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归因性分析

2009-01-12

科教导刊 2009年18期
关键词:现代性货币

张 蕊

摘要本文从对齐美尔货币哲学思想的解读,揭示现代社会各种危机出现,尤其是精神危机出现的原因。首次阐述对齐美尔的现代性的理解,货币走向符号的过程,并揭示在货币经济下,货币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表明对货币持有正确态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现代性 货币 货币经济 主观文化 客观文化

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性”的理解

齐美尔的学术研究不同于马克思,他选择在异质于乡镇的资本主义大都市里观察现代生活风情,悲情地沉浸在现代生活的感觉之中。那么就需要对大都市的根本性质——现代性进行理解。

对现代性的解释通常有三种,一种是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者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包括从世界观(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态度)、经济制度(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国家和民主)的一套架构。他着眼于“从制度层面上来理解现代性”,因此他的现代性概念主要是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并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和模式。第二种是哈贝马斯,他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它旨在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来建构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其中个人“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时代特征,“主体性”原则构成现代性的自我确证的原则。中世纪对“现世的合理性”“人生的目的”宗教意识形态都已经作了明确的确定,而启蒙运动以来,以自由、平等等人生来就具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为核心的价值系统,以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安排,随着价值来源根据的转换,其合理性何在,就成了需要确证的问题。既然世界已经不是由上帝创造的,是由人的理性设计,自然这种合理性的根据也就出自人本身,出自人的理性。理性成了真理之源,价值之源。第三种是福柯,他认为现代性是种“态度”,所谓态度,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的人民所作的志愿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在一个和相同的时刻,这种方式标志着一种归属的关系并把它表述为一种任务。

齐美尔认为的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这是波德莱尔在其《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给现代性的定义。这位19世纪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在他的艺术里要把偶然和转眼即逝的事物提取出来用于表达出所在时代、所在社会本质的永恒的属性。短暂和永恒、现象和本质这样的辩证法在波德莱尔的美学中已经具备。同时他的辩证法影响到社会学界,齐美尔就是基于对波德莱尔现代性定义的认同开始了对现代生活切身体验式的敏感细腻的观察和对现代社会现象深刻根本性的思考,探求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在“过渡、短暂、偶然”充满于现代大都市生活中,齐美尔现代性分析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如何大到他研究目的的彼岸呢?我们不得不关注他在1900年撰写的少有的一部系统性很强的著作——《货币哲学》。齐美尔在研究中采用拣取现代大都市若干“碎片”的方式,对碎片的观察和切身体会,达到这个社会的总体性。这里的总体性并非是抽象的,是通过碎片扩展到的总体性,从个别现象、特殊现象达到一般性普遍性特质来研究。“在充满全部细节的个别现象中,去体验它的完整无缺的真实。”因此,齐美尔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生活最表层、最个性、最细节的现象,这些现实是短暂的、过渡的、偶然的,是偶然性碎片。但是这“生活的细节、表象是有可能与它的最深奥、最本质的运动联系起来的”碎片包含着典型,每一个碎片都包含着揭示世界总体性的可能。货币成为齐美尔特定的研究对象,是达到研究目的彼岸的桥梁。货币在通向人们终极目标之路上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里也不例外。

2 货币从质料价值走向单一功能性过渡到终极目标

价值领域是先天的,是先验的,不以经验条件制约的,它完全不依赖寓于其中的善的事物的世界以及在历史中的运动变化对于它的“经验”(直觉性的认识)是“先天”的。货币的质料价值也是先验的。货币在进入流通领域之前或之时,侧重于看重的是金属的质料价值。特别是以贵金属、金属形式出现的货币一开始属于私人财产,不具备公共性。货币(金银货币)在最初能够行使功能是由于它具有内在价值,虽然物质性价值也是一种功能性价值,因为它的物质性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而变得具有功能,但是其质料价值是先天存在的。在中世纪,货币进入流通领域,货币之所以能进入流通领域是因为在商品交换中处于中介位置的一般等价物由货币所代替,货币天然的属性导致交换媒介由一般等价物发展到货币阶段。但是在中世纪对货币、贵金属的功能性尽量的缩减到最低程度但不能彻底的消除,把“货币作为一件独立的存在与经济物品的流通对立起来,而不把货币引入到流通中来。”比如在中世纪对利息的获取是有质疑的,认为利息是一种偷窃行为,偿还的资金与借出的资金必须相等,金钱不会因为被使用而损耗,金钱的时间价值不存在。货币是稳固的,更加物质性的。他们认为货币的价值是本身存在,而不是因人们的需要而拥有了价值。货币的质料价值较于货币功能价值更得到关注。货币能具有功能价值是以质料价值为基础,质料价值是最本质的,天然的,功能价值是质料价值满足人的需要,补偿社会经济发展中刺激出人们的欲望,满足一定欲望的衍生功能。

