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三段式
2009-01-14罗箭华韦茜
罗箭华 韦 茜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为主,而目前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章按照行业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从强化职业道德认知、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转向自律,养成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三阶段探讨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真正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道德行为 养成教育
[作者简介]罗箭华(1966- ),女,仫佬族,广西罗城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广西柳州545004)韦茜(1966- ),女,壮族,广西来宾人,广西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65-02
社会对人才有这样的评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的是毒品。”在第四届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表彰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育用,无德无才弃之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这表明了企业很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为主,在重视对学生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所谓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对这种实践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①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落实到职业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根据个体对社会道德的内化规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需要经过“基于感性认识的功利需要和他律、基于理性道德认识的道德自律、自由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无律三个发展阶段”。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接受某种理论,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同、同化和内化。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以课堂教学为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的内化最初是基于道德对自身有利的感性认识,出于对道德的表面认识,出于对道德的畏惧和功利的需要而讲道德,把社会道德作为外在的道德主体的异己力量,道德还停留在外在的约束或强制阶段,以“必须”“服从”的形式来实现,属于道德他律阶段。这时,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③根据这些特点,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
(一)高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思想品德课程。这两门课程涉及了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所讲的只是共性的、普遍的、放之诸业皆准的职业规范和要求,而且所占篇幅较少,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职业渗透,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挖掘、开发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并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如营销专业在讲到培养职业经营风格时,应结合营销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强调诚信经营;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学生顾客至上的服务态度。
(二)专业课教学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是与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职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职业技能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编排教学计划,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明确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④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熟悉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课教师应明确自己所教学科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关于仓储管理知识的同时应渗透有关吃苦耐劳、工作细心的职业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同时将职业道德认知转变为职业道德行为,进而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三)通过见习和实习活动深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养成职业道德行为
除了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讲解外,学校还应该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这是因为“践行某一思想道德观念或信念的次数越多,它的固化程度也就越深,久而久之便转化为人的行为习惯。道德信念就是通过反复的践行而固化于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中,形成一种道德思维定式,从而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的”。⑤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授课形式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如果没有直接的道德体验,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就可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管理系从2006年开始,利用暑假组织学生由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在见习、实习中带队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的见习、实习状况,尤其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学生在见习、实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体验,达到认识专业、走进专业、训练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情感的目的,明确道德规范,发现自己的不足,分析原因,从而促进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在见习、实习中,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他律转化为自律。
二、内因、外因双管齐下,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要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行,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识,使道德主体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道德对公民个体和社会的价值,从理性上认同社会道德,从情感上真诚地接受社会道德,愿意践行社会道德,并在意志上能够坚持持久,道德从他律阶段转向自律阶段。⑥根据这些特点,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育是为了不教育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
“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是其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而不是教育者灌输和模仿的结果。”⑦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是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的,包含着内隐活动和外显活动两个方面。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智力动作也要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维果茨基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是通过同化、顺应、慎独、反省、体验、交往等形式得以实现的。⑧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两方面:
1.经常自觉地进行自省。自省是我国古代道德修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其基本含义是在个人遇到道德矛盾或自己出现道德过错时,应先从自己主观动机上寻找原因,并责求自己承担道德责任,自觉自愿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都说明自省的重要性,对于现在的道德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目前,许多高职生责任意识不强,出现差错时很少寻找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千方百计从客观上寻找原因,推卸责任。为此,应该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针对已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进行自我批评。通过反反复复的活动,学生的品德得到了提高,责任意识得到了加强。
2.树立榜样,努力做到慎独。慎独的主要含义是指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机会并且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行事,而不做任何坏事。有些高职学生就不能做到慎独,如有人监督时表现良好,无人监督时表现较差。心理学家詹姆士说得好:“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比好多回才能缠绕上去的还多。”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人物,使其不断鞭策自己,自觉进行慎独,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营造有利于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职业道德氛围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活的物质条件。”⑨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一定物质生活条件而存在,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总是要被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即环境造就人。优良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发展,不良的环境会阻碍人的发展。高职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校园,学校的校风、学风、教师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等因素对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具有导向、熏陶、激励的作用。学校应营造一个好的校园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这里健康成长。
1.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力开展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活动中;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活动,大力倡导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规范;三是通过网络、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请已毕业的学生与在校生进行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经验交流,激发学生爱岗敬业、乐业勤业、艰苦创业的意识。
2.抓好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美国学者麦金太尔和奥黑尔指出:“可以确定的是教师会带着一定的价值体系进入课堂,而你的学生也必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你与教学环境、学生、其他教师的交流方式,你说的笑话、你带进教室的个人习惯无一不成为学生的行为示范。”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我们要让每位教职员工都树立“我是学生的榜样”的观念。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以身作则,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一线教师,教书育人;管理人员,管理育人;服务人员,服务育人,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局面,时时以一个优秀从业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鼓励。
三、加强职业理想、事业信念教育,促进自由自觉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所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必须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如杜威所言,“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足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 道德教育应从日常生活开始,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也是如此。高职院校应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应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两方面:
1.从小事做,严格遵守行为规范。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靠某个阶段的教育或强化就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人生连续不断的许许多多个日子有意识的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即“不以善小而不为”。在积善的同时,要防微杜渐,即“不以恶小而为之”,所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任何不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言行,都应该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施教者与被教者共同重视“小节”,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我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行为规范入手,从行为习惯训练抓起,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道德信念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人的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面貌、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行一致的主要标志。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职业道德信念,因为道德信念是道德行为的最基本推动力,职业道德的自由自觉是道德主体基于对职业道德认识上的理智自觉、情感上的真诚自愿、意志上的强烈持久、信念上的坚定不移,根据职业道德必然性自觉行动,不再把职业道德视为一种自我约束,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道德信念的教育。
四、结束语
高职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育和培养。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充分考虑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应遵循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注释]
①李灵.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01.
②③⑥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0,320,
321.
④孙羽枫.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0):109.
⑤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
⑦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7.
⑧勒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42.
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67-68.
⑩(美)约翰·麦金太尔,(美)玛丽·约翰·奥黑尔.教师角色[M].丁怡,马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66-267.
(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2-183.
李季湄.品德与生活课程设置与品德教育改革[J].人民教育,2003(增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