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力量
2009-01-18李英培
李英培
暑期,全国各大电视台的电视剧编排不约而同地将火力集中到青春偶像剧上。如湖南卫视刚刚结束播出的自制剧《微笑在我心》,以其轻松的风格、励志的主题赢得了观众的肯定,创下CSM22平均收视率0.9%、份额4.32%,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此外,一直在探索中的内地青春剧,以《奋斗》引发讨论热潮和《我的青春谁做主》上半年在央视一套的热播,终于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子,我们可以自信地从日韩剧、台湾剧中收回艳羡的目光,审视身边的青春诗篇。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本土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的简单梳理来探讨其未来趋势与市场。
一、中国本土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历程
回顾中国本土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历程,10年前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恐怕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青春偶像剧。尽管业界对这部片子褒贬不一,许多批评集中在“日剧克隆大拼盘”和演员模仿性的表演上,但是该剧的制作手法和创作理念在当时的电视剧创作中,无疑是具有变革性意义的,它首次将青春、爱情与现实、浪漫的都市情节串联在一起,令观众眼前一亮。《将爱情进行到底》以青春靓丽的面孔、时尚热烈的情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同时也一举捧红了包括李亚鹏、徐静蕾、王学兵在内的偶像明星。因此,这部电视剧被认为是“中国青春偶像剧”的开山之作。
此后,虽有一些不错的本土偶像剧目,如《北京爱情》、《真空爱情纪录》等等,但剧情中总免不了日韩偶像剧的痕迹。以赵宝刚和海岩为标签的青春偶像剧《别了,温哥华》、《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等,虽表现不俗,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风格。
2002年,电广传媒公司投拍的《白领公寓》,花高价请到韩国当红男艺人安在旭担任男主角,为本土青春偶像剧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当时,电广传媒对外宣称,该剧受到韩国电视台青睐,赚回了300万元人民币,成为第一部成功打入韩国主流市场的中国偶像剧。随之而来的《北京,我的爱》、《情定爱琴海》也纷纷效仿,启用了韩国知名演员,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缺乏精彩剧情的支撑,即使是拥有超强人气的演员也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更何况韩国艺人高涨的片酬也让投资商感觉有些得不偿失,于是这类的合作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随着两岸合拍影视剧政策的放宽,内地制片商纷纷向台湾知名制作人、演员伸出橄榄枝寻求合作。本土青春偶像剧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当中,首推2007年湖南卫视与“老熟人”台湾资深电视剧制作人何秀琼合作的《又见一帘幽梦》,播出期间曾有19天获得全国同时段第一名,累积收视人群接近3亿。刚刚播完的《微笑在我心》是双方再度联手之作,从收视表现来看相当不错。当然,这两部剧的热播与湖南卫视的优质平台有很大的关系。无论剧情多么不合乎逻辑,表演多么做作,但仍有许多人边骂边看,边看边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揪心,甚至在《又见一帘幽梦》播出时,观众还为了支持绿萍和紫菱大打“口水战”。
2008年,风靡一时的《奋斗》带着王朔式的调侃与嘲讽席卷而来,京派方言、台球桌、酒吧、靡靡之音、革命电影台词等夹杂着青春气息的生活元素,生动活泼,清新扑鼻。中国本土青春偶像剧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特身影,开始把青少年的目光从“日风韩流”中逐渐吸引过来,令他们于本土偶像剧中寻求到一种接近心灵的安慰。这是一份喜悦、一个进步,这也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如果说,《奋斗》、《我无处安放的青春》是从网络和牒市上走红的,那么,今年4月赵宝刚的新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却先声夺人,一举挤进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创下了不俗的收视成绩,观众评价说这部剧比《奋斗》更真实,台词更简练,结构更紧凑。重要的是它们完全不同于台湾、日韩偶像剧,树立了自己的特色,贴上了属于自己的标签。
二、中国本土青春偶像剧的创作现状
