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企改革中的产权问题

2009-01-14胡建伟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国企改革

胡建伟

摘要: 作者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对比中,阐述了产权、企业理论与国企改革的密切关系及内涵的区别。以产权理论中产权的概念为基础,分析了产权与所有权、财产产权与企业产权的差异及两者差异对企业理论的影响。从国企的定位,产权与所有权的差异等角度对国企改革问题进行了解释。表明其认为产品与要素市场自由化后,国企制度相对于其他经济制度的效率低下问题过于明显,解决产权问题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论点。

关键词: 国企;改革;产权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3.1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074—02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与企业理论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经济学家把经济当作一种市场体系来研究,并认为它可以向以市场原则为依据的人类行为提供全面的解释。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是以下列基本事实为出发点:在一个样样东西都稀缺的世界上,人们必须做出各种选择。经济学就是指导人们有效的配置稀缺资源,以便达到一个或几个通常同样可取的目标,换句话说,现代经济学基本上是一种在汲取稀缺或受到限制的资源的条件下做出理性选择或决策的科学。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的关注重点从资源转移到了资本,又从资本转移到了技术,在对技术变迁的根源研究中,学者们开始关注制度——有理性的人们试图最大限度增加其利益的结果,并形成了制度是对一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内生变量的观点。

制度分析领域中,新制度经济学占据主导地位,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理论与企业理论是与国企改革问题关系密切,但其内涵又有所区别的两个研究领域。

产权理论中的产权概念是复杂的,一方面产权与所有权并不等同,另一方面物品(财产)的产权又与企业产权在实质上也不同。在一般意义上,所有权强调的是所属关系,即“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有形物品和技能、努力程度那样的无形物)都有所有主,而且所有主的控制权与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激励假定一致,与稀缺、理性一样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而产权则是指“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强调的是对物品的占有、使用、收益,尤其是转让权。因此,我们认为,所有权强调的是经济活动未发生前、尤其是交易活动未发生前的初始产权配置情况,强调的是物品的归属,以及由这种归属所带来的其它权利,核心在于物品与所有者之间确定无疑的所有关系。而产权概念强调的是实际经济运行中,经济物品存在多种用途,多种用途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即物品的使用者与物品的关系。由于使用者与所有者并不一定重合,从而使得物品如何使用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实际经济运行环境的特征为: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信息不充分、对交易行为的不完备规范、行为体有限理性,这些特征导致交易费用为正。在交易费用为正的世界中,实现稀缺物品的最优配置需要进行物品的“跨越知识边界的转移”(在不同要素拥有者之间的转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移并不一定伴随所有者的变化,而是按照“出价高者得”或者“所有者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自由配置,即进行产权的自由分配。在大陆法系中,所有权与产权的区别最为明显,产权被理解为一个产权束,即某个经济物品对应无数个产权。由此,我们可以了解,所有权与产权概念区别较为明显,对于我国而言,所有权可以在立法中进行详细规定,而产权只可能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进行配置。立法只是改变不同经济行为体围绕此产权进行博弈时的规则与报偿结构,并不直接决定产权配置结果。

另一个区别即财产产权与企业产权的区别,财产产权在具体的经济实践中,即体现为普通的有关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转让权利。而企业产权则还包括更重要的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所谓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即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合同收入(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的余额(“利润”)的要求权。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也即企业的风险承担者,因为剩余具有不确定性,且在固定合同索取被支付前理论上无法实现,只有企业的风险承担者使用其合同内没有具体、详细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才可获得,即剩余索取权的实现必须通过企业家的主动经营活动来实现。

这两个区别对企业理论的影响在于:首先,所有权与产权的区别导致,在交易费用为正市场环境下,所有权拥有者不一定与产权所有者紧密相关,且这种不紧密相关是有效率的,为了避免产权所有者的“道德风险”,需要建立有效率的“委托—代理”关系以约束产权所有者损害所有权拥有者利益的行为。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是所有权拥有者与产权所有者间的对使用该经济物品的收益的分配,由于此种收益在市场中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且收益本身也相当意义上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则这种分配在相当意义上也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灵活变化中的在所有权拥有者与产权所有者之间的长期博弈。其次,财产产权与企业产权的区别使得,企业家的剩余索取权成为保障企业利润的重要条件,但这种索取权对应为承担企业风险的企业家的日常经营决策行为,对其决策行为的约束也就是对剩余索取权以及企业利润的约束,从企业家角度来看,最大化其收益的行为是要求最大化的决策自由,但高度决策自由不仅带来日常经营活动的风险,也容易损害要素所有者利益。但限制决策自由会减少企业利润,也损害要素所有者利益。这个两难的困境使得企业家的决策权处于一种灵活变化的调整状态,是企业家与要素所有者在对利润和风险的不断评估中进行的长期博弈。以上讲到的两个长期博弈在企业理论中,即可归纳为——“不完全合约”。

