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成绩为何出在全运会?
2009-01-20易剑东
简介
易剑东, 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技术教学、科研与相关社会工作13年。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兼体育学院院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传播学会体育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理事、北京奥组委志愿服务宣讲团成员。曾担任中央电视台雅典奥运会前方报道顾问,并为环球时报、新京报、人民日报市场报的“奥运经济周刊”撰写专栏文章20篇,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竞报等媒体称为“奥林匹克专家”、“人文体育学者”、“人文奥运学者”、“著名体育社会学家”等。近年著有《体育文化学》(独著)、《五环一剑——我的奥林匹克观》(独著)、《中国体育媒体服务系统的构建》(主编)、《体育媒体关系营销》(主译)等著作。
全运会上我们发现,在可以纵向比较成绩的一些有纪录的项目中,中国不少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世界锦标赛乃至奥运会奖牌。如果把中国运动员全运会上的成绩直接移植到世界锦标赛或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成绩可能会空前地好。
应该说,此前的几届全运会就出现过某些运动员在全运会上成绩惊人的好,而不敢去参加世界锦标赛或奥运会的情况,或者说不少中国运动员的最好成绩出现在全运会上而不是奥运会或世界锦标赛上。
对于这个问题,大体的解释有如下几种:
一是全运会的兴奋剂检查与奥运会、世界锦标赛有差距,包括检测数量少、检测水平不高,甚至可能存在的人情干扰等问题。
二是全运会粘附的利益太大,使得部分运动员,尤其是老运动员老骥伏枥,焕发了运动青春。这是超常态的动力驱动下运动员自身潜能发挥的结果,也是各利益相关者全力支持和全方位保障的结果。
三是一些省市区代表团把全运会成绩作为检验自身工作的最高目标,竭尽全力在全运会上创造好成绩,因而把全运会而不是奥运会作为运动员出成绩的最佳时期,这就直接影响了运动员训练周期和比赛的安排。
1983年第五届和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都在奥运会前一年举行,最初的良好愿望是希望通过全运会选拔出优秀运动员,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集中训练,以使这些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后来发现,不少运动员把全运会作为出最好成绩的舞台,全运会一结束就泄气和懈怠,这鼓气还没有熬到奥运会就泄了,直接影响到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成绩。1987年全运会的优秀成绩与1988年奥运会上的糟糕成绩就形成了一种比较大的反差。
此后,我们的全运会开始改在一届奥运会后一年和下一届奥运会前三年,以使全运会上涌现出的优秀选手经过大约三年的历练和科学训练,在奥运会上表现出好成绩。
然而,这也容易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种印象:中国运动员创造的太多的全运会上的好成绩无法表现在世界大赛中。
其实人们形成这种印象是很正常的。一是因为不少好成绩是老树开新花的结果,以前全运会一年以后还可能熬到奥运会,现在三年就难熬了,所以一些在全运会上出好成绩的运动员更可能选择退役,而相反的是,一些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可能在家乡体育局的挽留下坚持一年参加全运会。坚持一年和三年,对于老运动员来说当然差异很大。二是一些出好成绩的年轻运动员,由于三年时间中训练效果的起伏、其他运动员的挑战乃至伤病的侵袭等,也可能无法支撑到三年后的奥运会。
要想让中国运动员把最好状态和最好成绩都呈现在奥运会上,恐怕我们还需要一些体制、机制、方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