特别是随着贸易的扩大,货币的功能价值也日益突显。“货币日益增长的去个人化,以及它与日益中央集权化和扩张的社会之间更紧密的关系,都直接地、有效地与对独立于货币金属价值的货币功能的强调联系在一起”。中央政治权力对货币的普遍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担保,中央政治权力收回并控制货币的铸造、发行、流通,并用对货币的控制来争夺、取得、巩固、破坏中央权力。在中央权力集中统治的社会里,发行货币的质料价值不足时仍然能够在交换中得到百姓们的接受并使用,就更好的说明货币功能性意义得到肯定,关键在于货币交换功能实现为前提。原先因货币质料价值而发生交换,现在货币质料价值与功能价值逐渐被分化,货币逐渐朝向单一功能过渡,物质性逐渐被忽视。货币表现出集体意向性,被人们普遍接受用于交换。而这时对货币的占有与其他财产的占有不同,只存在量不存在质。“量成为惟一决定货币意义的要素”,货币质和量的分开,人们占有货币量的多少成为最大区别,这对以后货币和货币经济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最终货币作为一种纯粹的符号,它完全被其交换和度量功能所同化。纸币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同于金属货币还具有质料价值,它完全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托,是最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货币。货币成为实现目标过程中一种最纯粹的手段,以一种迂回的方式实现目标。毕竟人不同于动物本能性适应性对环境作出反应,也不同于神无需工具和手段达到目标。货币本身是由目的论的序列决定,同时它本身不是目的而存在于序列中。货币可以让最为对立者、最为相异者、最为疏远者之间接触发生联系。货币重要性的增长依赖于它剔除了一切非手段功能。货币的手段价值不断提升、不断扩张,以至于成为绝对价值,在人们的心里形成终极目标。货币成为一种目的意识,以至于人们常常忽视行动的真实目的,把意识集中到货币。事物广泛的多样性,货币上升到一种抽象高度,成为一种中心。货币是某种普遍使用的公理,就像全能的上帝一样,为社会的一切独特性和存在提供了基础和合理的解释。金钱是世界的世俗之神,货币提升至一种绝对目的的心理意义的绝对手段,是目的序列论的终点而非当中的某个环节。

3 成熟的货币经济下,货币影响现代文化—客观文化异化主观文化

齐美尔所说的客观文化是人们创造的各种文化事物和文化形式,主观文化是人们经由此创造活动所达到的个人发展程度。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是相互表述的,没有客观文化就没有主观文化,而客观文化的发展是实现主观文化的终极理想,只有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的和谐才构成真正的文化。在古希腊,人们可以直接将客观文化应用于主观文化的建设;在中世纪,由于社会交往的人身依附性,个体的个性与利益群体和社会团体的特性高度融合;在现代,个体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的同一性被打破了,它们遵循各自的逻辑与价值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分裂。现代的悖论就在于,“现代一方面使个性本身独立,给予它一种无与伦比的内在和外在的活动自由。另一方面,它又赋予实际的生活内容一种同样无可比拟的客观性:在技术上、在各种组织中、在企业和职业内,事物自身的规律越来越取得统治地位,并摆脱了个别人身的特点”。

随着机器大发展,社会分工要求人们的专业技能更加专业化,他们每一个在社会生活中都不可或缺但是他们又极大的依靠于其他人的活动,整个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发达。“一旦生命产生出它用以表现和认识自己的某种形式,这便是文化。”这就是说明生命是文化创作的主体和源泉,文化的内容是表现生命和认识生命,文化是一种形式。但是现代社会的文化呈现出双重性结构。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出现分离——也就是异化,结果是现代生活的碎片化。客观文化是由主体创造、完善的文化产品,客观文化形成后脱离主体的控制和影响,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并呈现出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产品开始与个体文化状态日趋分道扬镳。客观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主观文化,数量大规模的增加,并呈几何级增长趋势,客观文化的物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比如语言、法律、习俗、艺术、职业、家具、服饰、宗教等都是客观文化的物质形式,“这些形式在其内在的客观意义上超越了个体,都是已有的文化活动及其未来规范的客观化结果。”主观文化却相对日益萎缩。“主观文化对客观文化感到陌生,感到勉强,对它的进步速度感到无能为力。”原因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较过去几个世纪极为迅速,个体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以客观文化增长的同样速度把客观文化内化为自己所有,因此个体生活被碎片化、片段化。人在客观文化面前感到压力,整合能力不能把文化产品内化,成为客观文化内在逻辑规律控制下的载体。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相互离异因此成为现代文化的主要矛盾。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文化双重性结构,总是困惑着:他们被无数的客观文化包围着,感觉到他们可以吸收客观文化又不能完全内化,客观文化既跟人们的生活看似无关但又有关。人们拼命地追求客观文化,但是客观文化的发展速度,让人感到力不从心,丧失对客观文化的判断力,成为异化之人。

4 货币经济下,货币对个体的影响—夷平化和个性化

在货币经济下,拥有了货币,意味着人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享受用货币换来的事物价值。这是一种解放,只要货币在口袋里。货币,这个时代世俗的神跟中世纪的上帝一样,为人们提供现世的合理性和人生目的。“上帝的观念超越了所有相对的事物,是终极性的抽象综合;在上帝的观念上,生活的矛盾获得了统一,生命中所有不可调和的东西找到了和谐。同样,货币超越了所有具体事物,显得可以调节一切生活矛盾:‘金钱越来越成为所有价值的绝对充分的表现形式和等价物,它超越客观事物的多样性达到一个完全抽象的高度。”货币是一切事物的最大公约数,货币和上帝一样全能,货币价值成为唯一有效价值。

