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拔群从武思想来源的人类学阐释
2009-01-18蓝韶昱
【摘 要】韦拔群坚定的从武思想主要源自三个方面:明清时期的东兰革命传统是 他从 武的文化基因,民国初年的中国现实状况是他从武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的人生经历是他从武 的早期濡化。
【关键词】韦拔群;从武思想;人类学
【作 者】蓝韶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 生。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4-0084-005
Anthropologic Interpretation on Armed Struggle IdeasSources of Wei BaqunLan Shaoyu
Abstract: Armed struggles idea of Wei Baqun hav e three sources: firstly,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in Donglan was his meme of armed struggle; next, situation in China in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was objective environment of armed struggle; finally, experience of youth was his early enculturation
Key words: Wei Baqun; armed atruggle Idea; anthropology
广西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是中共最早从事武装斗争的领导者之一,其从武经历从1916年 1月募兵赴黔参加护国讨袁起,至1932年10月牺牲止,16年的军事生涯差不多占了他38岁生 命旅程的一半,可谓戎马半生。1921年8月,广西新任省长马君武任命韦拔群为东兰县知事 ,韦拔群坚辞不受,却弃文从武,到邕宁县参与组织农民武装与封建团总作斗争。韦拔群如 此执着武装斗争,其坚定的从武思想从何而来?学界目前尚无专文系统探讨,仅在某些其他 专题论文中有所提及。黎国轴在《韦拔群在我党武装斗争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指出,韦拔 群能较早地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原因有三:一是他积极进行社会调查并吸取国内 外武装斗争的经验,二是东兰县的社会历史具体情况,三是他本人被捕被关押的特殊经历。 ①蓝韶昱在《韦拔群军事思想论析》中认为韦拔群重视武装斗争源自个人和社会的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他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和被捕关押的经历,社会因素则是他游历广西以外地区的 所见所闻和东兰的历史现实状况。②但上述分析尤欠全面,是故笔者在多维度审视历史的 基础上,致力于窥探韦拔群从武思想来源之堂奥,并尝试以人类学理论作深入阐释。
一、明清时期的东兰革命传统:从武的文化基因
与生物特征的遗传受基因控制相类,文化的传承亦受基因支配,此种基因人类学称之为 文化基因(meme③)。文化基因是可以被复制的鲜活的文化传统和可能复活的传统文化的 思想因子;文化基因作用于人,使人产生价值追求的偏好,培育实现价值的能力。④东兰 县在历史上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代的土司抗倭和清代的历次农民起义,塑造了包括韦拔 群在内的后世东兰人坚韧强悍的气质。
