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健全人格 奠定人生基石
2009-01-08
一、北京师大附中的德育传统
北京师大附中是一所建立于1901年的百年老校,是中国最早的国立中学。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北京师大附中办学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形成了优秀的学校文化和宝贵的教育经验。重视德育是北京师大附中的优良传统。
北京师大附中德育传统的精髓在于“全人格教育”。“全人格教育”这一理念是著名教育家、北京师大附中老校长林砺儒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倡导的。林砺儒在就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即师大附中校长)的演讲《我的中等教育见解》中说:“少年身心之发育甚盛,人格活动之范围日加扩张,几乎对于人类所有之经验都要发生趣味,所以中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线到各方面去。”“譬如一株树要它十分发育,就要让它的根四面八方蔓延。若堵住几向,单让一向给它伸张,就不能完全发育。所以我认定理想的中等教育,是全人格的教育。……全人格的教育,是使学生活用其人格的活动力,来实地经验各种高尚有价值的生活。”“中等教育,恰位于全教育历程之中段,其职分应在完成全人的陶冶,以厚其个性发挥之根基。”
一位校友说:“附中的六年教育,奠定了我们治学、处世、做人的基础。几十年来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微薄力量,这和附中的老师们辛勤的教育分不开。六年在人生的旅途上是短暂的,但中学的六年,却是关键的一段,是光辉灿烂的一段,使我永生难忘。”
在全人格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一大批各条个战线的优秀人才和领军人物奇迹般地从师大附中毕业生中涌现出来。中共早期领导人赵世炎,科学家钱学森、汪德昭、张维、姜泗长、马大猷、林家翘,文学家李健吾、蹇先艾,哲学家张岱年,诗人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成思危,艺术家李德伦、于是之,著名教练傅其芳等人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据不完全统计,校友中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就有30多位。北京师大附中毕业生在各方面作出突出成就的人才还有很多,例如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著名播音员齐越、邢质斌,儿童文学家刘厚明、颜一烟,著名导演林汝为,漫画家丁午,作曲家麦丁,邮票设计家刘硕仁、许彦博,歌唱家叶佩英等等。
北京师大附中办学的成功,得到了历史的证明。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如何更多更好地培养杰出人才,越来越成为中国教育的严峻课题。历史上“全人格教育”的传统经验特别值得总结、继承和弘扬。为此,我们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北京师大附中学生的培养目标高度概括为“全人格,高素质”。“全人格,高素质”也是对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的总要求。
二、北京师大附中德育的基本理念、思路和做法
1.一个核心:人格教育
即对学生健全完善之人格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杰出人才的产生,不仅需要有聪明的头脑,更需要具备优良的人格。人格是立人之本,成才必先成人。全人格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从一个自然人真正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并且在博爱、诚信、勤劳、勇敢、乐观,以及创新等方面具备更优秀更全面的人格。
2.两个重点: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践履教育
价值观是人格的基础。当前,随着世界性的语言、文化、种族、宗教的大交流,人们的价值观渐趋多元,我们长期倡导的一些基础的核心的价值观,在人们当中发生了严重的迷失。因此我校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当前德育的一个重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下,加强正义、责任、诚信、理解、尊重、关心、包容、忍耐、遵循伦理道德等公共价值观教育。
针对德育容易局限在学园里、停留在口头上的问题,我们把道德践履教育也确立为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逐步改变日益功利的人际关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三项原则:尊重学生,回归生活,知行统一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回归生活,就是使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近、小、实、亲”。知行统一,就是重实践、重活动、重参与、重体验。
4.四种方法
民主化德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的自主性、平等意识的增强,要求我们的德育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中学是学生自主意识迅速发展,自我成熟感最强的阶段,他们希望与教育者平等交流。我们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参与,让他们动嘴,动脑,动情,让他们表露心态,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心灵的交流。
针对性德育。一是要把握德育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二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直面学生关心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疑点;三是要立足学校的德育现状和德育资源。
实践性德育。传统的德育观念过于迷信说理的作用,灌输的作用,而轻视了德育的实践性原则。必须改变从概念到概念,由逻辑到逻辑的“理论式德育”的思路,代之以“实践性德育”。坚持德育的实践性,一是用事实说话,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欣赏型德育。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学习中看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另一方面,以多种形式延续、强化、巩固审美体验,促使道德审美的结果影响品德结构、改进行为模式。欣赏型德育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
5.五条渠道
一是注重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强化行为管理的育人功能;三是在高质量的实践活动中育人;四是让学生自己的组织成为学生增长才干的学校;五是用北京师大附中特有的文化资源陶冶和激励学生。
6.六种做法
(1)持续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其中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对今天青年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从2008年起,我们开始整合全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力量和形式,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的时间,举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演。系列讲演主要由对传统文化有精深研究的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师承担。通过教师精心准备的讲演,使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领略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神韵风采。每篇演讲稿在校刊上连载,并将结集出书,作为德育的校本教材。
为了营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文化濡染的校园环境,学校在校门入口最醒目的地方树立“警语窗”,以每日一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每天一进校园就能读到。这些格言警句,以精美书法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并且长期坚持。我们期待学子们耳濡目染,从入眼到入脑,从入脑到入心,最后融化在品格之中。教学楼的走廊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书法绘画作品精心装饰。
