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文化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2009-01-14杨燕翎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4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人文素质文化传承

摘要:目前全国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大致为文学名作篇章分析和应用写作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对于实现大学语文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的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文章认为应该将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之中,一是加强文学作品文化背景的介绍,二是在篇章分析中强调文化内容,三是在整个教学中突出文化的影响传承关系。通过这几种方法,可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文化教育,通过教学达到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教育;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6-0200-02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基本上都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为了把本校的大学语文课开好,笔者去年参加了两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对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情况进行了了解,也收集了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对其内容进行了研究。从目前全国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来看,内容上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沿袭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传统,选择一部分优秀的文章进行篇章分析,目前这种篇章的选择已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而是包括了一些优秀的非文学性的文章,如南开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是如此;另一种大学语文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前的形势,以实用为目的,讲授应用写作的内容,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如华东师范大学便出版了适应这种教学内容的教材,笔者所在的学校也采用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作为一位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的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要与其教学目的相适应,而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往往会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文类的课程尤其如此。长期以来,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排斥,造成了当前社会中文化教育的普遍缺失;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也使教育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中小学里,教育的指挥棒是升学,在高校中,教育的评估手段是考研率、就业率,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素质教育成为一句口号,这样的社会现实造成了全体国民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教育部要求开设大学语文就是在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提出的,其初衷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或者说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对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思考。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的弊端

如前文所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的构成主要是文化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就来自于文化知识的积淀。从这样的教育目的出发,我认为当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存在弊端,很难实现大学语文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的。

篇章分析的教学模式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学生们一直接受的便是这样的语文教学。当前大学生普遍的人文素质低下的情况说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改变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局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们在课堂上进行较为详细的篇章分析,讲授的往往是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之类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能够单纯地掌握关于这一部作品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部作品表达了什么思想,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而不能在获得这种知识的同时了解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会表达这样的内容。也就是说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文化知识的灌输,无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把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成应用写作课,是当前这一功利社会实用至上的表现。应当承认,当代大学生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综合素质低下,一些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无法应付相关的文字工作,这也是一些学校开设应用写作的原因。但是应用写作课程只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文体的写作模式,对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进行训练,以应付未来工作的需要。这样的课程显然很难涉及文化教育,难以实现大学语文根本的教学目的。

二、将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语文教学之中

大学语文的教学总体来看离不开优秀作品篇章分析的教学模式,笔者的观点也不是从根本上否定这一模式,而是在探讨在这一模式下,篇章的讲解究竟要讲些什么内容。笔者认为,为了实现教育部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加强中西文化知识的传播,将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之中。具体方法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文学作品文化背景的介绍

千百年来,每一个民族都经历了自己的文化变迁,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以中国为例,从最初的儒道思想并立,到后来的儒家思想独尊,再到现代的西方文化入侵,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主流文化思想,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对作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加强对作品文化背景的介绍。也就是把作品产生的特定时代的文化思想对学生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接触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了解这一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掌握那一时代独特的文化思想内容。例如讲解《十日谈》这部作品时,应该首先交代清楚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说明作品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初期,那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主要是强调人性的解放和个性自由,以人学反对宗教神学。这一内容与文艺复兴中后期的思想都有所不同。这样的讲解方法,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一些表面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文化知识,掌握了文艺复兴初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独特内涵,也会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

(二)在篇章分析中强调文化内容

一部文学作品不仅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其表达的思想也一定与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分析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而是要分析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文化内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情节的描写还是人物的塑造,都会渗透着浓厚的文化因素。因此文学作品的讲解,就应该通过人物的分析、思想的分析阐述其中蕴涵的文化内容。例如在分析《荷马史诗》这部作品时,结合作品中对以阿喀琉斯为代表的古希腊英雄形象的塑造,可以向学生介绍古希腊崇尚英雄的文化色彩以及希腊文化中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作品的一般知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与作品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收获。

(三)在整个教学中突出文化的影响传承关系

前文所列举的两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掌握某一点上的文化知识,虽然对学生来说已经会取得很大的收益,但仅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既有其自身传承的因素,也常常包含着外来影响的因素,因此,把文化的影响传承关系介绍给学生,使他们了解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关于这一点,有两种做法:一是在整个教学中不断对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种方法是在课堂的作品讲解中,抓住一部作品中的某一文化现象,说明这一文化现象的来源,让学生了解各国家、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使学生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对于《源氏物语》这部作品,就应该分析其中的汉民族文化的因素,介绍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关系。

总之,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应该是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就是当代青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正是由于这种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造成了国民素质的低下。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从学生的教育入手,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不仅仅是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但前面的缺失已经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学如能尽力地弥补一些,也不失为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手段。

作者简介:杨燕翎(1963- ),女,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人文素质文化传承
如何通过韩国文化教育开展韩语教育工作
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