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未来做好准备
2009-01-08王永康
王永康
[摘 要]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会出现什么新的职业不可预知,但创新力、道德修养、适应能力、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变得越来越重要。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事业,作为社会的发动机,也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为此,各国都积极发展教育,改革教育,追求教育的公平,尊重学生的教育权、自主性和多样性等。教育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关键词] 未来人才的素养;创新力;教育改革;忧患意识
[中图分类号] G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12-0024-04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是温总理前不久讲话中最重要的两个担忧。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全民动员、集思广益,社会各界参与进来支持教育,参与教育,构建沟通和谈话的平台。2009年11月7~8日,首届安博教育高端论坛在江苏昆山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安博教育集团和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论坛的主题是“三个面向指导下中国教育的思考、实践、创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给论坛发来贺信。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前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美国教育部前副部长、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州政府督导中心主任苏珊(Susan Sclafani),台湾省木铎学社荣誉理事长陈汉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亚洲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林晓东等海内外专家出席了会议,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名中小学校长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教育创新,为教育发展献计献策。
在国际化竞争中,未来究竟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关键看人,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是创新型人才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要为未来做好准备。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那么,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全球化环境下,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创新型人才究竟需要具备何种素养?我们的教育该怎样为未来做好准备?世界教育改革面临着什么样的格局?
一、未来人才应具备的素养
未来,不管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个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都将越来越激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林晓东认为,未来的工作是不确定的。韦钰院士也认为,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会出现什么新的职业不可预知。“但什么变得越来越重要?就是整合的创新能力,创新、设计、管理、整个的物流管理等,这些方面的人才越来越重要了”,美国教育部前副部长苏珊这样说。
那么,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养?美国教育部前副部长苏珊认为,未来的人才有六大能力必不可少:(1)21世纪的贸易常识;(2)对域外文化的敏感性(包括文化意识、适应能力和外交策略);(3)通晓多种语言;(4)掌握技术;(5)具有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创造力和学习能力);(6)道德规范。林晓东教授认为,创造力和适应力是最重要的。韦钰院士认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包括同感、自尊和自强)非常重要。为了迎战明天可能存在的挑战,教育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将自己的多元智能修正,提出五种心智:(1)专业的心智,至少学一个专业,一个需要10年的过程,或者去和其他不同的专业磨合;(2)综合的心智,当大量知识流过你的视野时,你需要去关联、理解和评估这些来自不同领域和地方的信息;(3)创新的心智,因此能建立新的工作领域;(4)尊重别人的心智,决不能不宽容和不尊重别人;(5)伦理心智,以使你的工作不仅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也要为改善所有人的生活质量而努力。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未来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养:第一,创新力是未来人才最为重要的素养;第二,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其中包含自尊、自强,理解和尊重他人等;第三,适应能力,包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第四,其他能力,包含语言能力、贸易知识、专业能力、演讲和沟通的能力等。教育应该在培养以上素养方面进行改革,以下以创新力的培养为例进行说明。
二、创新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美国前教育部副部长苏珊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成功的美国公司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美国,创造性的工作,如研究、开发、设计、市场和销售以及全球供应链的管理,占了绝大部分;而在不发达国家,常规性的工作占了绝大部分,创造性的工作只有很少的部分。美国掌握了核心的东西,把常规的工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美国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只是获得了微薄的收益,却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和代价。韦钰院士痛心地说,在国外承建高速铁路,车厢是我们造的,但是软件是西门子的,出了一个故障,我们的工程师就不能弄,要发到西门子去解决。“有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中国制造,但是灵魂是人家的。国家亟需创新人才,如果再不思考的话我们怎么应对未来呢?”
