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的奇迹 我们来创造

2009-01-18

艺海 2009年9期
关键词:复赛才艺决赛

都 艳

有座桥,无形却连接了五大洲,

有座桥,用同一种语言串起了不同肤色的梦想。

她就是汉语桥。

庆幸的是,我作为节目的策划与导演,亲历了第一届汉语桥的整个过程。毋庸置疑,我见证了一场汉语盛事的璀璨华章,而汉语联通世界的奇迹将令我终身难忘。

2002年伊始,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483名大学生先后应邀来华参加了决赛,各国参加预赛活动的大学生达4万多人。这些数字的背后,彰显出汉语的魅力,更蕴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无穷能量。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女士曾有过这样一席话:“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是一个国家战略;当务之急是提高汉语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六年来,依托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逐步建立,加上汉语桥赛事的推波助澜,汉语走向国际的速度与日俱增,“走出去的能力”大幅提升。

这一切,为2008年第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成功举办埋下了伏笔。

2007年,湖南省副省长郭开朗百忙之中几度赴京与汉办许琳主任沟通斡旋,最终促成第七届汉语桥落户湖南。作为08年“文化强省”的重头戏之一,“汉语桥”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无疑是一次“湖南走向世界,世界关注湖南”的宝贵契机。在郭省长的亲自督导下,9月底筹备工作紧锣密鼓井然开展。活动明确由湖南省教育厅和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承办,而湖南卫视担纲全程节目制作。这无疑给了湖南卫视一个全新挑战,毕竟此前,纯语言类节目还是一个空白。如何圆满完成郭省长下达的任务,如何高效组织活动、创新制作好节目,是摆在湖南卫视人面前重要的课题。时任湖南广播电视局局长的魏文彬这样说:“汉语桥赛事一定要做成一台‘好看的节目。”

“好看”二字简单,却深藏太多意味。魏文彬局长的态度相当明确:既然是湖南卫视来操刀制作,就要做出湖南卫视特有的风格!

最早介入该活动策划的湖南卫视研发中心很快为第七届汉语桥设计了一个响当当的口号“激情奥运 快乐汉语”。乘着奥运的东风,快乐地学汉语、比汉语、说汉语——这是该口号潜藏的寓意。随后,由洪涛挂帅、曾经制作过三届《超级女声》、两届《舞动奇迹》的歌友会节目组到位,汉语桥节目的筹划工作正式开始。

节目组通过认真观摩前六届赛事,发现历届《汉语桥》作为外国大学生汉语比赛的纯语言类节目,有许多成功可借鉴的元素,同时也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一、纯语言比赛本身就具有门槛高、层次高、趣味不足等特点。而观众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并且具备耐心,普及难度大,不利于推广;

二、来华参加决赛的外国大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差异化明显:欧美选手重才艺轻演讲;亚洲选手字正腔圆,“背”功一流,但表现力和才艺较弱;如此而来,比赛评判标准的设定非常困难;

三、历届比赛把重头戏都放在来华的决赛部分,海外部分通常“一笔带过”。可能会错失许多海外优秀选手;

四、历届比赛周期短,往往两周以内就结束赛事,难以形成热点、亮点;选手选拔过程不够精细,表现空间狭小;

五、历届比赛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模式:即演讲、答题和才艺展示。这三架马车在比赛设置中非常合理,便于选手准备,但缺乏舞台表现,容易流于俗套。

鉴于以上五点分析,节目组必须要克服这些瓶颈,才能令比赛有质的突破与飞跃。经过认真研究,我们提出如下指导方针:

一、 公正比赛快乐表达

整体赛事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尽量追求节目的创新与趣味表达。比赛与节目应该是一个有机体,彼此并不矛盾。比赛的评定标准要规范,但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不仅仅局限在演讲、答题和才艺表现。

二、 应用为本扩展学习

明确“应用”为比赛竞技的“核心”元素,“学习”为比赛竞技的“扩展”元素。

学好语言的终极目的就是“应用”——如何把自己所学内容真正运用到生活中,是本届汉语桥的考察重点,死读书是行不通的。

另外在比赛期间,提高选手的学习和舞台表现能力。众所周知,语言的背后是文化,通过让选手学习中华文化、尝试接触中华才艺,反过来可以加深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扩展舞台表现力,令节目异彩纷呈。

另外,节目组还创新地设计线下举行的“过桥考试”,与舞台上的表现相辅相成,充分考核选手的综合实力。

三、 海外海搜选拔精英

海外选拔部分,创新提出“海搜”概念。节目组将兵分三路,前往欧、亚、美三大洲海搜汉语精英。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措,因为国外组织、选拔、拍摄难度异常艰巨,经费和人力投入也将超越一般常规拍摄。但如果做成“海搜”,则可以提前发现、跟踪、储备优秀选手,并且可以提升“汉语桥”整体活动预热效果,做出节目的“海外”影响力!

