果与中国的20年前相比,你会发现一切都变了。这时会有另外一幅不同的画面辉映在你的眼前,那就是已成为记忆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清纯设计。
中国20世纪的70年代末期,也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与彻底否定,对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思想的引入,对文革和传统文化的深刻性反思,构成了新时期美学思潮的崭新背景,“空前绝后”的“美学热”使人们的内心生活更加纯净。1978年,由李谷一唱红的电影《黑三角》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突出了“清纯”之美,代表了人们脱离政治利害的人性回归状态。在这个被称为“思想的年代里”,担当文化宣传武器的绘画作品或正规印制的宣传画作品,至此已逐渐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阴霾,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起到了向艺术回归的桥梁作用。李天祥、赵友萍的《寒凝大地发春华》、蔡景楷的《真理的道路》(图1)以及艾轩的《保卫》等油画形式的宣传画均以文革后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力群的油画《周总理像》、徐匡的《祖国大地》则都是表现了艺术家的愿望和人民的意愿。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真实展现了一个父亲的眼神,父亲沧桑的脸,展示岁月的无情,发人深省。画家把如山的父爱直接推到了人们的面前,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作品展示的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这是一幅轰动一个时代的油画。20世纪80年代后,崔开玺的《洗车》、汤沐黎的《针麻创奇迹》和孙滋溪的《五子棋》等油画仍然在主题范围内表现了主题创作的特点。这些艺术家在深化主题和表现主题方面的努力,较之以前不但更多的去掉了一些主体的标签,而且在形式语言上付出了更多的智慧,另外在色彩的寓意与人物形象地塑造上已经与往日的面目大相径庭。
197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恢复建制后,设立了“年画宣传画编辑室”,编辑室除出版政治性宣传画外,根据改革开放形式的需要,该社广开题材门路,出版了以中外著名科学家为内容的成套宣传画,以配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宣传,还出版了有关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卫生、交通安全、发展体育的成套宣传画。为了促进宣传画创作和出版的繁荣,1983年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了“全国宣传画展览”,并先后在上海和北京等地展出。这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62幅,是从全国创作和出版的宣传画中精选出来的,代表了当时中国宣传画创作的最高水平。作品来源于全国各地,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完全突破了文革时期宣传题材的纯政治性的局限,既有直接性配合形势题材的作品,也有可供长期宣传的主题内容相对稳定的作品。这次展览有不少构思奇巧、手法新颖、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熏陶。其中龚定平的《优生优育》(图2)、张汝为的《共产主义是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图3)和张安朴的《书籍是知识的窗户》(图4)等作品获一等奖。这些宣传画作品讴歌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主旋律,同时又在道德风尚、计划生育、英雄楷模、拼搏精神、四化建设、“五讲四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和植树造林等方面多有涉猎,与社会公益相关的各种体裁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中国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宣传画的创作题材上越来越宽泛,并且做到了以情感人,其主题立意不是靠说教来完成,而是靠精心的构思和质朴感人的画面情节来感染人的思想。我们不能否认,宣传画在那个时代文化语境的演变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思想的崇高和文化的清纯也决定了当时宣传画艺术的崇高与清纯。
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宣传画艺术的语言与形式
文革十年,“红、光、亮”、“高、大、全”的模式化特征和“三突出”原则是宣传画创作的主体风格,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宣传画艺术屈身于“文化为政治服务”这一号召,政治成为压倒一切的题材,革命领袖和工农兵形象成为宣传画的主题。因而忽视人性的结果使得当时的宣传画简单而粗糙,流于口号图解和大头特写等俗套方式,具有明显的“政治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符号化倾向。
从1976年到1978年,这是中国的后文革时期,宣传画的创作题材虽越来越多样化,但整体风格依然延续文革的遗风。1979年以后,最重要的现象就是传统的创作模式与展览模式被打破了,更多的年轻人和更多的艺术家已经闯出了创作的禁区。随着对真理标准讨论的逐步深入,在当时,文学界创作出了反思文革的文学作品,很著名的是由青年作家卢新华创作的小说《伤痕》,在当时还出现了一种绘画,是所谓的“生活流”绘画,表现的是普通劳动者生活的真实状态,所以有的人把它叫做“乡土写实主义绘画”,画家吴冠中在1981年,根据文革中盛行的“内容决定形式”论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说法,即“形式决定内容”,由于吴冠中的观点说出了广大艺术家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所以当时在艺术界出现了追求艺术形式美与艺术表现多元化的风气。当时追求形式美画风的艺术家大多将艺术本体理解为对形、色、线进行美的组织,而且都追求对情趣的表达。在此情况下,艺术题材的非政治性、非社会性、非现实性变成了一个趋势。而且,一大批艺术家,本能地把学习借鉴的目光投向了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的民间艺术。因此在1981年,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再也不是唯一的方法了,多元化的艺术追求和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在国内已经都出现了,借鉴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