在“世界是平的”的时代,服务外包和国际合作已成为世界潮流。但在这种不公正的分工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1.充分运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提升创新力
互联网和计算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方式。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课件在课堂的滥用,导致许多专家和学者的质疑。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到底是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还是只是换汤不换药?大家进行探讨时发现,很多软件的主要应用有:一是制作课件和教学;二是名师导学,把名师的教学做成光盘,或进行远程教学;三是评估;四是管理。
那么,“技术可以提高创新力吗?” 哥伦比亚大学林晓东教授说,“我觉得机会非常多,因为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计算机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和反馈,对发展创新力有很大的帮助;再一个是巨大的社交机会,原来是邻居亲朋玩,现在2500万的人可以在一起玩游戏。”
我们怎样为学生做好准备呢?林晓东教授说,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用各种资源支撑学生的发展和探索;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提供各种课程,如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合作、自我展示、互相评价等。技术为发展创新提供了非常大的机会,绝对不是几个课件就可以做到的。
此外,要警惕技术的负面作用——技术可能会抑制创造力。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速运转的社会,这让我们运转得太快了,没有机会停下来思考。要有创造力的话,必须允许有反思的时间,不要整天都是快快快、做做做。一定要让学生有慢下来的机会,既要有学得快的机会,也要有慢下来思考的机会。
2.其他好建议
“在美国我们对教育也是非常担心的,我们发现5岁的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很好的创造力,但是他们在学校里待的时间越长,创造力就越弱,我们在其他的国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美国教育部前副部长苏珊说。
苏珊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1)提早并加强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经验;(2)为所有学生提供高水平多样选择:学术教育和21世纪的职业技能培训双管齐下;(3)为所有学生开设艺术教育;(4)创设以活动为基础的学习环境、全球意识的学习环境;(5)让学生参与开放式的课堂讨论;(6)让学生参与国际竞赛;(7)从小学开始学习其他语言与文化;(8)与不同国家建立姊妹城市和姊妹学校关系,加强不同国家之间教育的交流和合作;(9)设置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小学、中学和高中阶段发展全球化素质的经验与学习过程。
韦钰院士认为,教育要从偏重演绎式的教学方法向注重归纳式和探究式教育方法转变,包括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教学、发现式学习和即时教学等。它们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这也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创新力。
三、未来的教育和各国的教育改革
那么,未来教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2007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25年,可能发生以下变化:(1)知识获取和分享将越来越受到技术的影响(如在线进行学习),因而传统的教育过程将会被彻底改革,新的知识社区将会形成;(2)从事知识获取和分享的机构应该更加注意社会的和情绪的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实现综合的、基于价值取向的教育;(3)接受具体知识的重要性将会降低,而在复杂系统中寻求某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去探求、判断、组织和创造性地运用有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将会变得至关重要;(4)对于学习者来说,教师作为指导者的重要性会降低,而作为促进者、顾问、引导者、陪练者的重要性会增加,作为一种榜样和作为知识分享、产生和获取中的证实者与解释者的作用会增加;(5)作为促进社会化的环境,面对面的知识获取机构将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早期儿童、小学、中学的教育更是这样;(6)私营部门(IT企业)将会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等等。
以上这些可能会出现的教育的变化是为了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世界各国对教育都在进行变革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那么,该如何改革呢?
“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公平性,无论这个孩子在哪里出生,什么时候出生,他都应该受到好的教育;要有自主权,对于教师的整个教学评估要以学生为基础来作评估;提高整个学习环境的灵活性,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来发展他们的个人兴趣;让学生有更多受教育的权利并为其提供更多高中后的机会和多样性的机会”,美国教育部前副部长苏珊女士认为。为此,她对美国英国和日本韩国的教育进行了比较,让大家对国际教育的改革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美英注重提高学术标准,加强标准化和统一管理,而对于日本和韩国来讲,它们更多关注的是创新能力,还有以人为本、人性方面的因素,更加注重全面的个体发展,更加注重校内能提供更多的选择,偏向分权管理。所以,我们看到美英和日韩通过一些不同的步骤来找到中间地段。
我国的改革与日本韩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我们的课程改革就是更多关注学生创造力培养;教材也从一纲一本,向一课标多本转变;课程设置也从单一课程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转变;高考不再统一试卷,除全国卷外,还有一些省市自己命题等。如何更好地学习美英和日韩在改革中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合适的措施,避免教育的折返跑和无谓的失误,都非常重要。据陈汉强教授介绍,台湾的一些教育改革照搬美国造成台湾一些教育改革的失败。
再比如,很多人认为美国不注重考试,美国校长和教师都很轻松,因此主张向美国学习。但果真如此吗?来自河北石家庄一所中学的李校长问哥伦比亚大学林晓东教授:“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公众的要求不相吻合,如何解决?比如你想采取素质教育的方法,而高考或者中考的指挥棒让你采取应试教育。”林晓东教授说,其实美国的校长也面临着这个问题,而且可能会比中国校长所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美国会对中小学校长有个考评,比如,有的州规定如果你有20%的学生没有通过考试,你就要面临解雇。——而更严重的是,今后你会找不到工作,因为不可能有学校会接受你。所以很多校长就很可能对教师说,如果你们班有20%的学生达不到标准,就走人。所以教师的压力也很大。因此,我在学校做实验,我都会游说校长:给我很短时间,如果我在你们学校做的实验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不能考到一定的分数,我马上就走。中小学校长不管你给学校多少经费,他们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学校的质量,教师也会有惰性和抵触,所以我们教授的压力就很大,整天琢磨的就是如何可以更好地在实验的同时改善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因为,如果我们的实验失败了,我们再想进入下一所学校就难上加难了,我们的饭碗就丢了。我们所关注的不是发表几篇论文这样的事情,而是要真正提高教与学。整个美国社会都是这种氛围,那么竞争力就非常厉害了。”她认为,应试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可以解决应试的问题的。
韦钰院士认为,要学习美国人对教育的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由于苏联卫星上天,1959 年,美国教育改革;美国经济受到日本冲击,1983年,发布《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公布了“2061计划”;2002年,布什签署《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2006年2月,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联合发布报告《站在风暴之上》;美国亚洲基金会作的调查以及在2006年6月提出的报告《全球时代的数学和科学教育——美国从中国学什么》……其实,我们教育界的忧患意识又何尝不强烈。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并不是要照搬或者硬套,而是要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应对这种变化的时候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改变。互联网给世界的影响翻天覆地,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如此。
未来一分一秒地到来,竞争越来越白热化。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事业,作为社会的发动机,也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还是引领新的变革,这需要教育给出答案,教育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