货币经济使得现代精神变得越来越精于算计,现实生活中的精确的算计使得人们越来越偏向于理性,把物质的价值转化成量的价值,通过衡量轻重、计算大小、数量多少做着决定,并把这种决定事物价值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避免事物的多样性带来的困扰。纯粹计算多少的兴趣压倒对品质的兴趣,虽然品质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准时、工于计算、精确成为现代精神,密切的跟货币经济、理性性格有关,当然也跟现代快节奏紧张的生活有关,紧张快速的生活让人们没有时间去理会质。

货币经济的结果是夷平化的悲剧,任何高贵的东西被拉到低俗的位置,所有最高的因素向低俗的因素看齐,但是最低的因素不会上升到最高因素的位置。比如说美好的爱情和神圣的事业,以前是人们渴求的人生目标,但是现在由于金钱的素质,金钱成了容易追求和实现的人生目标,那么美好的爱情和神圣的事业开始用金钱计算、用金钱衡量爱情和事业的美好和神圣,比如爱情是否可以换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事情的神圣是用薪水作为衡量标准等,这完全被拉到了低俗的位置,导致了人们心理认识和心理依附的重心偏移。金钱不仅成为物质-经济世界的交换媒介和统治者,也是精神世界的中介物,占据了精神世界的地盘。金钱夷平一切差异,使得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维度不再是用感情维系,人离感情远了,离金钱近了,内在感情的维系被人与金钱物质的抽象的关系取代。金钱毫无感情,人们对都市生活的反应麻木不仁、毫无个性。大脑代替心灵对环境作出反应,理智和算计发挥到极致。人们对事物的微妙差别和独特性质不能够作出同样的反应,而是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感受一切。所以这样的社会排斥具有非理性、本能的、极端特征的人,同样也排斥由内心而决定的生活模式,非主流模式。

但货币最大程度的促进自由和个性的发展,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几乎与货币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齐头并进。货币地租较之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对人身的束缚度远远降低,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使得农民被牢牢的控制在土地上,跟地主、领主的关系密切,这种义务的形式彻底地束缚了负担义务者的自由。但是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一样,都是向地主承担义务,两种地租形式支付的实际价值相等,但是通过缴纳一笔单独的租金代替实物价值,对义务主体的效果有天壤之别。义务主体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以何种方式来缴纳租金,在赚取应交租金外,义务主体更是自由的,人身从土地的束缚上解放出来。个体自由是“随着经济世界的客观化和去人格化而提高”,但是货币带来的自由是一种形式,是空洞和无任何内在意义的,只给了人们空虚的生命感觉。“表面上农民争取到了做任何事情的自由——因为自由在此处是单纯负面性的——但是事实上他不知所措,没有任何确定无疑的内容。这种自由的状态是空虚、变化无常,使得人们毫无抵抗力地放纵在一时性起的、诱人的冲动中。”现代生活体验的无聊、虚无、以及腻烦感日益强烈,而个人主义的宣扬,个性的张扬,这些意义并不在于宣扬和张扬的内容,而是这样的行为形式在无聊和一面性的社会里吸引注意力,占有一席之地的感觉。

5 结束语

中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经济发展较之改革开放前有长足的发展,丰富的物质产品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攻击着我们脆弱的抵御能力,瓦解着我们的信仰。理想的丢失、精神的紧张、思想的空白、心理的焦虑、人与人关系的冷淡,都是现实问题,亟需解决,人们总是试图打破瓶颈,走出困境,但总是以失败告终。物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信仰反而出现相背规律的发展。物质文明越是高速繁荣,人们的精神越是出现空虚,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越是质疑。货币,是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揭示货币在造成社会问题的地位和内部规律。但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以至于不可能消除货币,那么就得正确的对待货币。货币和理性一样,在人类的发展上的作用功不可没,它们曾经把人类带出蒙昧和黑暗的中世纪,但这两者仅仅是达到终极目标的手段,本身不是终极目标。面对日趋一面性的社会,我们应该用心灵感受事物微妙的差别和独特的特征,摆脱货币和理性对人的异化,走出“单向度的人”。

注释

①汪民安,陈永国,张王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628.

②③戴维·弗里斯比著.现代性的碎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0,66.

[德]西美尔著.货币哲学[M].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2,116,188,229,320.

⑦[德]西美尔著.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刘小枫,编,顾仁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

⑧[德]西美尔著.现代人与宗教[M].曹卫东等,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24.

⑨⑩[德]西美尔著.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M].涯鸿,宇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92,153.

刘小枫.金钱、性别、生活感觉[J].开放时代,2000(5):21~22.

猜你喜欢

现代性货币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艺术追问多样的世界
关于现代性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
第二期《漏洞在哪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