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区公共开放空间里的休憩设施分析

2009-01-18

科教导刊 2009年20期
关键词:城区

曹 颖

摘要现代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享受优越物质条件的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着生活工作的压力,水泥森林之下,如何找到一片供之休憩的净土,是很多人都在关心的话题。现代城市设计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不少公共开放的空间在城区建立起来。本文通过对城区公共开放空间里休憩设施存在的必要性进行挖掘,并对休憩设施的分类和功能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出此类设施设计和设置的基本原则,探讨出一种将城区公共开放空间里休憩设施与其他设施结合,并充分融入环境空间的方法,为使用者们营造出更好的公共交流和休憩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城区 公共开放空间 休憩设施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

1 设置城区公共开放空间休憩设施的必要性

1.1城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位

本文所说的城区公共开放空间主要是指处于城市中心,具有自我领域,且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为了满足人们闲坐、慢行、用餐、交谈或观察周围事物的需求。由于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办公环境的紧张压力等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户外公共的空间环境里休闲,寻求轻松的交谈和相处。当然,市中心的开放空间并不只是由白天聚集的办公一族午间休息时使用,它更多的是服务于当地的居民,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这样的开放空间表现为街道广场、建筑前庭、城市游园、公交集散广场、步行街和城市中心广场等多样的形式,但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的不断期望。

1.2 设置休憩设施的必要性

人们在工作之余和活动之后需要休息,在城区开放空间里设置休憩设施正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不同户外坐憩行为。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①必要性活动是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活动,包括了那些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应用在坐憩行为上如等人、候车等;自发性活动则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应用在坐憩行为上如坐着晒太阳、看报纸等;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是相当综合性的,应用在坐憩行为上如儿童游戏和交谈聊天等,多是被动式的接触。

各种坐憩行为都由人在空间环境中来完成,这些环境使用者包括等人、等车、闲坐、看热闹的个体,办公后在此午餐的上班族,玩耍嬉戏的孩童,交谈的伴侣、情人和一些有特殊需要的群体(如残疾者)等等。正因为这些使用者和户外活动的存在,城区公共空间休息设施的设置才成为必然。

2 休息设施的分类与功能

2.1 主要座位

在户外,人们常常是“在有座的地方就座”,②因此长椅是在户外空间中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休息设施,它能让人们有一种亲近归属的感觉,给人们提供一个由室内自然过渡到室外的交往休息空间。然而,当一些使用者在使用高峰期过后,如学生、上班族在此午餐后,排排的长椅会因为无人使用而显得异常空旷和不友好,也不易于管理。

2.2 辅助座位

当然,座位的形式不只是长椅,台阶、种植池、喷泉边沿、矮墙和小丘等处作为辅助座位仍是城区公共空间的主要休息设施。可以观赏风景的台阶,长满了植物的丘地和种植池既能够展现出空间的魅力,在没有人坐憩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荒凉。

2.3 座位的形式

对于主要用作静态活动而不是行人通道的公共空间,是必须提供多种形式的休息场所的。休憩设施是“坐”的基础,要将上述主要座位和辅助座位在环境需要中相结合。空间中多硬质铺地的休憩空间,可以安排不同形式、不同色彩、不同长短的座椅,也可以将种植池、喷泉的规整外沿作为休憩设施;空间中多绿地的休憩空间,人们可以选择林荫、向阳、私密和公共等各类坐憩方式。绿地中的高差变化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花坛、树穴、台阶、矮墙、挡土墙、置石、甚至构筑物的孔洞中自在地坐着。人们大都坐在背靠绿树挡墙,面对有人行走或活动的区域,十分符合行为心理学的动态。

3 设计和摆置坐憩设施的原则

3.1 适宜性

不同的人习惯不同的坐姿,在设计时为了服务于多种使用者,应该在一个空间内尽量提供多一些的座位方式,尽量让每个人都能选择到最适于自己的坐憩环境。经研究表明,座位或倚靠设施在形状、尺寸和布置上的多样性极大的影响着对城区广场的潜在公共使用。③休憩设施的摆放要注意朝向,除炎热的天气,人们多喜欢阳光好的地方,但也要注意朝向的多样性,这意味着人们在不同方位就座时能观察到不同的景致,满足不同人的喜好。座位材料以舒适为宜,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避免形成过于尖锐的角。木制椅,温暖亲和;而其他材料,如石材、金属、混凝土等则较凉和硬,若表层粗糙还让人觉得会磨破衣物甚至损伤皮肤,用在辅助座位上体现环境空间就别有效果。

