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对辅导员期望的调查研究

2009-01-14秦秀清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期望辅导员

秦秀清 景 宜

摘要: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本文根据自编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对辅导员职业性质、性别、专业背景、素质及工作重心五方面的期望。调查得出,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是专职的、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期望辅导员拥有人格魅力大的素质以及能做好学生学习、生活等各种引导与指导工作。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期望

中图分类号:G642.4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09) 32-0155-03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会促进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继中发[2004]16号文件,及教育部24号部长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后,有不少专家、辅导员群体都探讨过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必要性,也积极地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方法,如明确辅导员的权责范围、制定考评体系、帮辅导员减压等。但大学生作为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对象,他们对辅导员有什么期望,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有哪些。

本次调查研究正是带着上述思考而展开,以期折射出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政治素质,提高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了江西省某市几所普通高校的400名学生进行,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96份,有效率99%。

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总共396名大学生,其中,220名男大学生,176名女大学生;理工类学生208名,文史类学生188名。

(二)测试问卷

调查根据自编问卷逐题呈现,主要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您希望你们辅导员是:专职?兼职?②您期待你们辅导员是:男?女?③您认为辅导员应有什么专业背景?④您对辅导员素质要求首选?⑤您希望辅导员工作主要放在哪一项上?

(三)调查程序

以抽选的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按要求完成问卷。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要求学生作出真实评价。

(四)数据统计

数据统一录入电脑,使用SPSS13.0进行频数统计后,进行二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比率的配合度检验(c2检验)。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对辅导员职业性质期望的调查

由下表1看:不管是总体选择情况,还是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两个变量的选择情况,选择“专职”的人数百分比都远远高于选择“兼职”的。

对总体选择情况进行c2检验,结果:c2=52.88,p<0.005,选择情况有十分显著的差异,说明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是专职的。

(二)大学生对辅导员性别期望的调查

由表2总体选择情况看,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是“男性”的人数百分比高于“女性”,但选择情况的差异并未达统计学意义。

性别变量选择情况看:男女大学生对辅导员性别期望选择情况有差别。经二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男女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是“男性”的选择情况差异显著,z=-1.98,p<0.05,说明女大学生更期望辅导员是“男性”;期望辅导员是“女性”的选择情况也有显著差异,z=3.25,p<0.01,说明男大学生更期望辅导员是“女性”。

专业变量选择情况看:文理大学生对辅导员性别期望选择情况也有差别。经二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文理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是“男性”的选择情况差异显著,z=-3.90,p<0.01,表明文史类学生更期望辅导员是“男性”;期望辅导员是“女性”的选择情况差异也显著,z=3.75,p<0.01,表明理工类学生更期望辅导员是“女性”。

(三)大学生对辅导员专业背景期望的调查

由表3总体选择情况看,大学生期望辅导员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百分比最高。

性别变量选择情况显示:男女大学生对辅导员专业背景期望选择情况有差别,经二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男女大学生期望辅导员具有“人文”专业背景的选择情况差异显著,z=2.05,p<0.05,说明男大学生更期望辅导员具备“人文”专业背景;期望辅导员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选择情况差异也显著,z=-2.63,p<0.01,说明女大学生更期望辅导员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

专业变量选择情况显示:文理大学生对辅导员专业背景期望选择情况也有差别,经二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文理大学生期望辅导员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选择情况差异显著,z=-2.39,p<0.05,说明文史类学生更期望辅导员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

同时,专业变量选择情况还显示:10.58%的理工学生期望辅导员具有“理工类”专业背景。说明辅导员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不仅要有“一腔热血”的干劲,也要对学生专业有所了解。

(四)大学生对辅导员素质期望的调查

由表4总体选择情况看:大学生期望辅导员“人格魅力大”的百分比最高。

性别变量选择情况显示:男女大学生对辅导员素质期望,在每个选项上选择情况都有差别,进行二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男女大学生期望辅导员“人格魅力大”的选择情况差异显著,z=3.80,p<0.01,表明女大学生更期望辅导员“人格魅力大”;期望辅导员“业务能力强”的选择情况差异也显著,z=2.97,p<0.01,表明男大学生更期望辅导员“业务能力强”。

