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次分析法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应用

2009-01-14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黄 燕

摘要:层次分析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国国际关系学研究中,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试图以层次分析法来解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中欧关系。这对关系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使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体系结构、单元属性以及互动过程三个层次的分析,揭示冷战结束以后二者关系不断往积极方向发展的动因,可以用客观的理性分析来代替主观的经验猜想,辨别和区分推动其发展的不同层次的变量,从而建立起可供验证的关系假设。

关键词:中欧关系;层次分析法;国际关系学

中图分类号:D51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025—02

层次分析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所谓的层次实际是指那些不同的“解释来源”(自变量)所处的、不同类型的位置,所谓的层次分析实际就是关于如何辨别和区分那些不同的“解释来源”(自变量)所处的、不同类型的位置问题。由于任何体系本质上都是指由一组相互间存在密切联系和互动的单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任何体系理论上都应当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体系层次、互动层次、单元层次。[1]

中欧关系是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国与欧洲的关系经历了从冷到热、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调整的进程。在2008年,中欧关系一改过去平稳发展的特点,出现了一些摩擦。而通过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欧关系发展动因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找到,中欧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为矛盾和分歧的解决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 体系结构层次的变化与中欧关系

(一)“体系结构”的概念

新现实主义者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即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决定着国际体系成员之间的政治关系。”[2]

就中欧关系而言,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具有现实主义解释力的。冷战时期的中欧关系受制于美苏争霸的二级体系之中,这一时期中欧关系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能突破冷战的思维,只能作为两极背景下的一种“派生”关系而存在。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为中欧关系的真正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但要注意一点,冷战的结束改变了世界体系的结构,但新的国际体系仍然受冷战时候遗留下来的体系性因素的影响。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体系结构的变化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

中欧关系真正的发展是从冷战结束后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分析冷战后中欧关系的演变,就需要将其置于国际体系结构变动的历史背景中。苏联的解体,其直接后果就是世界战略力量的失衡,出现了美国独霸的局面。伊拉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冷战后的国际体系演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美国和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之间围绕这场战争所显示出的分歧。美国要构建一个单极世界,一个由美国控制的霸权体系。而对冷战后的世界秩序,欧洲国家则有自己的理解。把欧盟看作一个区域性的国际体系,那么欧洲一体化的这种模式就反映了欧洲各国对如何构建一个能保证体系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的理解。在这里,任何一个成员国都不会获得体系之上的权力和权威,体系也不可能取得对任何一个成员国具有完全支配地位的权力和权威。把这种模式运用到整个国际社会,国际体系就必须多极化,而不是像美国所设定的单极化。

国际体系处于分化这样一个背景,在本文看来就构成了中国和欧盟关系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无论是欧盟还是中国,或者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希望自己从一个属性上的独立主体变为一种附属体。这种共同的愿望和取向应该成为促进双方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成为制约对双方关系起破坏性作用的因素爆发的主要力量。

二、单元属性的变化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一)“单元属性”的概念

所谓单元的“属性”(Attributes)是指体系构成单元的内部特征。属性理论是指那些以体系构成单元的内部特征来解释体系构成单元行为的理论。对于任何试图理解体系构成单元行为的尝试而言,体系构成单元的内部特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解释来源”(自变量)。[3]

与现实主义的解释相对应,对冷战后中欧关系的考察还需要重视双方各自的转变与对外政策的调整。虽然中国和欧盟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但双方都寻求通过自身的调整与改革获得发展进而影响世界。因此,二者之间较易达到妥协与合作。

(二)冷战后欧盟的转变及其对华政策的调整

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推展意味着一体化欧洲对外关系的一致性增强,这有可能使中国对欧关系保持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层面上,从而减少了由众多的双边关系带来的繁杂。

1.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化

半个多世纪以来欧洲政治发展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的目标是迈向一体化。然而一体化并非简单的超国家联邦主义安排,也不是传统式的多个主权国家的结盟。欧洲的融合是多元利益共同构造与扩张的需要,而引导融合的则是对“欧洲化”始终不渝的认知,对通过超越国家的制度力量来强化包括国家在内的多层治理的坚定追求。在整个冷战后时期,欧盟机制促使各成员国,在政策上联合的程度无疑在加深,后者做出主权让渡的速度在加快,领域愈显宽泛。各个成员国似乎未因某一政策的成败而影响对一体化的参与,相反,它们更加重视相互协调。

