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产学研联合,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2009-01-14林光进林志伟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双赢产学研高校

李 灿 林光进 唐 安 林志伟

摘要: 产学研联合,是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企业整合人力资源,实现自主创新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贵阳学院与贵州黔林洲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联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职能部门为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企业和高校都是产学研联合工作的受益者。

关键词: 产学研;企业;高校;双赢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228—02

贵州省首个大型工业化沼气发电工程日前在开阳台农种猪场建设竣工点火运行,标志着我省大型工业化沼气工程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工程建设配备了项目单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最为先进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使得其科学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在贵阳市科技项目的资助下,贵州黔林洲企业集团与贵阳学院最新的产学研联合项目成果。

一、产学研合作工作启动,企业与高校实现了优势互补

2008年5月18日,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会议室,贵州黔林洲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光进与贵阳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龚振黔正式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自此,双方的产学研合作工作正式启动。本着市委市政府对贵阳学院“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定位和指示,学院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服务贵阳市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科技人员在服务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企业则通过产学研联合工作,组建了智囊型人力资源库,通过专家顾问团队,技术核心团队,技术外围团队的共同发力,完成了闲散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整,为企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占领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年内,贵阳学院与黔林洲企业集团之间的产学研联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双方合作科研项目分别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得立项资助, “黔林洲”大中型沼气发电站、“黔林洲”玻璃钢沼气池、“黔林洲”沼气智能化管理系统、“黔林洲”浮罩式沼气池等数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诞生,取得四项发明专利。这些成绩为企业迅速扩大或占领市场起到了关键作用。2009年6月以来,贵州省直机关、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铜仁地区、黔东南地区等地的农业和科技部门,先后数百名领导和科技人员到黔林洲企业集团自主研发并负责承建的开阳台农种猪场沼气工程现场参观、指导或交流学习。因为项目工程建设配备了项目单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最为先进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使得项目的科学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仅是沼气工程本身的建设,这是贵州省沼气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突破。”——这是省直机关某领导视察项目现场时给出的评价,项目单位、政府职能部门均看到了这项工程背后蕴涵的庞大产业市场。为此,公司大中型沼气工程业绩大幅攀升,预计仅2009年度,可以实现产值2 000万元。这对公司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这对贵州省来说,也是大中型沼气工程迎来的第一个春天。

专家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的基本要求。”大力开展高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中国(沈阳)技术场与资本市场发展论坛”上,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副主任马彦明指出“现阶段的科技成果转化,已不再是政府立项—高校、院所研究形成成果—企业进行转化,而是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政府支持—高校研究形成成果-企业转化,这是即将实施的‘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主要导向”,在这变化过程中,明确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黔林洲企业集团很好的理解和应用了这一精神,将产学研联合做的趋于完美。

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中出任“总导演”

黔林洲企业集团与贵阳学院产学研联合的成功,离不开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业务指导。2008年11月,贵阳市科技局在贵阳学院行政楼5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贵阳学院与贵州黔林洲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沼气池智能化管理系统”科研项目论证会,来自我省农业、生物、环保、能源、建筑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对项目设计的新颖性、实用性及其科技水平给予充分肯定,此项目最终获得了贵阳市科技局的立项资助,这一立项资助从此掀开了贵州沼气产业智能化管理工作的大门,为大型工业化沼气工程的管理科技水平提升奠定了基础。因科研工作做得出色,2009年7月,市科技局对上一年度支持的科研项目的后续研发和成果转化给予了持续资助,将“大型工业化沼气池管理系统研究与示范”,列为贵阳市2009年度科技重点项目,使得产学研联合成果真正走上生产一线,黔林洲大型沼气工程智能化管理系统由此诞生。这项成果的应用将促使我省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产学研联合,真正实现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人才办以及贵州省发改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均对校企合作给予了业务指导、政策支持及经费支持。

三、产学研联合,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双赢模式

对学院或科研院所而言,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显得非常重要。过去单一的科学研究工作与市场或产业需求脱节,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及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主体则因为缺乏先进的科研成果很难实现自主创新。产学研联合正好为科技人员提供了舞台,可以将研究成果真正的应用到社会服务中。贵阳学院和黔林洲企业集团之间的产学研联合工作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产学研联合工作中,各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工作,不再停留于理论阶段,可以得到实在的转化。学院的实验设备,研发平台可得到充分的利用。科技人员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得到了科研价值的体现,得到人身价值的体现,同时也获得了应有的报酬。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科技人员,因为产学研联合,将把更多的研究精力投入到应用性开发中,实现研究成果真正的转化。

沼气发酵智能化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成功组建,是很好的产学研合作成果。理论上,智能化管理系统是很成熟的,然而,应用于沼气发酵管理领域,则是一个新的尝试。学院与企业通过分工合作,将多学科人员的知识整合起来,将多媒体、电路、计算机、微电子、生物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的知识通过组合,交叉提炼,借鉴桥梁监控、污水处理等其他工程已有智能化管理系统经验,基于沼气发酵动力学原理,设计了沼气工程智能化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研发,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正是产学研联合模式的实际体现。因此,产学研联合的各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企业提出的问题,由高等院校来解决,高等院校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得到更多的价值体现。高等学校是具备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机构,其中科学研究,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若科研人员能深入企业,对企业的需求进行摸底,其研究工作将会显得更有价值。为满足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国家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去购置很多大型仪器设备,这些设备的运行率往往不高,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折旧浪费问题,企业的需求项目研发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便有了根基。

四、产学研联合,在贵州等欠发达地区显得更为重要

科技部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实施产学研联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贵州是一个欠发达省区,贵阳属于一个欠发达城市,实施产学研联合就显得更为迫切,更为必要,更为有效。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寻找生存空间,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为第一要务。现代企业,若要占领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超越他人的技术,要有领先他人的产品,要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战略眼光。这仅仅依靠企业来完成不太现实,企业须要利用外围资源。企业单独组织科研团队,需要更大的投入,需要更多的成本。在黔林洲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经营理念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想,可以通过发掘闲散的社会资源,实现投入与产出比的最大化。黔林洲企业集团与贵阳学院的产学研联合,正式基于这样的思想,这实现了企业与高校合作双方的共盈。科研人员将实验平台与企业需求项目研究有机结合,尽快实现成果转化与价值体现。产学研联合不仅仅实现产品销售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研发成果产业化前景的升级,为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增加砝码。

五、继续实施产学研联合,是企业的发展出路,是高校的发展出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对于双方的产学研联合,我们有进一步的打算——继续实施产学研联合,建立更为庞大的产学研联合体系。今后的产学研联合工作将以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为中心,上联养殖、下接种植,辐射有机肥生产、生态健康、环境保护、能源加工多方面的庞大市场,这需要更多的人将这个加盟产学研联合体系。贵阳学院为此成立了产学研工作专门机构——贵阳学院产学研办公室,黔林洲企业集团也成立了产学研合作科技开发部。

沼气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大型沼气工程所带来的关联产业则是一个朝阳产业。工程建设在有效决绝畜牧养殖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同时,增加企业的额外收入,由一个相对单一的畜牧养殖模式发展为一个循环经济模式,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十分可观。工业化沼气站的建设,上连养殖、下连肥电联产工厂,将发电与有机肥加工整合起来,对发展现代有机农业起着关键推动作用。基于这样的背景,也基于如此大是市场,我们将会把产学研联合工作继续做好,争取做大做强。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学院与黔林洲企业集团将真正成为能源环保、现代农业、卫生保健多学科方向密切合作的战略伙伴。

(责任编辑/ 王建国)

猜你喜欢

双赢产学研高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科技创新与人文繁荣如何“双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改进措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