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2009-01-12姚翠松孔全立李慧珍
姚翠松 孔全立 李慧珍
[摘要]目的:探讨三种麻醉方法用于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全麻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60例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患儿(3~10岁),择期行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结果:瑞芬太尼在小儿手术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少的麻醉并发症。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诱导和苏醒迅速,术中平稳,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关键词] 瑞芬太尼;丙泊酚;七氟醚;氯胺酮;扁桃体切除术;儿童
[中图分类号] R61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169-02
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在口腔内操作,麻醉处理有一定特殊性。现将本院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将瑞芬太尼用于此类手术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阻塞性睡眠性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择期行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患儿60例,年龄3~1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组(P-R组),七氟醚与瑞芬太尼组(S-R组),氯胺酮丙泊酚组(K-P组)。每组20例。
1.2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东莨菪碱0.01 mg/kg,清醒入室,术中常规监测血压,心率、ECG、SPO2、呼末CO2,S-P组8%七氟醚(5 L/min)吸入3 min后,静脉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瑞芬太尼1 μg/kg气管插管,术中吸入2.5%七氟醚并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0.2 μg/kg维持麻醉。P-R组和K-P组先以丙泊酚2.0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静脉注射,然后P-R组瑞芬太尼2.0 μg/kg、K-P组以氯胺酮2.0 mg/kg静脉推注后气管插管,术中维持:以靶控泵输注丙泊酚,其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5 mg/L,P-R组以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持续泵注,K-P组以氯胺硐0.1~0.2 mg/(kg·min)泵注。3组中瑞芬太尼、氯胺酮均根据手术刺激调节泵注速度。
手术结束后停止麻醉,给予新斯的明0.04 mg/kg和阿托品拮抗肌松,待患儿吞咽、咳嗽反射恢复、呼吸恢复且SpO2>95%,患儿肢体开始挣扎后立即拨除气管导管。
1.3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手术结束(T3)时,拨管后5 min(T4)的心率(HR)、上肢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拨管后10 min的意识状态以及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拨管后10 min的意识状态用OAAS评分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
2 结果
3组患儿性别比、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组、S-R组T1时点组内SBP、DBP、HR与T0比较有降低(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余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平稳,K-P组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管导管拨管时间及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P-R组、S-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K-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AS评分P-R组最高,S-R组次之,K-P组最低。
3讨论
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多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时间短,咽喉刺激大,加之术后残余出血,对麻醉要求较高,要求术中麻醉深度适中,术毕尽快清醒,及早拔管,防止误吸。
瑞芬太尼是新型μ阿片受体激动药,可被组织和血液中非特异性酯酶在肝外持续水解,停药后血浆浓度消除半衰期为3~5 min[1],它的特点是镇痛作用强,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不会发生术后呼吸抑制[2],丙泊酚是一种短效的静脉麻醉药,注药后起效迅速,快速分布到外周组织,清除快,停药后苏醒快而平稳,两药复合应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点,且具有协同作用,减少用药剂量[3],而且停止输注后血药浓度下降速度两者相当。七氟醚是小儿诱导与维持麻醉常用的吸入麻醉剂,具有诱导快,消除迅速等特点[4],而氯胺酮为传统速效类静脉麻醉药,其交感兴奋作用,可使术中出血增多,造成术野不清,且增加口咽分泌物,有导致上呼吸道梗阻可能[5],本观察将其与丙泊酚复合,试以减少氯胺酮用量,以客观评价三种药物配伍方式用于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显示,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和七氟醚瑞芬太尼组在诱导期血压心率有短暂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拨管时间及苏醒质量与氯胺酮丙泊酚组比较均较优,术后恶心、呕吐及躁动等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率均较低,但丙泊酚瑞芬太尼组患儿拨管后10 min的0AAS评分高于七氟醚组,分析与七氟醚体内气体残余作用有关,说明三组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合最具优势。氯胺酮丙泊酚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和苏醒质量较低,应为氯胺酮的蓄积作用和副作用所致。
总之,瑞芬太尼镇痛作用强,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可控性和无蓄积作用,其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具有复苏迅速和复苏过程平稳,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少的麻醉并发症,更适用于小儿患者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麻醉。
[参考文献]
[1]魏灵欣,邓晓阳,刘建华,等.小儿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全静脉麻醉与丙泊酚、芬太尼和氧化亚氮复合麻醉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2):111-112.
[2]谢言虎,方才.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现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26:298-300.
[3]陈传玉.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8-19.
[4]Nel MR,Ooi R,Lee DJ,et al.New agents,the circle system and short procedures[J].Anaesthesia,1997,52:364-367.
[5]孙杰,王忠云,丁正年.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6):468-470.
(收稿日期:200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