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技术创新中的实践

2009-01-14武红斌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技术创新实践

武红斌 陈 斌 邹 伟

摘要: 20世纪70年代后期,技术创新渐成一个国际化的热门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技术创新研究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在技术创新的解释中蕴涵的哲学思想则对我们不无启迪。

关键词: 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04—02

自我国开始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到技术创新在我国的深入实践,技术创新正在促进着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并已成为每一个企业努力的目标。为了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笔者对此进行粗略地梳理。

一、技术创新思想的理论起源

技术创新思想起源于18世纪,在当时经济的发展中,人们逐渐开始重视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作用。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改进劳动生产力的理由以及如何改进的问题。他认为,分工可以增加产出,使人们的交换更容易。这种分工可以看作是技术上的改进与创新,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亚当·斯密只能针对农业、制造业及手工业来加以论证。在19世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技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他认为,资产阶级不使生产工具不断革命化,就不能生存下去。这进一步说明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力量之大。20世纪上半叶,对技术创新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却寥寥无几,在多数经济学家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基本上都是将技术和制度变化视为外生变量。熊彼特从马克思那里得到了启发,并继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发表了影响较大的《经济发展理论》。他所界定的“创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创新不一定与技术直接相关,不局限某一特定领域。第二,创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推动作用。第三,创新产生了经济的周期性变化。这些理论在当时传统经济学中都是很少涉及的,也为学术界研究技术进步指明了方向。

二、技术创新的几个解释

由于技术创新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不同学者从不同领域出发解释技术创新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1.经济学角度的解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 A Schmpeter)在他的专著《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并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但他没有对技术创新本身进行专门的研究,他引入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把创新作为独立变量来研究其对经济增长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社会变迁的影响。

除熊彼特外,许多学者从经济学的视角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界定。1951年,索罗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谈到,技术创新成立必需具备两个条件: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弗里曼认为,作为经济概念,技术创新只能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实现。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P Stoneman)则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输入生产系统,并通过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商业交易的完整过程。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一个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过程。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始终贯穿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谋取商业利润是其唯一目标。

2.管理学角度的解释。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在其著作中指出“创新”是一种可以组织,并需要组织的系统工作,是一种需要知识积累作为后盾的实践,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在他看来,创新并非对原有的产品和服务的改进,而是提供与以前不同的满足,并使经济成为更有活力的创造性活动。伊诺思1962年在《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定义了技术创新,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开辟市场等。

以上技术创新的解释涉及了创新管理的一些特征:其一,技术创新的实施者是组织或企业,并非单独的某个人;其二,在实施过程中要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方案或政策,来指导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其三,协调各种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3.哲学角度的解释。陈其荣从哲学的视角指出,技术创新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而使创新客体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肖信华则指出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活动,但这种创造性的破坏并不是对旧的产品、工艺的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是扬弃。如四通打字机是对传统打字机的否定, 电脑是对四通打字机的否定,Linux 软件是对Windows软件的否定等等,但是,无论是四通对传统打字机的否定,还是电脑对四通打字机的否定,我们都不难看到旧产品遗留给新产品的痕迹,很显然,新产品继承了旧产品的某些功能。

三、技术创新解释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一)技术创新的运动规律

1.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对技术创新的科学解释是: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总是以先前的技术创新为基础的,而且仅当既有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有新一轮技术创新的出现。同时,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体现和巩固了既有的知识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如电视机技术的不断创新,经历了从晶体管电视机到集成电路电视机、超大规模电视机、数码电视机、数字电视机等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数字电视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还将研制出更先进的电视机。

2.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对于技术创新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意义在于,正确认识产品和技术所处的阶段,及时作出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我们知道,一般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可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围绕某一产品或技术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前三个阶段,当产品进入衰退期后,就应该及时调整技术创新战略,放弃原有的产品,转入新的领域,这对于提高技术创新效益,避免无谓投入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创新中的方法论和因果关系

1.系统论。马克思指出,系统的每一个要素的存在,依赖于其它要素和由它们组成的整体,而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是整个系统发展的源泉和内部前提。从已知的对技术创新的界定不难看出,技术创新涵盖了创新思想萌动、R &D;、生产、营销等诸多环节,由企业的某一个部门独立完成几乎是天方夜潭,相反,现代技术创新必须借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大力协同,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1)从企业内部来看,创新不单纯是技术部门的事情,而必须依靠企业信息部门、技术部门、管理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等的大力协作。(2)从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的日益强烈的大融合、大交叉趋势来看,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已经很难完成新产品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而必须借助外力,开展社会协作,共同攻克各种难关。

2.技术创新的因果关系——内因与外因。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决定力量,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如何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则有赖于企业(内因) 和社会(外因) 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企业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积聚不断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政府的宏观导向作用和服务功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技术创新中的唯物辩证法范畴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技术创新的必然性在于,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是永不停息的,同时,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技术创新的偶然性在于,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既定的计划和设想进行,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例如,弗莱明不留意把青霉素掉进葡萄球菌中,结果杀死了全部葡萄球菌,这就是一种偶然。他抓住这一偶然,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药物青霉素。很多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正是由此而来,这些偶然出现的现象,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技术创新效果。

2.整体性与关联性的统一。在科学、技术与经济这个大系统中,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经济系统,是技术变革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部由众多的要素与阶段构成,这些要素和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有机系统。人是这一系统中最积极最重要的要素,是创新的主体;技术是系统运行的基本条件,是另一类重要的系统要素。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构成技术创新系统的主环境,而政策、法律等构成技术创新系统的外围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技术创新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特点。既是内部各要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又是内部各要素协同的过程。技术创新目标的确定,要以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经济增长状况为出发点。技术创新系统中人的创造力起着核心作用,而只有将这种创造力与现有技术基础和创新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潜力。系统整体联动和协同的效果,远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这正充分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探究:第1版[M].叶华,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英]弗里曼.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研究[M].华宏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蔡文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责任编辑/ 姜超)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技术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