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知的学校教育
2009-01-08CharlesC.Haynes周红霞
Charles C. Haynes 周红霞 译
[摘 要] 勇敢、善良和富有同情心是心灵的习性,这种心灵的习性界定了一个人的良知,并决定其在面对他人受到伤害时将做出怎样的反应。培养学生具有这样的心灵习性,具有良知,使他们成为“为了所有人的自由和公正”的坚定倡导者,是学校的使命。注重培养学生良知的学校应当竭力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真谛,同时教给他们为维护民主社会中的大众利益而应当遵守的公民准则和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良知;道德;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12-0015-04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公民的道德与心灵习性。
美国面临国内外前所未有的挑战,公立学校必须要做出更多努力,以培养年轻人成为“为了所有人的自由和公正”的坚定倡导者。诚然,阅读和数学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什么样的人在学习阅读和数学。
毕竟,一个民族的品质是由其人民的品质所决定的。“我们中间不存在美德么?”詹姆斯·麦迪逊曾经问到。“如果没有,那我们正处在不幸的状况之中……如果人民没有美德,那么任何政府要确保人民享有自由与幸福,都只是一种空想。”(Padover,1953,p. 48)
这就是为什么,作为社会公正和宪法第一修正案权利的终身倡导者,我大力支持将品德教育和公民学习作为公共教育的高度优先内容。
2008年8月,在访问以色列的过程中,我听到了一个令我深深感动的故事。当时我站在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义士园(Garden of the Righteous),在我们望着周围为了向义士表示敬意而栽种的的树木时,向导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正义的故事——非犹太人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犹太人。在向导讲述停顿的过程中,我们中的一员,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的理查德·福尔廷轻声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叫得出名字。”我转过身,问他什么意思。他回答说:“我能够站在这里,是因为一个我至今都还不知道名字的人。”为了解释,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的父母都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当我父亲来到奥斯威辛集中营时,纳粹分子正在将人们分开,一部分将被立即处死,另一部分则将被带去干活。一名警卫喊道:“谁是焊接工?”我父亲答道:“我!”而事实上,他对焊接一无所知。
他们把我父亲和其他一些人带到焊接车间,并要求他们每人做出一个样品用于检查。我父亲站在那里,看着设备,绝望而不知所措。就在这时,负责该车间的德国工头不露声色地将一个小部件滑落到我父亲面前。我父亲把它捡起来交给了警卫,通过了检查。
此后在集中营的日子里,这位工头始终暗中帮助我的父亲,必要时为他打掩护。我父亲因此而活了下来。但他们没有说过话。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
理查德讲完他的故事后,我不禁惊讶,为何那位德国人会冒生命危险去帮助一个并不认识的犹太人?更宽泛地说,为什么当那么多人或与纳粹分子串通一气,或无动于衷时,义士园中纪念的数千位义士却能满怀同情和勇气去帮助他人?
一、公民的心灵习性
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想不出大屠杀中的救助者们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有的是宗教徒,有的不是;有的很富有,有的却很贫穷;有的受过高等教育,而有的几乎是文盲。
然而,我突然明白了。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解释清楚是什么样的家庭、信仰、教育或怜悯之心等因素的组合激发他们去冒险,并在许多情况下为了他们并不认识的人们而失去一切。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拥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没有停下来想他们做了什么,他们只是采取了行动。在这个故事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自发的勇气、善良和同情心。
但是,人们突然遭受的痛苦和罪恶并不会让人们具备这些品质。因为,勇敢、善良和怀有同情心是心灵的习性,需要一生来养成,这种心灵的习性界定了个人的良知,并决定了一个人在面对他人受到伤害时将做出怎样的反应。
约翰·韦德纳(John Weidner),一位在法国组织了一个救助网络,帮助大约800名犹太人逃脱了纳粹迫害的救助者说: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只考虑自己,尽可能为自己获取更多;或者考虑别人,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我相信,这对完善个人的心灵非常重要,要向他人的苦难敞开心扉(Ritter & Myers,1986,p. 65)。
完善学生的心灵,这是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教师和管理者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每一个诚实、服务、有责任心以及同情的行为,并在自身的生活中始终如一地身体力行,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与公民习性,也将给予学生关心他人的勇气。
二、良知的定义
因为良知(Conscience)是一个令人痛心的、在个人利益与物质欲望充斥的文化中弃而不用的字眼,所以我需要解释一下我对于良知的定义:良知是我们每个人寻找人生的终极意义与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良知的培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和朋友,信仰团体,理所当然还有学校;良知激励我们追求一个更高的目标——去做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因此必须要做的事情。