首先,东兰县有抵御外侮的革命传统。东兰自宋皇佑五年(1053年)至清雍正八年(17 30年),一直受韦氏土官统治。东兰土兵在明代韦氏土司治下,习武成风,勇猛善战,天下 闻名。《峤南琐记》载:“东兰、那地、南丹三州狼兵,能以少击众。”故东兰土兵常被朝 廷征调以应战事。据《明史•卷九十一》记载:“西南边服有各土司兵。湖南永顺、保靖二 宣慰所部,广西东兰、那地、南丹、归顺诸狼兵,四川酉阳、石┦主秦氏、冉氏诸司,宣力最 多。末年,边事急,有司专以调三省土司为长策,其利害亦恒相半云。”明朝中叶,倭寇入 掠东南,沿海百姓积骸如陵,流血成川。明正德五年(1510年),土司韦正宝(1478~1510 年)携15岁儿子韦虎臣(1495~1516年)率狼兵2000人抗击倭寇于广东惠州九连山,不幸中 箭殉 国,子虎臣接替父亲领兵攻陷敌营,全歼九连山倭寇。此事于《明故东兰州韦牧伯正宝墓志 铭》有载:“时广东惠潮等府,寇倭剽掠横恣。正德己巳冬奉调征剿,身先士卒,勇于就义 ,劲气忠肝,愁霜烈日争严,矢石亲冒,直抵九连山巢,一鼓而欲擒之。阵伤,庚午春三月 二十三日薨于惠州之行营。”⑤明正德八年(1513年),赣、闽、粤倭患又起,土司韦虎 臣奉命随经略王阳明征讨大帽山、大庚岭、横水、左溪诸地,最后平定武夷山。因战功卓著 ,获明帝钦赐哀孝忠勇匾额。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土司韦虎臣再次披挂出征,大 败日本海盗于雷州半岛,凯旋途中,却惨遭奸臣毒酒害死,年仅22岁,后经王阳明据实上奏 ,追谥为“武夷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土司韦起云(1514~1557年,虎臣子) 携 子韦应龙(1535~1588年),随田州瓦氏夫人统狼兵6800人抵达抗倭前线上海金山卫,协助 总 督大臣张经领导的官军发动浙江嘉兴、王江泾、石塘湾诸战役,歼敌3300余人,焚毁寇船30 余艘,威震江南,令日寇闻风丧胆。此役在《明史•卷二0五》有载:“倭二万余据柘林 川 沙洼,其党方踵至。经日选将练兵,为捣巢计。以江、浙、山东兵屡败,欲俟狼土兵至用之 。明年(1555年)三月,田州瓦氏兵先至,欲速战,经不可。东兰诸兵继至。经以瓦氏兵隶 总兵官俞大猷,以东兰、那地、南丹兵隶游击邹继芳,以归顺及思恩、东莞兵隶参将汤克宽 ,分屯金山卫、闵港、乍浦,掎贼三面。”明隆庆三年(1569年),土司韦应龙奉旨赴广东 南海卫抗倭,未一月,斩获倭首1000余级,蒙两广军门嘉奖。由此,东兰县知名人士黄汉钟 老先生在给东兰县志办提供的韦氏一家史料后写到: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根据以上事实,韦正保率部在九连山抗倭前线中,浴血奋战,负伤殉职,韦虎臣 继承父 志,在九连山、武夷山及闽粤沿海与倭寇激战,连战皆捷,战绩辉赫,开浙江胜利之先声, 使国脉民命转危为安、功勋彪炳,光耀后世。韦虎臣一家当时人称为四代抗倭的民族英雄, 值得后世钦仰。⑥
明代东兰韦氏四代土司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前仆后继,共赴国难,此等英雄壮举无疑是东 兰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
其次,东兰县有反抗压迫的革命传统。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东兰弄莫峒瑶民起 义,遭镇压失败。清咸丰八年(1858年),田州会党韦卜彪率队伍攻破东兰城,后因寡不敌 众失败。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太平天国黄十到武篆兰木发展部众3000人;六月,成 功反击承审李兴的衙兵团勇;十一月,黄十率队进驻长里巴利(今属凤山县),归附者约50 00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兰万余农民参加“反清洪家会”,筑台焚香,拜台归 洪,以“反对贪官暴力迫害,反对勒罚巨款”为口号发动起义,义军攻进东兰城击毙知州陶 其淦,后被清军镇压失败。
简而言之,东兰的文化基因蕴涵着革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东兰文化的遗传密码 ,是主导东兰文化传承的核心理念。东兰先辈尚武的基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韦拔群所承继, 并终身激励他投身于为农民谋福祉的武装斗争中。
二、民国初年的中国现实状况:从武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指人以及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⑦包括 整个社会体系,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不可否认, 社会环境规制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当社会环境无法提供选择某种行为的客 观可能性时,此种行为选择便不会发生。民国初年的中国现实状况,对立志改造社会的韦拔 群而言,选择和平的方式已经没有可能。
