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建设的三层内涵

2009-01-14王宝林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公正民生

王宝林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与系统安排。社会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工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必然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社会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三是社会建设必须体现公正这一价值追求。

关键词: 社会建设;以人为本;民生;公正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019—02

2007年10月,党的七大报告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报告的一项单独章节,系统和具体地阐述了这一内容所关涉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且把社会建设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一起,从而首次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建设”是对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总结,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凸显了“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在党领导下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高度重视与系统安排。党的社会建设这一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命题,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把社会建设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的话,它必然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社会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三是社会建设必须体现公正这一价值追求。

一、社会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其本质上说,就是要建立一种把人作为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建设作为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这一实践活动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把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变成可以享受到的现实。

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是发展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这也就是说,在社会经济与人的发展的逻辑关系中,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中心,而社会经济发展只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手段而已。十七大报告正是从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来安排社会建设进程的。例如,报告在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所关涉的六项主要内容时,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因为社会建设着力解决的都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这些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因此,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说,以人为本的“人”,指的就是党领导下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社会建设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高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以人为本能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事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和依靠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要体现这一要求,也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切实保障和增加人民群众享有的各项实际利益,使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和发展、支持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十七大报告中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吻合了人民群众的现实指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这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二、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十七大报告将“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这里的民生,指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状况等。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以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地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正是立足于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所试图解决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党自建党以来最为重要的一个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社会生活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符合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国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命题。同时,民生问题的解决将加快人民实际生活水平获得全面的改善,也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美国政治学者李普塞特认为,“有效性是指实际的行动,即在大多数居民和大企业或武装力量这类有力量的团体看政府的基本功能时,政治系统满足这种功能的程度。”也就是说,统治者一般都会谋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此来增强统治的合法性,从而维护政治统治。当前,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协调、不平衡的因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矛盾,有些矛盾还表现得比较普遍、尖锐甚至比较激烈。例如,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民众的就业问题,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问题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要能够实施强有力的政策,让社会的建设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从而广泛地获得民众的服从和认同,进一步巩固和维护党执政的合法性。十七大报告正是将上述关注和改善民生的主要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以“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社会建设必须体现公正这一价值追求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是说,以推进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要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1986年秋,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时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那么,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上邪路了。”在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可供分配的物质财富相对有限,对一部分人特别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分配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社会利益主体分化、贫富差距等问题。而且,确实有一些人以非法手段谋取暴利,这正是人民群众最为不满意的、深恶痛绝,实乃当代中国最大的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所以,为避免因社会矛盾激化而影响甚至打断改革和发展的正常进程,公正分配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好处,对于社会和政治稳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按照“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安排,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可以说,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的社会建设对公平、正义这一价值的追求。正如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在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适时地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和新部署,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规律性与价值性的认识与把握,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而且,这一新要求和新部署牢牢抓住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明明白白摆出来,并作出科学的统筹、设计和安排,充分反映了党心民意,这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能够继续执政、长期执政的最根本的、最深厚的合法性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陈朋,方江海.和谐社会视域中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构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5).

[4]陈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西藏日报,2007-11-03.

(责任编辑/ 李璐瑶)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公正民生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名家谈教育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