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生活化探讨
2009-01-14王慧秋
[摘要]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学生生活基础上建构课堂教学,使教学目标生活化,课堂环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使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并能从生活中提升智慧,感受快乐,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化
[作者简介]王慧秋(1964- ),女,辽宁兴城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研究。(辽宁葫芦岛12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生活化的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8297)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120-02
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焕发力量。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是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关注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质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要摒弃传统的知识观、课程观和学习观,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促进其心理健康地发展。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学目标生活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心理保健的技巧,调节个人心理状态,积极适应社会,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疏导轻度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个人潜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发展奠定基础,不应隔离其生活世界,应该引领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其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步建构的过程,没有生活经验、族类经验与个体经验的结合,就不可能形成个体心理品质。应在高职学生生活基础上建构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其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让其从生活中提升智慧,感受生活的快乐。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应积极探索开展各类主题的高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团体里得到成长,变得自信、快乐,学会正确地面对合作与竞争,学会怎样去处理各类人际关系,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促进个性的完善。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学环境生活化
教师根据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开展活动,感受生活气息,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如“青春期心理”“人际交往”教学中,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个人矫正计划,包括如何发挥优势、如何突破自我等。
和谐的互动式心理环境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色,它通常能引发学生的认同感、缺失感,激发情感共鸣,诱发行动愿望。心理环境的创设还可以采用物理手段,如背景音乐、空间位置的设置与安排能直接影响、制约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高职心理健康课对教室空间要求比较大,桌椅可以灵活搬动,以便活动和讨论灵活更替。最好有心理辅导活动的专用教室,师生席地而坐,轻松、自然、安全。语言暗示或激励等更应该重视心理手段,如尊重、信任学生,以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心体验学生的感受。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整个社会中完成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还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入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亲临其境地去感受,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赋予学习新的活力。在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学习生活技能,体会生活的艰辛,感受生活的快乐,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达到教学做合一。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生活化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应少而精,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出高职教学的特色。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和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选取学习内容,如“青春期的心理调节”“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等。要改变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心理学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因为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没有学生所熟悉的心理案例做载体,教学内容不仅枯燥乏味,更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赞同。生命活动、生活事件是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平台,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是现实生活的机械重现,而是对原有生活的提炼和体验以及产生的新感受和新经验,以此来指导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生活。
四、高职心理健康教学方式生活化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养成性教育课程,理论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种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自体会其中的心理冲突。角色扮演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团体辅导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自我评述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进行反思的一种教学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分析具有强烈的暗示和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产生心理强化效应。在教学中也应关注心理行为训练,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其心理调节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要体现以下特点:第一,强调对话。对话教学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强调生成。生成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不可改变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自发的活动。生成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是一种开放、互动、多元的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应当是生成教学。第三,强调体验。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教学方式。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是心理过程最基本的两种活动方式。心理认知如果缺乏相应的体验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唯有体验式认知才能触摸心理成长的真谛,只有把心理认知与体验融通起来,才能体现心理教育活动的独特魅力。
五、高职心理健康教学评价生活化
高职心理健康教学评价首先是一种人性化评价。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评价应采用动态的方法,在生活和学习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它是通过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语言描述、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观察学生反应的一种情境测验。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我反思、体验、感悟、收获和成长记录等评价策略,要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和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建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从重认知转向重行为。注意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学生的不同行为,看到每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赏识悦纳学生,促使高职学生在评价中得到较快的发展。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心理健康教育期待创造一个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认知、情绪、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引导其全面发展。只有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其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才能造就合格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天贵.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2]赵云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9).
[3]谢承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6).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5](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