作为当时的宣传画来讲,绘画性是宣传画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创作任务主要由画家兼任,它的表现手法与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年画等画种充分结缘,通过塑造生动感人的视觉形象和美的艺术形式诉诸观众的视觉。在多元化艺术刚刚盛行的20世纪80年代初,宣传画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也同样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由此在以后的宣传画创作中开始了装饰性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1983年《江苏画刊》在第六期上发表的一组宣传画中,其中一幅李建国的《奋飞吧,中华》(图5)是一幅表现爱国主义的宣传画,作者利用华表两翼如飞的外形特征,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展翅奋飞的寓意,在华表的后面则是一股由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铸成的人流,有的振奋,有的坚毅,有的喜悦,有的沉思,这幅宣传画做到了以情感人,令人深思,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容量,正是作者洋溢在画面上的这种爱,触发了人们的浮想联翩。另由陈世宁创作的宣传画《让青春在拼搏中度过》(图6),是一幅展现青年人激情的佳作,画面用跳水、排球、足球的三个惊险动作,以旋转的构图形式构成生活的律动感,这是一个表现当代青年人精神风貌的闪光主题。在当时来讲,大多数宣传画虽非尽善尽美,然而,它已经基本抛弃了文革的假大空和虚张声势的现象,不但变得愈加含蓄感人,而且在形式感的设计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
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宣传画艺术的启示与意义
回顾历史,宣传画在中国的革命运动和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宣传画的发行与张贴更是发展到了极至,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走向衰落。弹指一挥间,那个令人怀念的崇高和清纯时代离我们已经20多年了,对于那些经历过或者未经历过思想年代的人们,只有在心灵的某个角落里进行回忆。
如果说文革是一个政治上虚伪的年代,那末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则是一个真诚的时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宣传画艺术的创作符合了当时的文化语境,突出了“清纯”之美和“崇高”之美,而由清纯和崇高所支撑起来的内在美正是思想年代文化设计的一种基本取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宣传画艺术不但是一个时代的风貌的凝聚,而且也是画家个性的觉醒之日。画家以深沉凝重的笔调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作了历史性的考察和记录,并以诗人的眼光表现了美的心灵和美的意境,在这里,虚夸和粉饰得到了消解,体现了画家对民族、个人命运和艺术真谛的深层次思索,使宣传画的创作境界进行了新的开拓,从创作思想上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进入到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特别是在世纪之交,中国的文化语境急剧演变,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对思想年代的文化设计走向做更多的思索,就不得不匆匆忙忙的迎接图像时代的到来。今天,市场经济、消费时代、大众传媒时代等时段的接踵而来,我们逐渐置身于一个视觉图像的年代里。琳琅满目的时尚用品、五彩缤纷的商业广告、繁杂逼真的电脑图像、令人目眩的国际互连网争相展示着神奇的魅力,思想年代的“清纯”之美已逐渐成为往事,视觉图像及其所带来的“繁丽”之美成为新时代的主宰,这一切都证明了文化语境已经从昨天的清纯走到了今天的繁丽。
在当今这个一切都是“经济”的年代里,由宣传画所演变成的商业海报或招贴设计大部分都散发着过度的商品“铜臭”污染。诚然,图像年代的到来自有其审美和历史的合理性,但面对视觉图像的狂轰滥炸,唤醒已经被尘封多年的清纯传统,我们可以用它来消解当代视觉图像的功利和嘈杂,为我们的视觉寻求一份平和的愉悦。
重新翻起思想年代的每一幅宣传画进行审视,它仿佛使人们找到了人性的复归和心灵的家园,它已经没有了文革的虚狂,只有真诚的愿望和崇高的理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宣传画具有明显的时代品格,它在传统宣传画向现代招贴艺术的过渡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当代中国海报或招贴设计虽具有了国际化的潮流,但总体上仍具有中国传统气息,如果寻根问祖,其根基则离不开20世纪中国七、八十年代的宣传画。(责任编辑:高笑云)
参考文献:
[1]李建盛.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2]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沈泓.老画新传[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4]郑立君.场景与图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5]王一川.思想年代的文化设计[J].艺术与设计,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