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对我国体育院校德育工作的初探

2009-01-18

科教导刊 2009年13期
关键词:探索与思考德育工作

钟 伟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运行,普通高等体育教育中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普通高等体育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对新形势下加强体育院校德育工作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高等体育教育 德育工作 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八荣八耻”,提出了新时期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在这种新形势下,国家体育总局六所直所体育院校中的五所院校的管理体制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以此为标志,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种转化和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这一道德价值观念、情感和行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和加强体育院校的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这是摆在体育院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1 全国大环境下德育工作面临新挑战

1.1 社会转型期中的迷茫与盲从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所谓社会转型,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为先导,但又不限于社会经济生活领域,而是由此引起的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经济利益群体的多样化相应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校园里的大学生思想上还没有成熟,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理,在社会转型期里有时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有时又显得很盲从,对好的事物一味地去追逐。比如有的大学生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找不到自己的航标,整天消极对待,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有的学生在刮起的“传销风”里被海市蜃楼般的“钱”景迷惑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1.2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倾向

市场经济自主原则和效益原则激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效益观念,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倾向。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某些消极的影响。在个人主体意识和利益的驱动下,可能使大学生产生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一定范围和程度上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畸形,甚至造成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危机。

1.3网络文化的泛滥

网络信息的泛滥,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理性,致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紊乱。互联网使全球文化的影响和途径多样化,各种意识形态、观点、信仰和生活方式等通过网络与不同的人联系起来,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青年学生面对太多信息无从选择,陷入困境。网络上多元文化价值共存,不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处于经常性的冲突和碰撞状态。青年学生由于认识水平、辨别能力等方面不成熟,在这种自由泛滥的网络文化冲击下,常使有的学生道德观念模糊、责任感淡化、民族观念模糊。

2 我国体育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体育院校德育教育脱离学生生活

德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加人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人的创新性。德育工作除了通过宣传与理论教育以外,同时,还必须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在生活中实践的影响和作用。在我国体育院校中,很多独生子女非常年幼时就已离开家庭进队接受专业训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体育院校中更显得突出。但长期以来,体育院校中德育工作往往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割裂开来。在德育工作中宣传的内容有时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只呈现美好、善良、非真实的一面。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困难挫折时缺少正确的指导,因此导致有的学生迷失自我,出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近几年来 “马加爵”等事件给高校的德育工作敲响了警钟。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德育教育脱离学生生活造成的。

2.2体育院校重专业训练,轻德育工作

体育院校以培养体育和体育等相关工作的人才为主,在培养的过程中把专业技能训练放在了首位,希望能出成绩,但这样把学生的运动成绩看得过重,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也使得体育院校中少数学生拉帮结派打架闹事。不仅有损于学校形象,也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成为校园文化中不和谐的音符。在体育院校中,在抓训练质量时,忽视了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工作中有时也只重教书,无视育人,只重习武,不见修德。体育院校培养的应是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2.3体育院校中德育工作缺少互动

传统的德育模式把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问题与矛盾。体育院校中德育工作的问题与矛盾尤为突出,道德教育模式仍是“我讲你听”的说教模式,集体灌输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道德工作的互动性。这样开展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有差异的,但在德育工作中往往不能因材施教,德育工作者不以学生为主体,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帮助,造成了德育工作的“一厢情愿”。体育院校德育工作往往只重视如何宣传,却忽视了如何让学生接受,什么是大家最需要的,工作与学生产生了距离感。缺少和学生的互动,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造成了德育宣传成了“耳边风”“空架子”。在德育工作中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活动,不能与学生产生互动,这样的工作都是事倍功半的。

3如何加强体育院校的德育教育

3.1 改善德育工作队伍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队伍中明显缺乏专业人才。体育院校要加强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力度,使德育队伍更能适应体育院校发展的需要,使之成为对学生们进行德育专职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并且要进一步的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有了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实效性,体育院校的德育工作才会更上一个台阶,也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2 转变旧德育理念

传统的德育理念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这就要求我国体育院校工作者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实行“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要把德育教育、体育专业训练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起来,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们的课堂、生活、训练中去,培养一种“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氛围。

3.3 坚持德育的方向性原则,发挥高校德育的政治功能

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院校德育工作要加强学生的政治学习,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国际这个大舞台发扬中国体育精神,传承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中国体育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刘淦清,简德平.我国高等体育改革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

[2] 戴艳军,查国伟.美国高校德育实践对中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6):8l~83.

[3] 李家新.论素质教育视野中我国高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96~99.

猜你喜欢

探索与思考德育工作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论当前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浅谈烟草行业基层党组织融入安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