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大学生对同性恋歧视态度的教学个案报告

2009-01-08

中国性科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同性恋态度大学生

李 丹

【摘 要】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加以改变。课前先对学生进行学习需求调查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同性恋的性反应与性行为、同性恋的定义及类型、同性恋的成因、中西方同性恋简史、同性恋的生活状态、如何正确看待同性恋者以及同性恋平权活动。教学环节包括两个小时的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以及130分钟的电影欣赏。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和课前后问题调查表明,本次教学比较明显地改变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文末还讨论了相关教学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 同性恋; 态度; 教学

同性恋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社会现象。据著名的性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推测,中国的同性恋者占成年人口的3%~4%,即在中国约有3900~5200万的同性恋者[1]。但由于社会道德、文化、法律等多种原因,人们对于同性恋者的认同和尊重水平还比较低,同性恋者在生理、心理和人权等方面受到的歧视或者侵犯状况还普遍存在。因此如何提高人们对于数量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尊重、理解和认同是值得我们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学生代表了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群,思想较一般人群更开放、活跃,且可塑性强,他们对于同性恋的认识和态度代表了全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正确的有关同性恋的教育,客观、公正地介绍同性恋者的生存状况,改变大学生对于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提高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理解和尊重水平。目前国内探讨大学生同性恋教育的文献并不多,主要有高燕宁[2]、朱倩昕[3]等人的相关研究,本教学个案试图在此领域做一些探索以丰富相关的教学和研究,也希望得到学界的批评指正。

1教学实施与评价

1.1 课前调查

为了在有限的两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显著地改变学生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在上课前笔者请同学们把他/她们对与同性恋有关的任何问题以匿名的方式写在纸条上,笔者再收集起来进行归类,以帮助笔者了解目前学生对同性恋问题的了解程度,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所提问题归类如下:

(1)性行为:同性恋者如何进行性生活?与异性恋者有什么差异,如在达到性高潮方面?

(2)性心理:同性恋者的心理是怎样的?同性恋的恋爱感觉与异性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大部分的同性恋中有一方会偏向于男生或女生的性格?

(3)同性恋的成因:为什么会产生同性恋?

(4)同性恋的概念及类型:同性恋有时间段吗?如果一个女性既喜欢女性又喜欢男性那她是同性恋吗?

(5)同性恋的生活状态:同性恋者有哪些异常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同性恋会长相厮守吗?同性恋者会幸福吗?同性恋者如何称呼对方?

(6)同性恋的社会问题:同性恋者是变态吗?同性恋符合社会道德吗?我们如何看待和接受同性恋者?如何营造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给这个人群?

1.2 教学实施与评价依据以上问题,基于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立场,参考众多资料,实施了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影片欣赏等教学环节。并采用角色扮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2.1 多媒体教学 第一部分是同性恋的性反应和性行为。这部分是同学问得最多的,也是与同性恋相关的话题中最基本的部分,所以安排在第一部分讲。这部分主要解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同性恋在性反应上是不是与异性恋有差异,二是同性恋在具体的性行为上与异性恋是否有差异,三是同性恋喜欢的性爱方式是什么样的。教学中主要运用各种研究的详实、确凿的数据让学生意识到同性恋在性反应和性行为上与异性恋没有明显差异,只不过性爱的对象是同性而已。

第二部分是同性恋的定义及类型。在目前对同性恋没有统一定义的情况下,笔者选择了1972年Martin和Lyon对同性恋的定义介绍给学生,该定义主要从心理兴趣的角度来确定什么样的人是同性恋,注意区分了同性恋与同性性行为,有利于学生把握同性恋的实质。在同性恋的类型中,主要帮助学生区分哪些是真的同性恋,哪些是假的同性恋,让学生明白同性恋并非完全出于本能,还与社会情境有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是探讨同性恋的成因。笔者简要地介绍了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研究结果,让学生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然后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人们要追究同性恋的成因?并剖析了人们希望了解同性恋原因背后的一些心理:一是同性恋者不能生育因而不道德。但是现在社会上结婚但不生育的人越来越多,难道他们就不道德了吗?二是同性恋者文化的宣扬会诱导其他异性恋者“变成”同性恋者(特别是一些家长会有这样的担心)。但是同性恋者在我们生活中的可见度有多高?同性恋者在人群中占少数还是多数?是同性恋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多,还是异性恋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多?三是为什么很少有人问异性恋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认为异性恋是“自然”现象,为什么少数人中存在的现象就不能是“自然”的?进而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角度提示同学以上的三种心理可以反映人们思想中存在的一元思维和异性恋霸权。在此基础上,又向同学简要介绍了酷儿理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鼓励同学们课后深入探究。