四、 引入体验文化之旅

汉语桥不单单只是一项赛事,同时也是一次文化之旅。为此节目组专门为选手设计了西安、杭州、张家界三地的“文化体验”,让选手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文化的瑰丽。而值得一提的是:选手的文化体验将直接与比赛挂钩,部分考题来自于选手的所见所闻,这就意味着选手必须要“活学活用”。

五、 赛事分段循序推进

本届汉语桥比赛分为三个阶段。海外初选阶段(海搜)、国内复选阶段、国内决赛阶段。海搜阶段,将从全球55国家选拔出110位选手;复赛阶段通过连续4天4场赛事,110位选手决出24强;决赛阶段,24位选手将历经三场赛事,决出最终的冠军。

这样的赛程结构,利于节目深入推进,不断制造热点,而选手也可以得到充分表现,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让真正的老外汉语高手脱颖而出!

六、 重在参与快乐挑战

学习汉语应该是快乐的,而比赛更应该是快乐的!节目组在策划之始,就明确了“重在参与,快乐挑战”这一重要方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挑战队”的概念,即每场落选选手不淘汰,而是进入“挑战队”,挑战队通过过桥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再次进入比赛,这样让那些能力强,但临场发挥失常的选手有重返赛场的可能,也令比赛的可视性和刺激性大大增强!

遵循这些指导方针,汉语桥活动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对于节目组而言,真正的难度在于细节的设计、以及最终的舞台呈现,它们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节目的成败。

让我们回首这些片段,去看看这些有故事的“桥”!

一、 复赛“桥”:语言才艺考察综合能力

复赛的四场比赛,由于选手人数众多,只能采取演讲+才艺的比赛模式,据此考察选手的综合能力。而赛制设计是复赛阶段的最大亮点:110位选手按照文化体验城市的不同分成三组,连续三天每天完成一组的赛事,三天总共有45人可以出线。而第四天比赛,45位选手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产生18位晋级者和27位挑战者。复赛完第二天,27位挑战者经历过桥考试,产生6位复活选手。最终有24位选手可以进入决赛。由于科学地设计了赛制,最大限度消化了110位选手,并从中选拔出佼佼者,避免了节目的过份冗长。

复赛阶段,李慕白,石奎思等许多优秀选手已经崭露头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 决赛“桥”:学习体验选拔语言明星

(一) 决赛第一场:职业体验显身手

真实的体验、情景剧式的表现是本届汉语桥决赛第一场最大的特色。24位选手分为四组,分别进行“主持人、电视推销专家、博物馆讲解员和老师”的职业体验。而比赛当晚,他们以情景剧的手法将自己的职业体验和中文水平结合表现出来。

选手们一人分饰两角,他们不仅是正在比赛的选手,又是搞活整个舞台的演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美国黑人选手欧莉莲卖的产品——晒黑润肤露,得到了现场观众的掌声。欧莉莲说“改革开放了,社会进步了,脑筋也该变变了,晒黑润肤露可以让你变成下一个‘黑马王子”。

在决赛第一场直播同时,导演组也特别设计了“互动环节”——成语接龙。观众发送成语或者歇后语来做考题,选手未答出,则出题观众获得手机一部,如果选手答出,则选手和出题观众各获得一台MP4。在第一轮的回答场外题时,新加坡选手黄伟峰居然为“张飞吃豆芽”接了一句歇后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令节目趣味陡增。

(二) 决赛第二场:拜师学艺真有戏

在决赛第二场,选手们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必修课——拜师学艺。这是本届汉语桥特点——“活学活用”的一次集中体现。

短短一周,十二位选手向六位名师学艺,学习武术、快板、厨艺、戏剧、魔术以及舞蹈。节目组巧妙地将语言表达融入学艺之中,让选手们寓教于乐,快乐学汉语。

该场比赛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许多网友都参与了赛后讨论,来自《百度汉语桥贴吧》的留言一夜过万,有网友甚至说:“想不到语言节目还可以这么做!”

(三) 决赛第三场:辩论、故事大串烧

第一轮比赛,节目组为选手设计了一个高难度的挑战——辩论赛。辩论是语言学习的高级境界,它不仅需要选手具备伶俐的口齿,也要求选手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被选手们完成的特别好,尤其是自由辩论阶段,6位外国选手文思泉涌、字字珠玑。看得出来,他们对于汉语已经驾轻就熟,语言应用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第二轮比赛,6位选手要用舞台剧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选手们需要将台词、表演、个人才艺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等多项元素融合到这项比赛内容中。

2008年8月1日,历经十个月筹备、策划、制作的第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圆满落幕,各个奖项也名至实归。

援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在湖南省考察时的一席话:牢固打造“汉语桥”品牌,向世界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让汉语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思想之桥,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这或许就是汉语桥的独特魅力!

汉语桥的奇迹,下一次谁来创造?

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湖南电视台)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复赛才艺决赛
才艺咖
挺进决赛
才艺咖
才艺大展示
2019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复赛(高一)
201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复赛
2017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复赛(高一)
2017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复赛
才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