首先,看东兰以外的社会状况。1914年,20岁的韦拔群变卖部分家产,筹足盘缠,只身 北渡红水河,出东兰游历。韦拔群一路北上,经河池、柳州、桂林、冷水滩、株洲、长沙、 武汉,然后顺长江东下,途经九江、芜湖、南京、苏州、上海,最后掉头南下,经杭州、广 州,于1915年返回东兰。在这为期一年多的出省考察中,韦拔群耳闻目睹了旧中国的一幕幕 惨状——
在鱼米之乡的洞庭湖边,他看到因蝗灾而造成千里赤地。
在长沙,他看到从“天府之国”四川逃来的成批难民,到处插着草标卖儿卖女。
在汉口的长江码头,他看到的都是外国的船只,船上飘着异国的旗子,有英国的、法国 的、日本的,五颜六色,花花绿绿。他们的轮船进进出出,到处横冲直闯。
沿着长江东下,他看到中国的船夫和纤夫弯腰弓背,一声号子一声血泪。沿河泥沙上, 留下了他们一个个艰难的脚凹。
在上海的外国租界里,他看到了一块块斗大的牌子,牌子上写着:“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
在广州,洋货充斥了街街巷巷,商场、摊贩摆的都是洋油、洋伞、洋面盆、洋火、洋钉 。不少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乞丐啼饥号寒,流落街头,而如狼似虎的“洋大人”却在街头 横冲直闯。⑧
外省如是,省内又如何呢?在广西左右江地区,由于直至民国初年仍有腐朽封建领主制的土 官残余,因此农民所受剥削程度深重。地主、豪绅只占人口的3~5%,却霸占了50%左右的 土 地;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民,则只占50%左右的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一般要对半 分 租,如果是上等水田,租额竞达收获量的2/3;如果农民没有牛和谷种,由地主出牛力和谷 种,即种一般的田,也要用收获量的2/3交租;贫苦农民每年都缺几个月甚至半年多的口粮 ,只好靠挖山茹、找野菜充饥,或者被逼得借高利贷,饮鸩止渴。地主向农民放债,一般都 是年利100%,到期不还就利上加利,许多借债的农民被逼得卖儿卖女。⑨
其次,看东兰的社会状况。关于民国初年的东兰社会状况,陈勉恕于1926年做的调查便 是真实的写照:
从前居住东兰岩场中之瑶人(东兰有三种人:土人瑶人客人),每年要向土官进 贡,要 为土官服役,要砍柴供给土官;现在各区绅士,则仍能役使瑶人,责瑶供给木柴,每年有私 到岩场中收杂粮捐(每收包粟百斤者抽一毫),虽经通令禁止,但每每仍勾通官吏前往征收 。
从前土人也要为土官服役(如抬轿之类),稍有资产者则往往合资买几亩田,将每年所 得租谷雇人代役,名为┴榉颡田;现时各区┴榉颡田,均为劣绅土 豪占霸埋没;有时还任意驱使人民,不遂,则诬指为匪,或架以种种罪名,送之衙署。
东兰县署门前,每早必有数十人聚集争领传票,往往一张传票要经过几个人的手,才能 达到被传者,这被传者便须受几重手续之剥削,故凡经一次官司,罕有不破产的。这种恶差 污史,世居在附近县署之两旁,目前东兰农民视为大敌之劣绅如韦有伦、韦志(曾充刘日福 连长)、孙寿(称为孙老总)等皆为差吏出身,而建筑有大房子者。
省令各县推行印花税,县长往往欲广其销额以博考成,及得折扣,遂不管三七二十一, 一概向人民勒销,甚有派人至各圩场强逼赶圩人买印花税贴于担竿者。
县署办烟酒牌照,往往强迫人民领取,各区劣绅则乘机作额外征收,如韦钟璜(系劣绅 现已被驱)之于兰木区,不论那一家每月均纳二毫酒税。
东兰全属粮赋,不过一万另几百元,但县署每年派出征收员,至数十人之多,官吏可获 茶果金至千元左右,征收员之额外苛征,自不待言,人民虽间有愤极而告发者,但终不得直 。且每户粮额多半是四五角,甚有一二仙的,如告发起来,则讼费已超过所争之粮额数倍, 而且还恐有意外的受苦,故除了隐忍吞声外,没有办法。
劣绅差役如韦有伦等,家中设有私狱及刑具,诉讼被拘者,每每先受他们禁锢勒索,然 后送至县署;犯人出狱亦必经过他们的手,种种黑暗,几不能尽述。东兰全属之团绅保董, 都是没有薪水公费的,但是很多人奔兢攘夺,其中可想而知了。
在民十以后,广西未统一以前,除了上述种种之外,更受各土匪变相之司令统领所需索 ,柴木猪狗、予取予携,每月每家又要担任什么邓捐韩捐(邓氏部队所需者为邓捐等),猪 捐狗捐,简直弄到无法可以生活。唐继尧回滇时道经东兰一次,去年唐军又来光顾一次,寻 常说鸡犬无声,是太平景象,我到东兰已一个多月,无论早晚,未尝一闻鸡犬声,东兰真太 平了吗?原来是鸡犬不留了。