第四部分是介绍中西方同性恋简史。安排这部分内容旨在从历史的角度让同学们知道同性恋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自古有之,而且通过中西对比,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古代对于同性恋的宽容态度,以帮助同学反思当前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歧视和压迫状况。

第五部分介绍同性恋的生活状态。主要包括:同性恋者的自我身份认同、台湾男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以及中国女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在介绍中国女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时,笔者把自己于2009年4月参加国际性、文化与社会研究会举办的第七届国际研讨会所听到的报告:2008年中国女同性恋的生存状况研究报告[4]介绍给同学们。同时让学生通过同性恋者自己主办的宣传媒体了解这一人群的真实生活状态。如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了一期“拉拉风向标”的节目(一档由女同性恋者自办的网络广播),内容是关于女同性恋者的宠物情结[5],主要是反映女同性恋者在没有伴侣或者伴侣不在身边时如何通过养宠物来度过寂寞时光。

通过前面五部分的学习,学生对同性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开始进入这次课最核心的内容——第六部分:如何正确看待同性恋者。首先明确告诉学生同性恋不是病,列举了美国、联合国和中国分别于1980年、1990年和2001年在官方文件中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除名的情况。随后向学生呈现了2009年“国际不再恐同日”的宣传画,让学生了解今年“国际不再恐同日”的主题是:同爱无国界(Homosexuality Knows No Borders),目标是:让普通民众、特别是少数族群了解同性恋议题和性别多元,同时,也将消除对变性者的恐惧和歧视纳入议程。其次,通过呈现国内外同性恋者的真实照片,帮助同学消除对同性恋者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其中男同性恋者是:现任柏林市长克劳斯•沃维莱特、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以及台湾同性恋游行中的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是:现任冰岛女总理汉娜•希格劳多蒂、2007年当选的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部长黄英贤以及2009年2月14日在北京前门通过公开拍摄婚纱照向世人呼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两位女同性恋者。通过这些人物的介绍,让同学对同性恋的相貌、气质及职业的多样化有直观、感性的认识,避免将同性恋者的形象妖魔化或刻板化。

第七部分介绍当前的同性恋平权活动。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与法律方面,介绍了世界各国呼吁消除同性恋歧视的宣言和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二是为同性恋平权的学者和学生社团;三是大众媒体对同性恋者的采访报道;四是同性恋社区为争取自身权益开展的各种平权活动,包括同性恋组织创办的网站、出版物,以及社会活动等。特别是展示了各国或地区同性恋者的游行活动图片,向学生展示同性恋者为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所做的努力。

最后一部分是学习如何帮助同性恋者。首先,强调帮助的着力点是提高同性恋者的社会功能而不是改变其性取向。其次,指出帮助的前提是自己对同性恋者能尊重、平等对待,没有反感心理,对于同性恋者没有误会或刻板印象。第三,指出同性恋者可能会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向同性恋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1.2.2 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的前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对同性恋的态度的问卷调查(本问卷主要参考周励志的问卷而制成[6]),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表1)。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同性恋者也可以担任公职”一项外,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态度均有显著甚至极其显著的变化。