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描述为“良知的支配”的自由是一种建立在个人不可侵犯的尊严基础上的珍贵的、基本的权利。这就是为什么良知自由通常被称为我们的“第一自由”。
近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良知似乎已经沉睡了。比如在2008年秋,当时信贷枯竭,股市下跌,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提供数十亿美元来拯救华尔街。但是,当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饿着肚子上床睡觉、缺乏医疗保健或工作、生活在贫困和绝望中时,政府却没有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没有救助,没有救市计划,也没有国会特别会议。
我们决不能忘记大屠杀纪念馆所带来的警示:一个民族,无论多么先进,也无论教育多么发达,如果缺乏足够多的有良知的公民,则将可能对他人的苦难熟视无睹,并成为暴政与偏执的牺牲品。
三、有良知的学生
年轻人一直都是重振民族良知的先锋。记得芭芭拉·琼斯(Barbara Johns)吗?尽管1951年她年仅16岁,如果按照既定路线进入白人学校,那么她面对的将是崭新的教科书和没有漏洞的天花板,但她却明白她所就读的弗吉尼亚州法姆维尔市种族隔离学校里的糟糕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种种不公。因此,她发起了学校集会并领导了一次影响美国的学生罢课。她和她的同学们受到了威胁和恐吓,许多人未能完成学业。但是他们富有良知的行为却引发了“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终止学校种族隔离。
我们的历史一再重复这样的故事。想一想比利·戈比蒂斯(Billy Gobitis),耶和华见证会上的5年级学生,1935年他出于宗教信仰原因拒绝向国旗敬礼,由此引发了高等法院关于扩大所有人的良知自由与言论自由的裁决。再如高中生玛丽(Mary Beth Tinker),1965年她佩戴黑袖章以此抗议越南战争,导致了高等法院划时代的裁决:保护公立学校学生言论自由的权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Haynes, Chaltain,& Glisson,2006)。
这些绝不是我们需要控制的麻烦事,有良知的学生们敢于承担维护正义与自由的责任,他们一直是改变我们的国家以及世界各国时弊与不公的希望所在。
我知道,当这些年轻人勇往无前时,他们完全是为了代表美国的梦想。拟定《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开国元勋们早已掘到了民主的源泉,而这些年轻人正把整个国家引回至这些源泉(King,1968)。
四、道德盲问题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当我们最需要有良知的毕业生时,许多学校却阻止学生实践公民习惯,体验良知自由。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压抑学生的声音,禁止学生办报,回避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违背第一修正法案中关于学生权利的规定,剥夺学生和教师的决策权(Hudson,2003,2005)。
即使在那些致力于培养学生内心品质和良知的学校,大多数课程也逐渐与原本希望传递的道德信息背道而驰。我们正处于70多年来最糟糕的经济危机之中,此次危机源于贪婪并因不道德的行为而加剧,所以我特别关注教育经济学。
正如我和沃伦·诺德(Warren Nord)(1998)指出的,全国性的经济学课程的内容标准以及大多数课本,都不做道德判断也不讨论道德问题,并且不提及环境、唯物主义、贫穷、公正、人权、道德准则或人类尊严等。为什么?因为用以形成标准和教科书的学科框架是基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人们本质上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价值观念是个人偏好。换言之,经济与道德无关。
难道我们不该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用人文、宗教、道德的思维来思考经济学么?现有的标准和教材忽视了贫穷是一个道德问题,漠视了经济与社会公正的关系,甚至没有提及慈善捐赠,更没有讲工作是一种使命,也未谈及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Nord & Haynes,1998)。
这种对于人类事业的道德贫乏,令我们并不惊讶为何会腐败丛生,为何会有贪婪、自私,而正是这些加重了当前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商学院,包括乔治·华盛顿大学,都在重组自己的课程,把重点放在道德培养上。是时候这样做了,任何层次的所有学校都应该实施道德教育了。
五、塑造公民良知
学校应是培养有良知的人的实验场,而不应该成为阻碍。我们要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良知做事,而不仅仅是按照我们在学校里面的所教来做事情。
最近,在密歇根州的一次院长会议上,我看到高中生们正参与一个帮助孩子们免受饥饿的活动,他们站在会议室的外面,为那些饥饿的人们忙碌地准备着营养均衡的食品袋。他们希望借此做法激发那些参加会议的院长们,不要仅仅关注预算和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如何为学校营造同情与服务的氛围。
参与活动的学生们不只是秤好食物,装满盒子。他们也在课堂上了解到,为什么每天有1.8万名儿童死于饥饿,每晚有8.5亿人空着肚子入睡。最重要的是,他们参与到对世界上最严重问题之一的解决方案的研究之中。
世界性的饥饿和其他人类悲剧,诸如贫穷、疾病、暴政和战争,这些违反了关心他人的良知。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的不仅仅是政治与金钱,更需要有良知的人们采取行动。
六、行为中的良知自由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勤勉的公民,我们必须给予学生以及学校社区中的所有成员以充分的机会真实地去践行什么是自由,要营造一种鼓励参与决策、学习服务他人、同伴之间相互谅解、遵守互联网的道德标准、享有舆论自由的校园文化。简而言之,学校的公民课程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自由和民主,而不是审查和压制。
