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2009-01-18周栋
周 栋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教学艺术,依据小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及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努力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一、导课新颖,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但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开端。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小幽默等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讲“猴王分饼”的故事。“花果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于是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分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这时,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12块,分给猴丙3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有的学生说猴丙多;有的说一样多。这时教师接着说:“到底谁多呢?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你们就清楚了”。这样学生就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深厚的求知欲望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从而引发他们探求知识奥秘的愿望。
三、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它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易于提高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规律。让学生动手画、动手量、动口数、动口说、动脑想,调动多种感官,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的目的。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课前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每组发给水槽、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型各一个。课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而得出它们是等底等高的。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做实验,用圆锥装满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观察几次才能倒满;再用圆柱盛满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锥中,观察倒满了几次才能把水倒完。这时教师提问:“通过刚才自己动手做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操作演示活动中发现圆锥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老师做、听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能够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优化练习,增添兴趣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如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从而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活动。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后,设计这样一道题目:“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几种拼法,表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练习,达到练一题长一智,练一题多一能力之目的。学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