开头我们提到过企业既是一个组织,也是一个合约。从合约的角度来看,企业是一个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协调约束各方行为的合约,它需要一个由参与合作的各方活动形成,介于市场和科层两个极端之间的治理结构来管理、组织、支配。在企业所有制度外壳和不同要素、产权拥有者之间达成合约的底层中间,存在着大量私人和公共的关系合约网络。这些不同期限和灵活性的关系性合约所组成的系统相互支持并共同支撑着企业制度外壳,使得整个企业内部就是一个交易无处不在的多边关系合约网络。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组织虽然是为了其成员的共同目标而服务的制度,但每一个成员都有其个体利益。个体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可能的不协调就需要组织内部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予以调节。

二、对国企改革问题的解释

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上选择了“赶超战略”,剩余所有权与控制权在政府手中的国有企业被大量建立。这些企业的实质只是一个个不同的生产车间,在理论上,只有中央政府有搞好企业的激励。股份制改革后的国企依然没有解决剩余所有、控制权问题,不仅经理是雇佣的,连本应由所有者担当的董事、监事也绝大多数是被雇佣者,而且这种雇佣还是不经市场调节的特权式雇佣。他们的利益与目标不可能与作为最大化成员利益的某种组织的公司、拥有所有权“盒子”的政府相一致,从而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为解决这种资产流失状况,尽量减少国有资产贬值,“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备受争议的特殊半私有化手段出台。而大型的盈利国企也开始逐步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引入更多的一级、二级市场股票持有者的监督从而缓解“委托—代理”问题。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观察国企改革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关系性合约网络的重建、调整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的复杂的利益调节过程。

我们所称的“国企”,是指组织协调这些生产要素的相互关系,通过科层制下达命令配置稀缺资源,支付组织成本替代市场成本以最终节省交易成本的一整套关系性和约网络—制度。而上文中提到的两个“区别”——产权与所有权的区别,企业所有权与物品所有权的区别对整个国企制度有特殊的影响,第一个区别使得“委托代理”问题出现,产权所有者与所有权拥有者之间的谈判成本成为问题,并最终致使无法出现单纯的产权所有者与所有权拥有者(为节省谈判成本以尽快达成协议,组织生产对最终产品进行利益分配),即出现“产权不清晰”问题,但这种不清晰对于企业内部而言可能是有效率的。第二个区别使得剩余索取权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国企中的风险决策者由于不确定自己的未来收益如何,从而不愿意做出积极的决策以在一定的风险下获取跨期收益,这也致使企业的投资行为被高度扭曲以至于产生类似第一个区别的作用——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国企经理人。

在企业理论内,从组织角度理解国企行为的关键在于不可以把国企看成分析的基本单位,而应该按照对最终产品的贡献划分为多个要素所有群体进行分析,而组织内的多群体复杂博弈往往使得各方关注于相对、短期、零和收益,致使企业内谈判成本增高,科层制管理让位于多重讨价还价博弈,从而支付组织成本同时,再次支配市场成本,致使企业内总交易成本增加,效率降低。从合约角度理解国企行为的重点在于强调多重合约网络的不完全性,这种不完全体现为:国企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合约可以冲突;合约的订立和执行无法得到保障;对合约的解释的随机性;合约本身可能高度非理性。在这个意义上来看,国企面临着减少不必要博弈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弹性稳定兼备的合约体系的课题。

当然从以上分析来看,所谓国企问题如果单纯从国企内部看,并不一定是无效率的或者说不可接受的。问题在于产品与要素市场自由化后,国企制度相对于其他经济制度的效率低下问题过于明显,包括资本在内的一切要素都会尽可能的向可获更多回报的地方转移,从而致使国企尤其是不处于垄断保护下(无论是强制性的国家政策,还是长期的网络投资)的国企生存出现困难。而进行企业制度变迁的成本与企业现有制度的能力成反比,则当生存困难时,制度无法动员足够资源维持,竞争性的市场本身会促发要素拥有者建立新的制度。从长远来看,半私有化乃至于私有化也许并不是国企改革的终点,国企制度变迁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要竞争和追求最大自身收益的要素拥有者存在,制度变迁就会不可避免,这不仅包括传统国企制度,也包括现代企业制度乃至私有制本身。(责任编辑/ 吴凤华)

猜你喜欢

国企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如何创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新时期如何发挥政工在国企管理中的作用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动态关系治理的新视角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