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才培养的意义

2009-01-14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才培养

汪 勇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绵延性和鲜明的发散性,它深深地扩散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状态、道德情操之中,构成当今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其许多精华,仍可为我们在人才培养中提供智慧和启迪。

关键词: 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文化精髓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98—0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特定的环境 (包含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具有顽强的绵延性和鲜明的发散性。它深深地扩散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状态、道德情操之中,并构成当今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在这种背景下的人们,其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无疑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优点,是注重通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挥人的道德自觉,来调整各种社会矛盾,达到控制社会系统的目的。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在今天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现实,仍可以为我们在人才培养中提供智慧和启迪。

一、“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

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有神论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宗教信仰一直未能替代儒家道德教育。从古代的“惟人,万物之灵”[1] 到清末龚自珍在《释风》中提到的“天地至顽也是倮虫(指人)而灵”,由儒家开创的这种注重现实生活的传统一直绵延了几千年,已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中不可忽视的特色。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即以人为万物之灵,又以人为自然、社会的中心。 “天地之性人为贵”[2]。“人有气,有生,有知,并且有义,故最天下贵也。”[3]“所重:民、食、丧、祭”[4]。把人放在至尊至贵的首要地位。认为天为上,地为下,人在中心,由人才把天地联系沟通起来,构成完整的宇宙世界。

传统文化中这种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哲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作为新时期的社会中更应注重现实生活要求,要以人为主体、为核心,切不可见物不见人。更应是“人本主义”,培养合格人才。

1.培养公仆意识,真正的执政为民。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5] 在今天,人才培养工程首先就是强化公仆意识,自觉消除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看作一切活动、一切关系的主体、前提、动力和目的。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真正依靠群众,积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的人才无论将来在什么样的岗位,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造福社会与人民。

2.培养信任尊重、以情待人的品质。信任是尊重人格的一种表现,可以体现出个人存在的价值。只有对社会持信任的态度,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信任。同时,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贡献,我们培养的人才会尽心尽力地搞好本职工作,如果偏听偏信,有亲有疏,只会损伤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情待人,就须深入了解、关心群众,并能在各方面给以力所能及的关心帮助,合法合理合情地解决一些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越是经济社会往往越需要在人与人交往中,以心换心。

3.培养心胸宽广,公平待人的作风。作为现代化的人才,一定要虚怀若谷,要能够“容言”—不压制,“容过”—不苛求,“容嫌”—不报复,“容才”—不嫉妒。宽容的工作作风,不仅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社会创造一个最大限度地释放其智慧和力量的良好环境,使每个社会人始终处于积极的创造性的工作状态。尤其是作为领导者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要使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而充分地发挥。

二、“立德立功”与“以义制利”: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公元前500多年鲁国的上卿叔孙豹与晋国的上卿范宣子在讨论怎样才能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死不废,此之谓三不朽。”[6] 认为只有人的高尚品德,为国为民所建立的功业以及言论或著作,才能永垂青史,昭然后世,这是先哲们的人生理想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看法。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 “以义制利”的义利关系准则。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以为上”。在义利发生矛盾而二者不可得兼时,则“舍生而取义者也”[7]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行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8] 当然“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9]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以义制利”既不是纯粹的利己主义,也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在孔孟看来,只要是符合“义”的“利”,不但不应回避,反而应努力去争取。况且,事关老百姓的“利”,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总之,传统文化在义利观上的根本思想“以义制利”而不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这些观点,尽管有其封建糟粕的一面,但是,仍有其可取的精华,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有远大理想的人才,有大公无私的品质。只有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有可能成为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因此,继承这样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我们今天人才培养无疑是有现实启迪意义的。

1.培养学而不厌,自强不息的求学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0],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单位、一个人,要有发展、有生命力,必须自强不息。做为新时期的有志青年干部,更应在科技日新月异、生活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学而不厌,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刚健有力、锐意进取精神,为国家、民族的强盛建功立业。

2.培养以身作则,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有志青年应该是群众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在群众中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充分认识自己、确立自己、改造自己、创造自己、发展自己,以完善自己的人格,是现代化人才的必备的素质。克己奉公虽然不是完全排除个人利益,却要求在处理公私关系问题上不能失当,必须遵循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第一的原则,在二者不可兼顾时,就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