专业变量选择情况显示:文理大学生对辅导员素质期望,在每个选项上选择情况也都有差别,进行二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文理大学生期望辅导员“人格魅力大”的选择情况差异显著,z=3.21,p<0.01,说明文史类学生更期望辅导员“人格魅力大”;期望辅导员“业务能力强”的选择情况差异也显著,z=3.35,p<0.01,说明理工类学生更期望辅导员“业务能力强”。

(五)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重心期望的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不管是总体选择情况,还是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两个变量的选择情况,大学生期望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依次是:做好学生学习、生活等各种引导与指导工作;做学生的思想疏导、心理辅导工作;做事务性管理工作。但各项选择情况的差异并未达统计学意义。

三、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期望辅导员是专职的

在教育部24号部长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第六条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1]”

中发16号文件中也提到: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可见,国家和大学生都期望高校有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有更多专职的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辅导员。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

(二) 女大学生和文史类学生更期望辅导员是男性,而男大学生和理工类学生的期望相反是女性

这可能是受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影响,我们一般认为男性更多地表现出独立进取、自信乐观、勇敢聪明、操作能力强、有主见、有抱负、有优越感等特质,而女性则更多地表现出细腻敏感、善解人意、待人和气、温柔、爱哭、脆弱、需要安全感等特质[3]。可见女生依赖性较强,胆量较小,独立能力较差,由此女大学生更期望具有“独立、自信、勇敢、有主见、有抱负”特质的男性辅导员来辅导,以弥补她们性格中的缺点。而男大学生的期望刚好相反,他们“独立进取、自信乐观、勇敢聪明”,所以更期望具有“细腻敏感、善解人意、温柔”特质的女性辅导员来辅导,以帮助他们更健康的成长。

(三)大学生期望辅导员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也有一部分学生期望辅导员具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背景

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渴求在自我成长中获得指导,渴求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也可能因为辅导员要想成为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帮助大学生完善人格,提高修养,首先要保证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第十七条就提到要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这与大学生的期望一致。

可见,学校应尽可能地选拔有心理学、教育学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背景的人才作辅导员;也应经常性地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满足工作对象的需要。

(四)大学生期望辅导员具有“人格魅力大”的素质

这与张雷[4]的观点一致,可能因为辅导员工作有很强的服务性,加之大学生都已成年,有一定的判断力,所以辅导员工作要想取得成功,更多要依靠辅导员的个人智慧和人格魅力,而非权力。

调查结果也显示,女大学生和文史类学生更期望辅导员“人格魅力大”,而男大学生和理工类学生更期望辅导员“业务能力强”。

根据新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5]。大学生想顺利渡过该阶段的“心理危机”,发展亲密关系,培养爱的品质,他们会努力按照父母或老师从小对自己的教育要求和性别期待来塑造自己,也会尽力在成长中寻找榜样。父母或老师教育男孩要坚强、勇敢、独立、操作能力强、有主见等;而教育女孩要乖巧、体贴、谦逊、斯文等,所以,男生更期望“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而女生更期望“人格魅力大”的辅导员。

(五)大学生期望辅导员“做好学生学习、生活等各种引导与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

这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是一致的:认真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正如一位在辅导员一线工作的老师说:“学校的所有职能部门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辅导员处在一种被多重管理的状态和学校管理的最底层。”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让辅导员根本没有充分时间开展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难怪有人形容辅导员是“保姆”,吃、喝、起、居都保管。这种现象不仅让辅导员找不到工作重心,缺乏职业成就感,而且也让学生忽略辅导员的存在,甚至对他们的工作反感。

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研究,特别在辅导员的选拔、配备、培训等方面,注意听取学生的心声,从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兴趣指向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4号部长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3]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3.

[4]张雷.胜任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7):56.

[5]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0.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期望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与对策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
“罗森塔尔”效应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