校园文化活动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目标。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活动有“一二·九”合唱节、话剧展演、“唐风宋韵”古代诗歌朗诵会等。日常教学活动也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学校要求落实学科德育,落实课改的三维目标,将德育目标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指标;许多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师规定,在上课起立时诵读古籍中的经典语句,这种做法在我校已蔚成风气。
(2)持续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我校依托所处街道社区、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开辟的学生服务渠道、利用本校“生命伦理学”选修课的课程资源,以及从电视、网络搜集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目前已有志愿者服务固定站点六处:椿树街道、大栅栏街道社区、北京市大兴区蒲公英打工子弟中学、北京红丹丹心目影院、北京市朝阳门医院第二病区(临终关怀)、北京市启蕊智障儿童教育中心。高中年级学生人人参加,任课教师带队,管理规范,服务和教育效果都很好。
在服务活动中,同学们和打工者子弟、和孤寡老人、和智障儿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次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都感慨万千。他们从残障儿童身上看到了不输常人的坚韧力和创造力,体会到他们对待生活的认真与热情。从临终老人身上体悟出生命的意义。
(3)以校本德育资源为依托,持续开展学校优良传统教育
北京师大附中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用好校内宝贵的德育资源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近年来,我们利用校本德育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每一位进入师大附中的学子,读读“诚、爱、勤、勇”的校训,简单的四个字概括了做人的真谛;听听飘然入耳的校歌:“附中,正正堂堂本校风……”气宇轩昂的附中精神印入心田;再到百年会堂去聆听一下《百年附中》的校史讲座,中国最早的国立中学,最早试行“三三学制”,最早开展学生党校活动,最早在正规军事院校进行学生军训,以赵世炎、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串串光辉的名字,何等荣耀!
我们把新生入学的这几件事简称为“三校教育”,即让学生“唱校歌、明校训、知校史”。各年级还会开展“我亲爱的附中”、“我与校训”等以爱校为题的主题班会。学校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是全校师生的共同骄傲,也是凝聚全校师生的重要力量。
自2001年百年校庆起,我校陆续整理编印了三辑《100个附中人的故事》,已成为同学们争相传看的读物。在附中人的故事里,新世纪的附中学子与前辈学长们完成心灵的对话,对于同学们了解学校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我们还投入人力物力,筹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馆,筹建其他杰出校友的展览,旨在铭感老校友的光辉业绩,探寻杰出人才的成长足迹,引导青少年学习钱学森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勤奋严谨、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立志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此外,不同时代的杰出校友以及他们的后人,也都是我们依靠的重要德育资源,学校经常请他们来校讲传统、作报告。
(4)持续开展生命伦理教育,开展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
生命伦理教育和模拟联合国活动在我校已形成稳定的、跨学科的德育选修课程,其中生命伦理学主要依托生物和政治等学科,模联活动主要依托外语、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
生命伦理学课程从国外引进我国内地中学,我校是第一家。该课程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然观、道德观、文明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涉及生物学发展最前沿的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实践,广大学生受到生命与伦理的教育。通过六年的教学实践,师生均受益匪浅,校本教材《走进中学的生命伦理学》一书即将正式出版。我校还因此获得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校是最早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的学校。通过模拟联合国课程,让学生在锻炼自己非凡口才,体悟现实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感受民主化进程中的成果和困境,学会开始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这个还并不完美的世界,更尝试以主人的角色为人类描摹更加美好的明天。自2004年北京大学启动了首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以来,我校连续五年派队参加,均取得良好成绩。连续四年获得获最佳组织奖,多人次获单项奖。今年3月结束的第五届北京大学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我校又获得个人最高奖“最佳代表奖”和团体最高奖“杰出表现奖”。
我校曾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的同学进入大学之后,很多人成为大学里出类拔萃的人物。北京师大附中毕业生已经成为模拟联合国大会在中国推广最重要的组织者。更多的同学在模拟联合国大会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能力,更收获了关爱和友谊。模拟联合国大会活动已经成为他们高中生活难忘的美好经历。
(5)以军训远足为品牌,持续开展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
北京师大附中新高一年级已连续21年赴石家庄陆军学院(现更名为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军训。我校军训的特点是水平高,效果好。10天军训是学生过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种生活,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的收获会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烙印。高质量的军训,对于同学们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提高作为新一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赴泰山曲阜和承德远足游学,也是我校社会实践的著名品牌,由于目的明确,组织精心,准备充分,管理严密,总结深入,活动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连续开展20年,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6)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创德育新模式
开展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德育,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我们把网络德育当做学校德育新的“生长点”来规划建设,一方面加强网络管理引导,倡导网络文明,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另一方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在校园网上开辟各年级学生的博客和论坛板块,树立榜样,让网络真正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此外,我校的美育、公民教育、心理教育、社会大课堂教育和学生党校及社团活动等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总之,北京师大附中的德育工作继承了优良传统,并且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我们要继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广大学生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