2.欧洲各国国内政治的影响

欧盟的一体化的进程是以国家为中心继而弥散到欧洲社会的,融合并未挑战民族国家的自主,而超越国家的恰恰是国家本来就不具备的功能。首先,欧盟全面地渗透到成员国政策的各个领域;其次,国家对一体化的持续性承诺构成欧盟的合法性来源,并且仍是一体化这种跨国决策中的主要代表,联盟和各成员国内部社会上下两层完全独立于国家来操作跨国决策的可能性或者很低,或者根本不存在。因此,虽在外人看来欧盟充满悖论,但实际上却可以在政府间主义的推力下继续前行。政府可以在对外关系上掌握关键控制力,并扮演国际行为的首要角色,但是国际政策不能孤立于一国的其他政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内政与外交的界限日益模糊。因此,政府普遍而又持续地面对来自内部利益集团的压力以及外部环境变动的冲击,充当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守门员。由此,各成员国国内政治变化和也会直接作用到成员国对一体化具体政策的取舍。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转变

当代中国变化幅度最大、最深刻的历史时期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余年间。这个历史性跨越阶段与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国际格局的调整以及多极化迹象等一系列外部体系的重大变动相重叠,意味着中国的转变与世界的体系变化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关系,揭示了中国外交转变的必然趋势。利益观念的变动带来安全目标排序的调整,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在冷战后已发生质的转变。[4]

由此,近年来中国与欧洲的互动关系主要由双方各自变革所促成。中国的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对外政策发生深刻变革。中国通过自身的变革与发展,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从而更多地影响和改变世界。而欧洲则在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以一体化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大陆传统的地缘政治结构。看不到中欧各自的内部变化对其外交政策独立性的巨大促进作用,就自然不能解释双方在冷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真实含义。

三、互动过程层次的分析

(一)“互动过程”的概念

所谓“过程”(Process)是指体系的构成单元之间联系和互动的方式,尤其是那些经久不衰、反复出现的方式,例如外交、结盟和合作等等。[5]体系构成单元之间联系互动的方式对体系结构和单元属性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与此同时,这种联系和互动的方式也必然受到体系结构和单元属性的约束,因此“过程”既不同于“结构”也不同属性。具体到中欧政治关系而言,二者共同的利益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及各种对话机制的建设推动了二者关系的发展。

(二)共同的利益推动中欧政治关系的发展

1.经济与贸易上的互补关系

中欧合作势头迅猛,主要指标也在不断攀升。众所周知,中国与欧盟彼此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第一大技术供应国。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扩大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市场,对高度依赖国际贸易、拥有众多剩余资本和技术的欧盟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中欧经贸关系从互通有无发展到了互利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对双方整体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共同的战略利益

国家实力的大增,都期望转化为全球影响力。统一的欧洲和国力不断提升的中国在塑造世界新秩序方面都产生了新的期待。自冷战结束后,中欧在关于世界格局等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双方均支持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加强对欧关系,不仅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同时可以增大中国外交的回旋余地,从而改善中国的外部环境。

(三)对话机制建设保证中欧关系的发展

中欧自1994年恢复政治对话以来,逐步建立起了不同级别的对话机制。这便于中欧就相关有分歧的问题进行商谈,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对话平台和相关的机制保证。

这些机制建设,首先包括首脑会晤机制,在1998年中欧首脑进行了首次会晤。其次为其它的政治对话机制,包括:欧盟驻华大使与中国外交部长每年两次会谈;欧盟三驾马车负责亚太事务的高官与中国负责亚太事务的高官每年举行的会议;欧盟三驾马车负责全球事务的高官与中国负责全球事务的高官举行的年会等。[6]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85-187.

[2]Kenneth Walts,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Reading,Mass.:Addison-Wesley,1979,:99-101.

[3]Peter Gourevith,“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32(4),:881-912

[4]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303 -306.

[5]William Moul,“The Level of Analysis Problem Re-visited”,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61,(1).

[6]引自:欧盟委员会驻华代表团网站:http://www.delchn.cec.eu.int/cn/Political/Politicales Dialogue.htm.

Level of analysi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no-EU relations after the 1990s as an example

Huang Ya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Level of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 the West. while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till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 This paper attempts analysis Sino-EU relationships after the 1990s .Sino-EU relations is an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in the changeabl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Sino-EU relations due to multiple factors,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rough architecture, unit attributes, and interaction of three levels of analysi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e can use an objective rational analysis to replace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conjecture, to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 to identify and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variabl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ypothesis which could be verified.

Key words: Sino-EU relations;motiv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猜你喜欢

层次分析法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公路桥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乳制品品牌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AHP—GRA的工程施工项目进度风险管理研究
浅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变电站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