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下对《返老还童》字幕翻译的对比研究

2009-01-14来春燕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对比研究

来春燕

摘要:在翻译领域,等效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时期的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有着不同的诠释。对国内外译界影响最大的应是奈达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理论。近几年来,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日见增多。《返老还童》这部电影曾荣获1998年度三项奥斯卡奖,影片内容新颖,内涵深刻,表达了人们对生与死的理解,耐人寻味。本文将把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返老还童》的字幕翻译对比研究,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关键词:功能对等;《返老还童》;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90—02

一、关于字幕翻译的研究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开放,文化开放的步伐也渐渐加快,全球的跨文化交流已成为一种现实。近年来,韩剧、日剧、美剧以及各个国度的影视文化,我们几乎都能感觉到它们的气息,影视翻译已经越来越重要。影视翻译包括配音翻译和字幕翻译,初期我们所看的外国影片以配音翻译为主。“近年来人们则更愿观赏原滋原味的英文和西方文化,经过配音的影片总让人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因此保持英文原音,采用中文字幕成为一种最佳的折衷方式。”[1] 但在中国能看懂英文电影的观众毕竟是少数,字幕翻译便给观众带来了方便。特别是互联网上字幕翻译小组的出现更是让大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欣赏到国际上最新的电影。

“西方学者从翻译视角进行影视翻译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欧洲近年来影视翻译的相关研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有关影视翻译的学术会议近年来日益频繁,由于参会有众多者来自字幕翻译盛行的北欧,很多会议的学术重点是在字幕翻译的研究上。”[2]目前在我国,既有从事影视翻译的专业机构,还有民间或者业余字幕翻译团体(目前主要是网络上比较流行的各个字幕组)。

二、关于对等的研究

在国外,最早提出对等概念的是18世纪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F.Tytler),他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给优秀的翻译定义为:“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象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3] 雅各布森(R.Jakobson)分析不同语言词意的对等,他说从不同语言中寻求意义对等是语言的基本的问题。奈达提出著名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指出“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纽马克(P. Newmark)提出的交流翻译,也是强调在译语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和奈达的功能对等是相似的。切斯特曼(Chestman)和巴斯奈特(Bassnett)都认为对等是翻译理论的中心问题。贝克(Mona Baker)还从词、短语、语法、篇章、语用等层面分析对等,她说“由于受语言学和文化诸方面原因的影响,因而对等总是相对的。” [4]

在中国,早在公元7世纪,翻译实践家玄奘就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喻俗”即强调翻译后达到的效果。茅盾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疑问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得感受。”金隄在《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说“等效翻译所追求的目标是:译文与原文虽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但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同样顺利地获得 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5]

三、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字幕翻译进行比较研究

1.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字幕翻译的“可行性”[6]

奈达的功能对等,即最接近自然的对等,强调的是对读者的影响 (impact)。字幕翻译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目的是能否在有限的时空内配合画面和声音让电影对观众产生的影响接近于电影对源语观众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奈达的理论是适用于字幕翻译的。

2.影片内容和语料信息

影片《返老还童》由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本杰明·巴顿。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竟以老人形象降生人世,倒着成长,越活越年轻。这部电影曾获2008年度三项奥斯卡大奖,即最佳美术指导、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化妆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所有人都要经历父母的辞世、儿女的成长以及自己的老去。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这部电影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可以让我们用一种较好的方式去化解一生中紧随而至的悲伤,也可以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体会到时间流逝和韶华不再的真正意味。译本来源之一是由北京东方影音公司出版发行的DVD版(以下用A表示),一个是网络TLF字幕组的译本(以下用B表示)。下文所选语料均为主人公本杰明和黛西之间的对话。

3.对比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的李运兴教授在2001年《字幕翻译的策略》说“由于时、空的制约,字幕译者常常要采用缩减的翻译策略。”[7] 以下实例分析以主人公聚合为主线,采用压缩性意译和删除法。压缩性意译指用尽可能短的语句译出原话的意义即可,删除是指在不影响译文主要信息的情况下去掉一些次要信息,当然这些次要信息还是可以在画面和人物的表情中得到补偿的。

例一:— Dont be a chicken.Light it.

A:别这么胆小,快点啦。

B:别那么胆小,快点。

例二:— Well,I heard Muma and Tizza whispering.