1.2.3 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 为了了解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性恋的真实态度,在教学现场没有现身的同性恋者的情况下,笔者只能通过表演间接地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性恋者的可能态度。笔者布置的小组讨论和角色表演题目是:如果你的一位同性恋好友失恋了,你将如何帮助他/她?要求在10分钟的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出同学把帮助的过程分角色进行表演。当听到笔者的要求时,很多同学面露难色。笔者让第一组同学表演时,四个同学互相推诿,经过笔者的鼓励和劝说,终于有两个女生很不情愿地站起来表演,她们分别扮演女同性恋者和她的朋友,前者通过电话向后者倾诉失恋的痛苦,后者进行劝慰。刚开始表演的时候,两个人的声音都很低,周围的同学几乎都听不到,在笔者的鼓励之下,她们才以正常的音量说话。以前的性教育课上,学生的发言表现基本上是比较大方、自然的,但针对同性恋这个社会敏感话题特别是让同学亲自模拟同性恋者以及和他们关系密切的人,一些同学的表现就不那么放松、自然了,这也说明让学生真正接受同性恋者还是需要一个过程。鉴于第一小组的表现,笔者没有再要求后面的小组表演,只要求他们说出解决办法。但也有一个男生小组主动要求表演,表演内容是一对男同性恋者闹分手,其中一个的朋友分别与他们交谈,劝两人和好。三位男同学的表演均比较自然大方,特别是扮演其中一位男同性恋的男生把自己对男友的抱怨表现得惟妙惟肖。

1.2.4 影片欣赏 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们对同性恋者的感性认识,体会和理解同性恋者的情感与社会困境,笔者选择了在课余时间播放香港的同性恋题材电影《蝴蝶》。当天共有22位同学自愿前来观看,在长达130分钟的影片播放全程中,除了两位同学中途有急事提前离场,其他同学均看完了整部影片。观看过程中,同学们聚精会神,表情严肃。有一个女同学每当看到两个女主人公在一起做爱的镜头就用手把眼睛遮起来。大多数同学看完电影后的神情是严肃的、沉重的或者是若有所思的,显然同学们已经深受影片感染。

2结论

教学内容针对性强能比较明显地改变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由于笔者此次的教学内容均是围绕课前调查学生所提问题展开,针对性强,解决了学生的思想困惑,所以比较明显地改变了学生对于同性恋的歧视态度。

教学评价手段应该多样化,调查与观察相结合。虽然通过书面态度测试反映出来的本次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通过后面的学生角色表演就可以看到学生在现实中的正向态度实际上没有在书面测试中表现的那么显著,因此我们对于涉及同性恋这个敏感性话题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注意评价手段多样化,避免评价的以偏概全。

教学方法需要增强艺术化的教学。鉴于同性恋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见度低,知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同性恋的正确认知,但难以让学生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对同性恋者产生理解和认同。从学生观看同性恋题材电影的强烈反应来看,我们有必要运用艺术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潜移默化影响下能从人性的高度对同性恋者产生情理交融的理解与认同。

3讨论

教学内容要根据同学们的知识和思想现状,注意适度,否则可能起到的是反面教育的效果。如学生没有意识到同性恋与艾滋病的关系,笔者认为就不必在教学中过多地谈及这个问题,以免本来就对同性恋者存有歧视的人们又将同性恋与艾滋病联系起来,反而会将同性恋污名化。

另外,既然教学是为了改变人们对于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那么课堂教学也需要一些同性恋者的现身支持,勇敢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对这个人群有直接的感受和了解,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改变人们对同性恋者的歧视态度,否则仅仅通过知识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笔者所在的西部山区性文化比较落后,人们对于同性恋者还不够宽容,所以真正让同性恋者现身课堂将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高燕宁主编.同性恋健康干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

2 高燕宁,梁霁.凿壁偷光:复旦同性恋健康课程人文报告[J].中国性科学.2006,15(3):24-27.

3 朱倩昕,贺杏.对咨询人员的态度干预研究——以对同性恋的态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7,9:776.

4 Xiaopei He. The Emerging Tongzhi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Activities in China[Z]. The Report on The Conference of Contested Innocence—— Sexual Agency in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IASSCS Conference 2009),15-18 April 2009,Hanoi, Vietnam.

5 http://www.tudou.com/home/item_u21339086s0p1.html.

6 江汉声,晏涵文主编.性教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77.

[收稿日期:2009-10-02]

猜你喜欢

同性恋态度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态度决定一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