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2009-01-12刘玲玲
刘玲玲
[摘要]目的:观察莫西沙星对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我院2008年6月~2009年3月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4例,随机分成两组,莫西沙星组静脉滴注莫西沙星0.4 g,qd,7~14 d为1个疗程;左氧沙星组静脉滴注甲磺酸左氧沙星0.4 g,qd,7~14 d为1个疗程。结果:莫西沙星组总有效率为92%,左氧沙星组有效率76.7%,二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较左氧沙星更有效。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
[中图分类号] R97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164-02
莫西沙星是新型喹诺酮类广谱抗生素,临床上常用于下呼吸道感染,莫西沙星可以同时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Ⅱ与拓扑异构酶Ⅳ,在一个靶位发生突变时仍可保持一定活性[1],较好的解决了细菌耐药问题。我院2008年6月~2009年3月住院确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4例,采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为对照组,对莫西沙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我院2008年6月~2009年3月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4例,均为住院患者,患者在入院前48 h内未使用任何抗菌药物。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18~65岁。其中肺炎43例,支气扩张合并感染1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部感染14例,哮喘伴肺部感染10例,急性支气管炎4例。随机分为两组,莫西沙星组50例,左氧沙星组34例,两组疗程同为7~14 d。经统计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莫西沙星治疗组给予莫西沙星静滴0.4 g,qd。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左氧氟沙星静滴0.4 g,qd。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痰细菌培养及胸部X线检查等。
1.3疗效判定
按卫生部1998年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判分以下4级。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痰菌转阴,细菌清除;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痰菌培养任何一项未恢复正常;有效:病情好转,但上述四项指标中有两项未恢复正常;无效:用药72 h后,病情未见好转或加重。痊愈与显效合计为有效。
2 结果
莫西沙星组总有效率92%,左氧沙星组总有效率76.7%,左氧沙星因价格较低目前应用较为广泛,耐药菌较多,因此有效率低,莫西沙星抗菌活性高,对耐药菌作用较好,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良反应:莫西沙星组皮疹3例、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3例,左氧氟沙星组静脉炎1例,皮疹2例,胃肠道反应(恶心、上腹部不适)2例。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对继续用药无影响(静脉炎患者放缓滴注速度,症状消失),治疗中未见中枢神经或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我国常见的下呼吸感染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嗜肺军团菌、卡他莫拉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2]。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革兰阴性菌的感染日益增多,尤其是大肠杆菌占优势[3],非典型致病菌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的感染也日益增加,因此对于下呼吸道感染的抗菌药物正确选用非常重要[4]。研究证明莫西沙星对于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及嗜肺军团菌等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5],社区获得性肺炎时病原菌检出率低,以经验用药为主,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相比,莫西沙星早期治愈率高[6]。莫西沙星作为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以同时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Parc、gyrA靶位)[7],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时可快速缓解症状,疗程短,耐药低,安全性好[8],患者依从性好,莫西沙星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9]。莫西沙星因其7位阿扎环和8位甲氧基结构,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其多途径代谢特点对肝肾等重要器官损伤较轻[10],这些都确立了莫西沙星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地位。同时在呼吸道有较高的浓度分布,无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光毒性[11]。
通过本文的研究,莫西沙星在冶疗下呼吸道感染时,有效率达92.0%,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现因不良反应而终止用药现象,因此,莫西沙星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中可以做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1]韩坤梅,丛岭.莫西沙星治疗62例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2):137-138.
[2]刘又宁,陈民钧,赵铁梅,等.中国城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665例病原学多中心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3-8.
[3]蒋丽娟,蔡冬梅,王涤非,等.莫西沙星治疗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评价[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5,5(5):291-293.
[4]胡必杰,魏丽.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时间对病原构成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2):112-116.
[5]Balfour JA,Lamb HM.Moxifloxacin:areview of its clinical potential in management of commaunity-acquired respiratory tract[J].Infections drugs,2000,59(1):115-139.
[6]陈立军,毛义炜,李相国,等.莫西沙星治疗老年性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对照试验[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4):353-355.
[7]Mblondeau J.The role of PK/PD parameters to avoid selection and increase of resistance.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J].Journal of Chemo-therapy,2004,16∶1-4.
[8]Ferrarea AM. A brief review of Moxifloxacin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Clin inter Aging ,2007, (2):179-187.
[9]张海燕,黄刚,方焕荣.莫西沙星序贯性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本-效果评价[J].抗感染药学,2006, 9(3):139-142.
[10]万志龙,刘明亮,郭慧元.莫西沙星安全性评价[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6,27(3):105-109.
[11]陈钢,朱凡特.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4):542.
(收稿日期:200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