中国式偶像剧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正在确立自己的风格,它大体分为台湾风格的纯爱情偶像剧和京味十足的青春励志剧两大类型。每种类型的电视剧都有赖于一组被接受的类型惯例,观众通过这种类型惯例的外在表现来对其进行区分、认识,然后进行选择性接收、记忆,同时也在无形中再次强化了这种惯例,而通常这种类型惯例表现为某一类元素的稳定化。目前中国本土青春偶像剧的两大类型都有其类型惯例,我们来逐一分析,找到其观众基础。
1、台湾类型剧爱情至上,浪漫唯美。
台湾类型青春偶像剧的固定元素符号主要有:华丽唯美的背景,美女,帅哥,至少有一方出身显赫(一般是一方),至少有一方从事的职业与高雅艺术相关,夸大的偶遇,夸张的人物表情和动作,大量的内心独白(多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一些小小的flash辅助表现手段,柔和抒情的音乐,诙谐的特殊音效,满屏跑的可爱而夸张的游走字幕等。其代表作品是《转角遇到爱》和《微笑在我心》。
台湾青春偶像剧虽有浓厚的模仿韩剧的影子,但结局没有韩剧那么苦情,几乎总是圆满。首先出场的一般都是男、女主人公,这两个男女因一件事情发生了点什么联系,那么他们一定会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之后终成眷属——“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于观众来说,这是可预测的。变量是他们会遇到怎样的阻碍,他们又怎样克服困难,这些是不可预测的,正是这些不可预测的东西吸引观众收看。甚至在这些不可预测的阻碍中也有一些固化的因素——父母的阻碍,第三者/第四者的破坏等。因此,在看到男女主角遇到这些“常规”固化的外界因素的阻碍时,观众会有一种先知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又促使观众继续收看以获得更多更高的满足感。
2、励志类型剧信仰第一,真实幽默。
励志类型青春偶像剧的固定元素符号主要有:时尚都市的氛围,个性独立的白领丽人,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京味儿十足的调侃,表现前卫的生活情节,残酷真实的时代背景,剧中人物执著地追求信仰而历经坎坷等。其代表作品是《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我无处安放的青春》等。
与梦幻般的台湾风格偶像剧不同,励志类型剧把目光敏锐而准确地聚焦在刚刚踏入社会的“80后”身上,让这一群体在大众传播渠道里集体亮相,展示他们为事业、为爱情、为生活而奋斗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该类型剧极具浓烈的社会气息,十分贴近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生活,摆脱了某些偶像剧光有时尚感而无时代感的诟病。此外,还注重反映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房地产热、京漂一族、独生子女婚姻、家庭离异等社会现象,从深度与广度挖掘和扩充了该剧的思想内涵,并且带有一定的批判性与思辨色彩。时代与人物相结合,梦想与现实两抉择,它给出了不同于一般偶像剧的“青春”诠释,它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是要寻觅奋斗目标,努力实现自我。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青春偶像剧的“现实主义”叙述更容易得到年轻人这一消费群体的集体认同感,将他们从平庸的世俗梦幻中解救出来,从而达成作品与观众心灵的融合。
三、中国本土青春偶像剧的创新思维
中国本土青春偶像剧曾一度被业内看作“弱势群体”,而通过对其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经过十年时间的发展,它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挤进了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并引领着青年一代努力进取的激情,它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这就是青春的力量,无法阻挡。
但是,中国本土青春偶像剧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像日韩剧一样走出国门,影响世界,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功能创新。
青春和偶像极易联系在一起,青春偶像剧在于用偶像去吸引观众,也在于由观众来捧红偶像。这是日韩及港台青春剧惯用的造星套路,屡试不爽。