东兰是万山重叠中的一个县治,由南宁至东兰,要经过三天的水程,才到田州;由田州 行五天,才到东兰城,道路异常崎岖(间有要回复到原人时代手足兼用方能通过者),文化 之落后,自不待言。全县人民,除最少数之挑担小行商外,其余完全是农民,农民最富而称 为地主的,都不过是三五十亩田(每亩时值约百元),此外均是仅可自给,其最贫者亦可在 山边岩场中种些番薯包粟以自养。县属圩场,每五天一期,所有买卖完全是米豆桐油土棉土 纱等类,绝少舶来品,甚至洋油也没有的。⑩
旧中国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引发了韦拔群的思考:要改变旧中国这种国弱民穷的落后状 况,靠与列强协商、靠向政府提意见、靠国会选举、靠投资实业、靠兴办教育等等都是无济 于事的,因为中外反动势力不可能在和平条件下主动出让既已攫取和垄断的巨大利益。因此 韦拔群呼吁:“我国内乱,都是由军阀争夺地盘,政客互夺饭碗,官僚专铲地皮,绅士争食 弱肉,田主掳掠农民,富翁盘算贫者,兵灾匪祸,饥荒死人,到处皆是。不得了啊!……希 望我同胞,团结起来,先要打倒侵略我国的洋鬼子,铲除祸国殃民的大军阀,实行国民革命 。”B11
三、青少年的人生经历:从武的早期濡化
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erskovits)于1948年在其著作《人及其工作》中首次 提出文化濡化(enculturation)的概念。人类学对文化濡化的界说为“人类个体适应其文 化并学会完成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B12简言之,濡化的本质就是人的后 天学习 与受教育的长期过程。纵观韦拔群的历史,不难看出他的从武思想在儿时就已经萌生并在他 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强化。从武的早期濡化贯穿韦拔群的青少年时代。
其一,扶弱抑强的性格。1894年韦拔群生于东兰县武篆区东里屯较富裕的壮族家庭,按 常理来说生活殷实一般不会萌发革命的原始动机。但韦拔群并没有因家境优越而鄙视穷人, 反而自小就与同村的贫苦农民子弟游戏玩耍,逐渐产生了对穷人的同情、对土豪劣绅的 憎恶以及对社会贫富悬殊的不满。他时常暗地里拿家里的财物去接济穷人,为穷人打报不平 ,深受群众拥戴。
其二,封建教育制度的叛逆。韦拔群12岁入读本村私塾,对四书五经毫无兴趣,却对新 书籍情有独钟。1907年韦拔群被送进东兰县立高等小学堂就读,开始接受新思想的启蒙。19 12年韦拔群小学未毕业,便考入宜山县省立庆远中学堂,在校期间,他带头剪辫子,发表不 满政府的言论,终因反对学校强迫学生给校长祝寿的封建礼教,被学校当局以“不尊重师长 ”之罪名开除学籍。1914年韦拔群经人介绍,转入桂林政法学堂继续求学,但又因不满学校 的封建教育体制而愤然退学。经过少年时代这段不寻常的求学经历,韦拔群开始培养了要推 翻旧制度的观念,从武思想初步形成。
其三,旧社会的反面教材。如前述,1914年至1915年出省游历期间,见诸于中国各地的 民生惨象,使韦拔群坚定了欲改造社会必须诉诸武力的信念。
其四,身陷囹圄的警醒。1916年,韦拔群获悉袁世凯称帝,毅然变卖部分家产作军资, 在东兰招募100多名志愿者前往贵州投军参加“护国讨袁”,在军中因抗议连长虐待士兵反 被诬告“煽动军心,图谋不轨”之罪,无端被羁押数月,幸得公正的上级担保获释。1922年 ,路过东兰的军阀部队有一个班的士兵携抢逃亡,憎恨韦拔群搞农运的东兰土豪诬告韦拔群 策反士兵,军阀遂下令缉拿韦拔群,于是韦拔群离开东兰,不幸却在南宁被捕,关押数月后 才经友人营救出狱。两次牢狱之灾,促使韦拔群彻底认识到要建构社会新秩序就必须用革命 的暴力来对抗反革命的暴力。
其五,革命理论的学习。1916年,韦拔群第一次出狱后被保送到贵州讲武堂深造,他如 愿以偿地学到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为他日后从事武装斗争夯实了基础。从贵州讲武堂毕 业后,韦拔群被派至驻重庆的黔军任参谋,有幸读到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思想水平获 得极大提高。由于韦拔群在东兰武装斗争受挫,自觉“学到用时方恨少”B13, 便再次外 出取经,于1925年进入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这 一理论成为了韦拔群今后从武生涯最锋利的思想武器。