有良知的学校会竭力支持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真谛,同时也会教给他们为维护民主社会中的大众利益而应当遵守的公民准则和应当具备的品德。有良知的学校也会通过允许学生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来保障学生完善自身良知的权利。
在2008年11月召开的“品德教育联盟(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的年度论坛上,人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成功的品德教育实践都是侧重于保障学生享有真正的发言权。例如,获奖者之一的密苏里州峡谷公园中学(Valley Park Middle School),每个班级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规则,每个学生都享有在班会上发言的机会。学生管理的品德委员会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受过培训的同伴调解员帮助同学们化解矛盾。学生经常在各个学科的课堂上讨论道德问题,例如,在科学课上探讨诚实研究的重要性。
5年前,峡谷公园中学和许多其他学校一样面临着教学和纪律上的很多问题,学生缺乏归属感。但是该学校发现了问题所在,并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今天,品德教育已经改变了整个学校文化。辍学的学生在减少,学生的成绩在上升,学生、教职员工和家长,现在都觉得自己是这个充满关怀的大家庭的一份子。
塞萨尔·查韦斯(César Chávez)特许学校地处华盛顿特区,这所学校也将公民良知和民主自由联系在了一起。1998年,墨西哥移民依瑞斯玛·萨尔西多(Irasema Salcido)创办了该校,该校的宗旨是帮助那些被忽视的,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上落后的学生。学校现在已经扩大到三个校区,拥有6~12年级的1200多名黑人学生和拉丁裔学生。学校在课程中融入了公共政策问题与道德问题。一名学生在向记者讲述该校的世界历史课带给她的收获时说道:
通过这门课,我对世界有了很多了解,同时也变得更有责任感。虽然我远离卢旺达和苏丹,但我知道我可以为我所在的社区做些什么。事在人为,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到(Snow,2004,p. DZ04)。
在塞萨尔·查韦斯特许学校,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有关社会公正和公民责任的各种活动和实习。如10年级的学生最近参与了完善低收入地区的巴士服务活动中,甚至还参与了竞选筹款改革。而11年级的学生完成了一项为期3周的学术联谊会,许多公共政策组织参与其中,如民权领导委员会(Leadership Committee on Civil Rights)、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等。学校的这些工作被认为是在“塑造公民的良知”(Snow,2004,p. DZ04)。
七、关怀的勇气
塞萨尔·查韦斯特许学校和峡谷公园中学对于学生良知的培养,将我的思绪带回。当我站在大屠杀纪念馆的义士园思考救助者们的勇气时,我不由地感激和敬佩那些每天在努力地塑造着学校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们,他们致力于培养学生崇尚所有人享有自由和正义。他们为良知事业所作的奉献为美国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义士园中所纪念的一位救助者是玛格达·特罗克梅(Magda Trocme),她和她的丈夫安德烈·特罗克梅(Andre Trocme)牧师帮助犹太人藏在法国中部的一个小村庄(Le Chambon)。在她去世前的一次采访中,她非常简单地概括了他们为什么有勇气去帮助别人:
我们不认为我们是英雄。我们只是尽力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要知道,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己的勇气,需要我们自己做出决定。这就是我的感受(Ritter & Myers,1986,p. 107)。
参考文献
[1] Haynes,C.,Chaltain,S.,& Glisson,S.(2006). First freedoms: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First Amendment rights in America.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Hudson,D. L.(2003). The silencing of student voices. Nashville,TN:First Amendment Center. Available:www.firstamendmentcenter.org/PDF/Silencing.intro.pdf.
[3] Hudson,D. L.(2005). Student expression in the age of Columbine. Nashville,TN:First Amendment Center. Available:www.firstamendmentcenter.org/PDF/First.Report.student.speech.pdf.
[4] King,M. L.,Jr.(1968,April 3). I see the promised land. speech delivered in Memphis,Tennessee. Available:www.mlkonline.net/promised.html.
[5] Nord,W.,& Haynes,C.(1998). Taking religion seriously across the curriculum. Alexandria,VA:ASCD.
[6] Padover,S.(1953). The complete Madison:His basic writings.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7] Ritter,C.,& Myers,S.(1986). The courage to car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8] Snow,B.(2004,July 1). At a charter school:Molding a civic conscience. Washington Post,p. DZ04.
译者单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