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可以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明星制造机,从中走出了不少优秀的演员、导演和音乐人。李亚鹏、徐静蕾、王学兵等青年演员凭借此剧渐渐为观众所熟知,进而获得更多的上升空间,时至今日已成为圈内的中流砥柱。陈明、小柯、谢雨欣等人亦凭借演唱此剧歌曲令自己的音乐事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叱咤乐坛几多载,使内地流行音乐呈现出喜人的进展。导演张一白更通过该剧打响知名度,并在以后的作品中逐渐走向成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但是,反观近期的本土青春偶像剧,《转角遇到爱》、《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佟大为、马伊利、大S等男女主角均超过30岁,要扮小演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捧新人已经变成押宝,成功率低得投资商不堪承受。偶像剧不再是以剧造星,而是以成名演员来带动偶像剧的起步。造星功能的缺失将极大地阻碍本土青春偶像剧的发展,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积极挖掘新人,大胆启用新人,由此才能进一步带来品牌和产业的发展。值得高兴的是,刚刚进军电视剧行业的天娱传媒公司,一直热衷于自产自销的造星模式,继“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后,现在又结合了香港TVB的明星培养模式,不断挖掘本土明星,形成独特的“天娱明星链”,既创造明星价值,又提升自身娱乐品牌的含金量。即将开播的《一起去看流星雨》,其中有不少年轻而陌生的面孔,十分值得期待。另外,上海东方卫视也从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中发现了不少新星,并在自制剧中大胆启用,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2、品牌创新。
考察一个剧种能否成为品牌,打入主流,至少有这样几个条件:首先,看它能否创造出一种拍摄模式;其次,看它是否拥有品牌性的电视剧制作、主创人员。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现在中国本土青春偶像剧已经形成了纯爱情偶像剧和青春励志剧两大模式,分别有其代表作品。而偶像剧的品牌制作则仍处于培育期,纵观全国电视剧业界,只有湖南卫视、北京鑫宝源影视、上海文广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制作单位具有本土青春偶像剧制作基础,而其中兼具平台优势和制作实力的湖南卫视尤其值得关注。
作为内地娱乐先锋,湖南卫视根据自身的定位需求,一直致力于自制青春偶像剧,尤其以台湾风格的偶像剧著称。从翻拍琼瑶经典剧《又见一帘幽梦》,到《丑女无敌》、《微笑在我心》,以及即将开播的《一起去看流星雨》等电视剧,与频道达到了较高的契合度。以《微笑在我心》为例,其在青少年女性观众中有很高的收视,4-14岁和15-24岁的观众在全国市场同时段高居第一,份额分别达到9.35%、8.29%,女性观众份额达5.5%,这组数据足以表明湖南卫视已经形成国内最好的青春偶像剧播出平台。下一步,是要解决如何将台湾风格偶像剧作出自己的特质,从题材、话题设置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与突破。只有把台湾好的拍摄手法、表现形式和内地的民情特点结合在一起,对观众来说才是最好的。虽然偶像剧要梦幻,要表达童话,但是也要贴近生活,让每个观众都能在作品中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她还要激励年轻人努力生活、努力工作。如果有了平台和产品的高度契合,再通过一系列优秀作品的生产制作,中国本土青春偶像剧就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有实力与日韩甚至是台湾的作品去竞争,逐鹿全亚洲的偶像剧市场。
3、产业创新。
造星无非是电视剧获得销路和树立品牌的一个手段,说来道去,问题的实质还在于产业。
韩国的青春偶像剧一直占据我国绝大部分市场,“韩流”风靡日久,久而不衰,它不仅带来“追星”热潮,更逐渐成为一种风尚,渗透到服饰、语言、美食等生活的各个层面,获得超越收视率以外的丰厚回报。以韩剧《宫》为例,它的利益回收就是利用网络媒体宣传造势,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将一切与《宫》有关的材料,从演员资料到幕后花絮,一应向受众立体式发布。2006年7月初,“《宫》熊”在淘宝网上组织连锁店销售,不到半个月,30个名额就爆满。充分的媒体造势以及衍生产品的宣传、开发,使《宫》的影响力所向披靡。
所幸的是,中国内地的制作商也已经认识到产业链的重要性,湖南卫视的自制偶像剧《一起去看流星雨》尝试打造其衍生价值,比如通过这部戏走红的艺人、作品中的音乐去做演唱会等等。
连贯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电视剧本身的价值,更创造了超越剧本之外的财富。青春偶像剧因其独特的收视人群以及故事模式,在产业发展中极占优势,中国的青春剧市场应立足丰富的国内资源,在发展过程中,注意前期媒体造势、后期发行与衍生产品推广、开发之间的互动,逐渐实现影视产品商品化、品牌化,生产主体社会化和资源配置市场化。
各种媒体资源高度开发和利用媒体资源宣传造势等,为打造中国个性化青春品牌创下了条件,与此同时,汲取日韩精华,立足本土特色和现实生活,表现生动鲜活的青春物语成为本土青春剧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大片办)
责任编辑: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