韦拔群从一个嫉恶如仇和扶危济困的正义少年,成长为一位农民运动领袖和军事家,早 期濡化尤其重要。韦拔群的从武思想,离不开社会与学校两大濡化机构,离不开早年人生经 历的正面与反面两本濡化教材。
综上所述,韦拔群的从武思想绝非天生使然,更非无中生有。东兰先辈的革命传统使武 装斗争沉淀成他的荣耀记忆,中国现实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使武装斗争在所难免,早年的濡化 经历使武装斗争固化成他矢志不渝所坚持的信念。这三个来源使韦拔群的从武思想完成了从 被动催生到自觉体认的宏伟转变,成就了韦拔群不朽的人生。
注释:
①黎国轴:《韦拔群在我党武装斗争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载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 委员 会党史研究室编:《韦拔群陈洪涛史料专辑》(内部资料),2006年版,第511~512页。ア诶渡仃:《韦拔群军事思想论析》,载《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③1976年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他所著的《自私的基 因》 (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首次提出meme一词,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 行 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为了读上 去与gene一词相似,道金斯去掉希腊字根mimeme(模仿)的词头mi,把它变为meme。Meme不 仅与英文单词memory(记忆)相关,而且与法文单词的meme(同样)同形,有复制之意。在 道金斯首创meme后,众多西方学者对meme进行解读。进入21世纪,中国学者越来越多地使用 “文化基因”这个概念。参见百度百科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1806903.ht m;以及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河南社 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④赵传海:《论文化基因及其社会功能》,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⑤黄相主编:《东兰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4页。
⑥韦平:《明代东兰韦虎臣祖孙四代抗倭卫国事迹述评》,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⑦库少雄主编:《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
⑧蓝汉东、蓝启渲:《韦拔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30~31页。
⑨左右江革命历史调查组编:《左右江革命史料汇编》(第一辑:史料综述)(内部资料) ,1978年版,第6~7页。
⑩陈勉恕:《广西东兰农民运动之实际状况》,载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 研究室编:《韦拔群陈洪涛史料专辑》(内部资料),2006年版,第49~50页。
B11韦拔群等:《敬告同胞》,载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编:《韦 拔群陈洪涛史料专辑》(内部资料),2006年版,第26页。
B12C.Winick,獶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Totowa,N.J.1984,P185.转引 自,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オB13韦拔群:《给覃端五的信》,载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 :《韦拔群陈洪涛史料专辑》(内部资料),2006年版,第25页。
〔责任编辑:袁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