3.培养严于律己,勤政廉政的敬业精神。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应正确对待权力、地位、金钱,严以律己,防微杜渐,廉洁自律,勤政廉政,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不放松对自己的约束,明辨是非,率先垂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提高廉洁自的自觉性,在工作中既讲经济效益,讲等价交换,讲竞争,但同时也要倡奉献、倡正气、倡奋进。

三、“普遍和谐”与“知人善任”:人才培养的道德能力

儒学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一种强调不同事物、因素、成分的有机结合、适度调理、和谐统一、措置适当的思想。“和谐”(包括人和自然、人与人及人自我心身内外的和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 “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在人与人之间的众多的关系上,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同时,这种和谐还包括人自我心身内外的和谐,即便“寝蓬室,隐巷陋,披短褐,茹藜藿,环堵而居,易衣而出,苟存乎道,非不安也。”[11] 也能“乐天安命”。在用人问题上传统文化强调“知人善任”。这种“普遍和谐”和 “知人善任”的传统文化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提供的最大的启示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激励机制,却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怎样培养能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人才,也就是说,要使能够达到与社会和谐的境界,应具备哪些品质呢?这既是每个社会个体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

1.培养“知人善任”的品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即使不是在领导岗位上,要想与社会和谐,就必须要能与人和谐相处。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确有许多的因素。但是, “知人善任”是首要的,这是因为,在社会中,尤其是现代化社会中,人的需求最高层次是能充分体现自我人生价值。—个人要实现自我价值,固然是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但是,社会不承认他,不给他提供表演的舞台,那么,要么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要么是怀才不遇。因此,任何现代化的人才,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必须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信任他人,这样,互相尊重、互相激励,形成有序的社会竞争机制,无疑地就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2.培养“感情投入”的观念。这里所说的感情投入,并非庸俗的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而是立足于关心他人,爱护他人。2000多年前的老子就说过 “姑欲取之,必先予之”。人是情感动物,许多事情并非是“利”所能成就的。现代化的人才必须懂得这点。任何时候,必须先为他人着想,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掩所倡导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实就是这种境界的形象诠释。每个人所处社会地位不同,我们不仅仅的是考虑自己处于这个岗位上应怎样做,还应考虑他人处在不同岗位上能怎么做。社会上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些人总是埋怨自己工作的种种困难,羡慕他人工作的种种便利,这样势必造成对方情感上的遗憾,甚至反感。没有情感上的沟通,又怎么谈得上什么和谐的社会关系呢?当然,“感情投入”还包括生活上、工作上的关爱他人,但最主要的是事业上的理解与支持。

3.培养“宽容大度”的品性。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环境,还要求每一个社会个体要有“宽容大度”的品性。列宁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二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千世界,人各有性,因为各自家庭出身,所受教育,所处环境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个性特征。我们常说“意气相投”,实际上就是有些个体在兴趣爱好上有相似之处。对于那些个性有异于己的人,我们该怎样相处呢?首先,应该尊重他人的个性,万勿不能以己之好恶去苛求他人,要容许“异类”的存在,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自己在某些社会个体中也许是“异类”,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做到宽容待人。其次,对于他人的“冒犯”,要本着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理解对方的良苦用心。古人有言:“道吾好者是吾贼,道事恶者是吾师”,实乃金玉之言。再次,在社会工作与生活中,的确有些人会对自己有真正的伤害,有时甚至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下转233页)(上接199页)在这种情况下,决不能心胸狭窄,更要宽容对方,才能最终化解矛盾,消除芥蒂,重新创造和谐的相处环境。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整体和谐相处,团结一致,“众心齐,泰山移”,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攀越不了的高峰。

总之,人才培养是一项关系国家大业的重要工程,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但是,重视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尚书·泰晋上[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180.

[2]教经·圣治[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553.

[3]梁启雄.荀子简释[G]//荀子·王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109.

[4]论语·尧曰[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553.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877.

[6]左传·襄公二十四年[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1979.

[7]孟子·告子上[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752.

[8]论语·里仁[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471.

[9]论语·述而[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482.

[10]周易·乾卦·象传[G]//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14.

[11]潘尼.安身论[G]//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58:2003.(责任编辑/ 陈鹤)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人才培养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