A:— 我听见妈妈和蒂奇说悄悄话。

B:— 我听见妈妈和蒂奇私下聊天。

这两个例子选于本杰明和黛西初次相识到第一次分别之前。例一的“chicken”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意义”[8] 是不同的,译成目的语时要照顾影片对目的语观众的影响,即意译为胆小。例二中的 “whispering”译成“聊天”感情色彩不符,因为这里有怕被别人听到的意思,所以译成“说悄悄话”更能照顾到目的语观众的感受。“Well”没有实质性意义,画面可以有所补偿,删去即可。

例三:— I just cant believe were both here.Must be fate.

A:— 真不敢相信我们有见面了,这一定是命运。

B:— 真不敢想,我们又见面了,这一定是缘分。

例四:— Do you know about Edgar Cayce,the psychic?

A:— 你知道预言家爱德·凯西吗?

B:— 你知道埃德加·西吗?就是那个会通灵的。

这两个例子选于两人第一次分别后的重逢,这时的本杰明已经年轻许多,黛西也已经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了。在分别的七八年里,本杰明参加了二战,经历了与船友的生死离别,战争结束后,他回家了。一天早晨,她透过窗户看见黛西回来了。黛西见到本杰明非常激动,不停地说话,以上两句话都是黛西所说。例三的“fate”,我认为译成“缘分”更自然。后来黛西又称两人的重逢为 “kismet”,前者译成“宿命”,后者译成“天意”。我认为“缘分”和“天意”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恋人来说是常用的词汇,带有重逢的喜悦。例四的译文A不仅语言精炼且表意明确,特别是 “预言家”一词,让大家一下就明白爱德·凯西这个人是做什么的。两人这一次的重逢很短暂,本杰明虽然很爱黛西,但他觉得黛西还很年轻,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所以还是黛西走了,她回到纽约,回到自己的生活圈子。

例五:— I thought Id come here.

and sweep you off your feet or something.

A:— 我以为我可以来把你迷倒。

B:— 我本以为我突然过来

会给你个大惊喜。

例五的这个短语本意是“获得压倒性胜利”。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杰明去纽约看望黛西,此时的黛西却只顾自己开心,对本杰明的突如其来反而生气了,本杰明说了上面的一句话。本杰明在影片中一直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虽然他知道自己在变年轻,但是“把你迷倒”这样的话还不至于说出来吧,译文B中“惊喜”一词很好,但译文较长,何不缩减一下“我本以为来这儿会让你惊喜”。

例六:-I dont want to ruin it.

A:— 我不想破坏气氛。

B:—只是不想破坏气氛。

车祸让黛西放弃了舞蹈生涯,她回到了本杰明的身边。本杰明含情脉脉地看着黛西,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的 “it”译为“气氛”可谓传神。虽然观众可以从本杰明的表情中体会这种微妙的情感,但是准确的字幕翻译更是让观众豁然开朗。

例七:— You know,you mightve got a few more years out,

but you chosed something so special and unique that there was only a short window of time you could do it.

A:— 你本来可以再跳几年舞,

但你选择做独一无二的事,

而且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做。

B:— 也许,你能够多跳几年舞,

可你的事业太与众不同,

只有几年的黄金时间可以发展。

例八:— Okay.How can I be a father when Im readying in other direction?

A:— 我一直变年轻,怎么能当爸爸?

B:— 这么说吧,我这样一直变年轻,怎么能当好一个父亲?

两人终于在人生的中点相遇,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黛西由于不能继续跳舞,心理不平衡,例七是本杰明劝慰她的话。译文A和B都压缩成四字成语,但“独一无二”是唯一的意思,而原文是说舞蹈这个行业特殊,我认为用“与众不同”更确切些。用“几年的黄金时间”来说明舞蹈行业的年龄限制更为贴切,而用“很短的时间”则让人不知所云。例八中的“readying in other direction”译为“一直变年轻”,简洁明了,让观众清晰易懂。“You know” 和“Okay”在句中不承载实质性意义,可省去不译。

然而,幸福并不总是长久的,本杰明逐渐变年轻的客观事实挡在两人爱情的中间,本杰明还是选择了离开……。

四、结语

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目的语读者的感受,而影视翻译亦在于追求这样的对等。字幕翻译给翻译人员提出了要求,在了解源语观众对影片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字幕翻译让影片对目的语观众产生的影响接近于对源语观众产生的影响。我相信我国的字幕翻译工作者将能够在更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译出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朱小晶.浅析互联网美剧字幕翻译[J].长江学术,2008,(4).

[2]康乐.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J].科学教育家,2007,(10).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64.

[4]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35-49

[5]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40.

[6]吕敏杰.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影视字幕汉译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语言学,2007.

[7]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8]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72-79.(责任编辑/ 陈鹤)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对比研究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