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软实力提升的职业文化培育体系的构建
2009-01-16周劲松
摘要: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体系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具有二元性、双重性、开放性和区域性等基本特征,建立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体系的目标是实现两大群体职业素养同步提升,并坚持三项基本原则。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包括吸收企业文化、贴近企业职业素质标准、吸纳传统职业文化中的优质因素、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推行文化管理等主要途径。
关键词:职业文化;培育;高职院校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学科研究基地立项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文化培育研究》(课题编号:XJK08BJD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劲松(1969-),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评建办主任,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6-0051-02
职业文化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气,其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的认同和遵从。高职院校肩负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神圣使命,建立职业文化培育体系,全面提高学校的文化影响力、文化策动力和文化导引力,是当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二元性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使命。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职业文化内涵以及由此决定的外部表征均应该具有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共性;另一方面,行业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催生职业院校的第一动因,高职院校自诞生之日起便与行业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高职院校与生俱来的文化特质。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必将呈现出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并重、“精神文化”与“职业文化”和谐统一的特征。
(二)双重性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职业文化的功能具有双重性。从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目标看,与其它组织一样,其职业文化的功能应体现为使全体员工树立统一的价值取向、同化的行为规范和共同作风,进而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追求;从高职院校培养“职业人”的特殊服务对象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企业服务的,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与其自身的职业文化素养密切相关,因而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应具有培育、熏陶学生职业素质的功能。所以,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既要得到在本校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和一致认可,同时要通过其培养对象——毕业生的职业表现为社会所认同。
(三)开放性
从职业文化的传承来看,高职院校作为新兴的教育力量,其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积淀相对不够,但其开放性、兼容性较强。首先,高职院校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年轻且富有活力,正处在积极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办学模式的变革等诸多因素影响,多元的文化会通过各种渠道涌进学校,致使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处于不断继承、选择、更新和再造的动态发展之中;其次,从文化渊源来看,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结成了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使高职院校职业文化中的强烈社会责任等因子更加凸显。
(四)区域性
高职院校自诞生之时便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区域性”是高职院校职业文化与生俱来的“胎记”。区域文化大环境无疑会影响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选择,高职院校社会活动过程中也会自然而然的融入区域文化并进而影响着区域文化的构架。
二、建立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基于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功能和特征与普通高等教育及其它社会组织的区别,其职业文化的培育模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
(一)目标定位:两大群体职业素养同步提升
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文化品位和熏陶感染功能,具体而言,应落脚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凝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通过教职员工的言传身教和教育教学过程的潜移默化,促成学生职业素养的自觉提升,促进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转化。
(二)原则确立: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塑造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善的“文化人。高职院校培养人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掌握熟练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实现人自身“文化”与“技能”的和谐。在任何条件下,对社会品质与人性提升功能的缺失,都会是教育的一种自甘沉沦。因此,高职院校要将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在教育的崇高性上附着职业塑造的功能,使两者实现有机的结合。
二是要坚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存在明显差异,但二者有着“文化”共同属性,都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素质提高为着眼点。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企业文化的交融点。在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中,要不断渗透企业文化,无论是校园文化理念,还是校园文化载体都需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形成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特色职业文化。
三是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受制于整个文化环境,同时也影响着其他文化生活,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现代高职院校职业文化作为一种职业活动规则与意义的系统,应充分继承中国传统职业文化中的优质因素,要借鉴为人们所共识的本科院校的职业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同时,要自觉克服过时的消极的文化,并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进行创新发展。
三、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的主要途径
(一)以吸收企业文化为切入点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文化
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当“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认同的办学理念和实现办学与就业市场零距离对接的有效途径时,吸收企业文化便成为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切入点。首先,要吸纳优秀企业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如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等,将这些价值理念渗透到院校的精神文化之中;其次,要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引进教学与行政管理中,籍此来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将质量管理体系文化逐渐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之中,使单纯通过外力推动的质量评估,成为高职院校的自觉行为;其三,要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的制度文化,特别是优秀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创建,并缩小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有利于培养现代企业认可的技术人才。
(二)通过贴近企业职业素质标准,激活高职院校职业文化
为尽可能缩短高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使高职学生树立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生涯理念,高职职业文化应按照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标准来创设。一是要把团队意识教育作为贴近企业、保证就业的重要措施来实施。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不断受到模拟企业生产第一线环境的感染、熏陶,养成严谨的职业习惯并深化对职业岗位的感情;二是要以“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为载体,将企业的职业道德示范、职业生涯成功实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作为学院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案例,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三是主动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将职业道德融入到实习、实训、“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的过程,让学生直接到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爱岗敬业品质,提高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忠诚度;四是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要将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通过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促使高职学生了解熟悉企业文化的精髓,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吸纳传统职业文化中的优质因素,丰富高职院校职业文化
现代社会,职业的流动性扩大了人们的职业视野,消除了职业的僵硬界限,增强了职业中的异质性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应充分继承传统职业文化中的优质因素。一是在职业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规范方面,要以诚信作为职业道德的基准,并力求精益求精,进而有效地制约教职员工的职业行为;二是在职业意义方面,要将职业与整个人生的意义、甚至终极关怀联系起来,要推崇教书育人事业的神圣与光荣,使教职员工将自己从事的职业视为完成人生使命的有效途径;三是要重视职业的服务性质并体现出对从业人员的尊重、理解和关怀。既要体现出对服务对象——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体现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相互尊重,体现出各自的人格尊严,即职业的人文关怀。
(四)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引领高职院校职业文化
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通过教师职业素养的培植,为学生树立职业榜样,必将为和谐职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创造条件。一是要用文化的力量,引导教师把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学校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尊严和职业意义追求的自觉性,忠于职守,勇于创造;二是要实施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不仅学到新技术,练就过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接受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职业意识;三是要将教师从职业危机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中解放出来,克服功利化的倾向,注意培养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堪为人师的高尚风范。通过教学过程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专业功底、教学情态以及对于学生的态度,将敬业精神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引导和鞭策学生自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
(五)推行文化管理,凝炼高职院校职业文化
文化管理是继制度管理之后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最高层次,推行文化管理将进一步凝炼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品牌并实现职业文化的自我完善。推行文化管理,就是要依靠精神和理念凝聚团队意志,激发广大师生的内在驱动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平台,就是要建立人人参与、校企共享和以服务为宗旨的行政模式,学校行政管理的方向要逐渐向为教师、学生和企业提供主动的服务过渡。一是要加强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建设,推行校务公开的民主管理,建立效率型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二是要建立自我调适型管理决策机制,使学院能动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模式的目标、结构与功能;三是要建立竞争型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实现人事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四是要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教师由“课堂讲授”变为“学习指导”、学生从应试者转变为创造者的角色转变,形成教育服务型校园。
参考文献:
[1]雷久相.推进校企文化对接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企业家天地,2007(10).
[2]刘祖凯.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J].现代企业文化,2008(08).
[3]周岩.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和融合[J].机械职业教育,2006(09).
[4]黄力本,等.基于哲学层面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8(06).
[5]王文兵,等.论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04).
[6]杨春芳.从文化层面审视高等职业院校的和谐发展[M].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法制论坛论文,2008(10).
[7]周润智.力量就是知识:教师职业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
责任编辑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