3.2 引导性

供人们坐憩的休息设施可以有多样的形式,而同一形式的设施运用得当,也是可以引导人们进行多种方式的休憩行为的。最适合“坐”的形式往往也是最简单的形式。(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7页)用明了的几何形体表现座椅,常常能更多的实现“坐”的可能性。如一处公共空间里的大型正方木制无靠背座椅,尺寸为1.2m?.2m,它就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座位形式,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和视线要求。要是两人使用,可以很舒适的坐在上面,中间还有足够多的位置放置饮料和食品;若是加到三或四人使用,彼此间的距离仍然可以保证相对的私密性;如果这三四个人是熟人,那么这张椅子完全可以发挥桌椅共存的功能,引导人们在此实现亲密交谈或下棋打牌的活动。

如果是舒适的长椅,则数量不宜太多,长度也不宜过长,为防止醉酒、闹事者和流浪者在此长时间逗留,可以用扶手等将长椅作适当分隔,引导人们注意,这张长椅是供多人使用,而非一人能躺卧的。

在坐憩设施的使用上,女性往往比男性更为挑剔该坐在什么地方,对于干扰也更为敏感,会花更多的时间考虑各种可能性。因此,使用者的年龄越多样,性别比例越趋于平衡,那么也说明此空间的使用频率高。那么,如何让使用者的性别比例趋于平衡成了设计和设置的关键。在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和卡罗琳·弗郎西斯编著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写到:女性追求“后院式”的体验(舒适、解脱、安全、节制、放松),而男性则追求“前庭式”的体验(公开、社会交流、参与) 。要将这两种使用方式整合进一个公共空间内,不同的座椅在空间上能作出识别和引导,无视线遮挡,少靠背、扶手,处于环境开敞边缘的座位深受男性使用者欢迎;半包围、半遮挡的,林荫的较私密的坐憩空间则深受女性使用者亲睐。只要在空间环境里恰当的处理好多种形式的座椅的分布,这些座椅就能自动的引导人们融入到空间中来。

3.3 整合性

在现代公共空间中,坐憩设施的设置不再单一,也不应再单一。将座位与种植结合起来,与照明结合起来,与色彩结合起来,与标识结合起来,与公共艺术雕塑和环境小品结合起来,都是能改善环境功能和整合空间的方法。如将座椅安排在种植池拐角的凹面,既充分的利用了空间死角,又给了使用者一个环境氛围的背景。再如将本是一树一池的模式变为整体连续的休憩设施体块,既巧妙的分割了空间,也给人们舒适、大气的感受。还有的的树池座椅,形式上无其他特色,却能让人们被其鲜明的色彩所吸引,将醒目的红色整合在方木座椅里,也调适了人们的心情。又如将座椅与照明结合起来的方式,在白天不用灯光时,人们可以圈坐在木制灯架面上,使空间不罗嗦,晚上亮灯时则又是一番景象。“当户外空间的质量不理想时,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当户外空间具有高质量时,尽管必要性活动的发生频率基本不变,但由于物质条件更好,它们显然有延长时间的趋向。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场地和环境布局宜于人们驻足、小憩、饮食、玩耍等,大量的各种自发性活动会随之发生”。④因此,在空间环境坐憩设施的设计和设置上,我们要遵循整合性的原则,将坐憩设施与其他设施很好的融合在环境里,为人们创造出更多适宜户外交流、休憩的空间。

4 小结

思想是无止境的,通过一些设计手法创造出更好的户外休息设施,提高城区未来公共空间的质量,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使人们走向更具活力和更加健康的公共场所,是我们必须要努力追求的。

注释

①[丹麦]扬·盖尔 著.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2002:13.

②[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郎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第二版),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35.

③[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郎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第二版).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37.

④[丹麦]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2002:15.

猜你喜欢

城区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观赏桃花在北京城区园林中的应用及展望
浅谈县级城区园林绿化设计问题及策略
怀化市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分析
橡皮博物馆
城区幼儿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大同市城区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聚焦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我在寻找遗失的脸
谈许鸿飞的东莞市附城区虎英雕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