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适当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2009-01-16王建军
摘要:目前,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轻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表现为各专业越分越细,越分越窄,人文课程越来越少,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知识的不足和人格上的缺陷,在工作中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确立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建立人文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王建军(1973-),男,河北廊坊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2-0067-02
二十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在科技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实现了惊人的腾飞,我们的教育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重视科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式微的局面。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学生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培育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可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度被多数人奉为至理名言。其实科学技术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产生出了很多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与人关系的危机、人与自我关系的危机正在将人类推到生存的临界点上。人类创造出的高度科技文明不断地打开潘多拉盒子:“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又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又变成了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其结果似乎是使物质力量更具有理智的生命力,而人的生命却成为愚钝的物质力量”面对这种危机,人类的忧患意识日渐觉醒,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面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周围的世界,改变着人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乃至改变着人的本身。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忧虑着未来:是福?是祸?为此,他在一1999年写出《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并在“中文版序”中明确指出科技“给人们送来神奇的创新,然而也带来了具有潜在毁灭性的后果。”他接着在序中呼唤:“能对科技作最有成效的思索的角度,就是人性的角度: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他在北京答记者问中提到,对任何教育系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他呼唤科学要有人性,科学教育更应该是富含人性的。科学教育的人性化即以人为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但科学教育似乎过多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作为“人”的基本素质以及养成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人文素质教育则被遮掩在科学教育的社会职能之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科学教育培养了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寻觅不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社会中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者,却缺少开拓创新的精神,缺少必要的公民素质、仁爱精神,甚至缺少基本的仁义之合,同胞相妒、手足相残。科学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缺失了,“人”的基本东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人性障蔽,人文教育缺场。科学教育没有发挥它真正的功能。回归科学教育的本质,找回失去的基本,彰显失落的人性,恢复教育的真正功能,成为教育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当今国际国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我国把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近几年来,经过许多专家、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人文素质教育在本科院校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其职业教育特性和学历的高层次性,迎合了市场经济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成效亦不明显,普遍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尤其近年来,随着职业技能教育的过分突出和被强化,以及学生、家长中普遍存在的功利性的“职业至上论”,高等职业教育逐渐演变成为“简单的技能训练”,特别是那些只懂技术而对人文知识一无所知的“工具人”或“机械人”的出现,更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困境。目前高职院校无论在数量与学生人数上均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数以上,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品档次越来越高,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人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牢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也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由过去注重职业技能转移到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以及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笔者认为,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这既是高职学生成才的需要,也是深化高职教学改革,完善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将人类最新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人文学科教育、知识理论的传授与育人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当代高职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科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其主要任务就是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锻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思想,形成具有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掌握科学的人文方法,并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文素质。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认为,“由于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只重视可以带来效益的实际知识,轻视基础理论,轻视人文精神、素质建设,这是我们当前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如果不能从教育理念上更新,我们的教育就会带来失误,我们培养的下一代将是畸形发展的人”。人文素质教育,是要将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渗透、贯穿到人的成长历程中,塑造成一个人的良好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认真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不少学校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强化人文教育,应当构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多种形式的,以时政资讯、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知识为内容的人文教育大平台,构建以人文教育为契机,以提高思想素质为核心,以“全面发展,全面适应”为原则,以提高政治素质为目的,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为检验标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是令人鼓舞的变化。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始终坚持教育学生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把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起来,把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统一起来,把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当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文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积淀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水到渠成”,自然地发生思想认识上的质变,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感,增强责任心,自觉地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修养。实践证明,人文教育是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我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刚刚起步,倘若不能找到有效途径把人文教育真正引入进来,将重犯“专才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错误,因为它在这方面具有强大的惯性和“先天优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培养必须通过完整的教育来实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科学教育为主向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转变,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整体。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的高职教育除了不断加强科学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把长期受到忽视、贬斥的人文教育提到它应有的地位上来。
肆虐全球的经济危机不仅是简单的经济危机而更深层次是文化的危机。世界上很多事情看似经济的,其实质却是文化的。或许金融危机算不上一场劫难,物质极大丰富,人的精神无所寄托,精神家园的荒芜才是真正的灾难。我相信人类诗意的本质不会泯灭,人类的灵魂亦永远期求着升华。人文素质教育会向迷惘浮躁的人们发出友好而亲切的呼唤,它才是我们最后的精神依恋之乡,是我们生命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56.
[2]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M].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2-23.
责任编辑谢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