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自主性、实践性、发展性的校本德育模式
2009-01-08朱洪秋
朱洪秋
在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并处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德育处于德智体美劳各育的首位,通常表述为“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德育和教学是学校的两项核心工作,通常表述为“德育为首,教学中心”;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中,德育处于引领地位,通常表述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但在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除了德育泛政治化倾向、德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德育中存在的假大空现象外,学校不能结合自身实际建构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校本德育模式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为此,我校从2003年开始进行建构校本德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陈经纶中学特色的,凸显自主性、实践性、发展性的校本德育模式。
一、校本德育模式的提出、丰富和发展
校本德育模式的形成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在学校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不断成熟并形成了本校特色,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同行的认可,并经过干部、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提炼和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独特的校本德育模式。一条是校长、德育干部和教师对学校德育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对学校德育目标有明确的定位,对学校德育实际有清晰的了解,通过经验反思和理论思考,提前预设和构建一个校本德育模式框架,并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实施、丰富和发展。我校校本德育模式沿着第二条路径不断形成。
2003年暑假,学校在北戴河召开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张德庆校长在总结了2002年成功申办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体改革方案,勾画出陈经纶中学未来的发展愿景。“三构建一加强”的德育工作模式是学校整体改革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希望通过凸显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德育模式的建构,还德育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成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让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活动和实践成为德育的重要手段和教育载体。
当时提出的校本德育工作模式的内涵是,构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体系,构建人生远足实践教育体系,构建星级志愿服务教育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简称“三构建一加强”。由于学校正处于改革转型期,“三构建一加强”的校本德育模式只有一个空壳,并没有实质性内容给予支撑,它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学校首先开始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并通过开展以“学生出勤好、仪容仪表好、师生和谐好、公物维护好、教室整洁好、参加活动好、行为习惯好、课堂秩序好”为内容的“八好班集体”建设活动,支撑三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有效运转,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体系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志愿服务活动是我校的传统德育教育形式,为了进一步扩大活动的教育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2004年开始,我校把志愿服务的范围扩展到家庭、班级、学校、社区和社会各个方面,并推出了“星级评定”活动,评选各种志愿服务之星,使得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很大发展,校内百个志愿服务基地是我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亮点;2004年10开始,学校开始组织学生人生远足活动,开封洛阳西安线路、西安延安壶口线路、曲阜泰山沂蒙三条线路同时启动,从此拉开了学生社会实践的序幕,自此以后的每年寒暑假、公休假、双休日,我们都要根据季节和学校教育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市内、省外、国外社会实践活动,人生远足实践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项特色德育品牌,在市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科技、体育、艺术俱乐部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大力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和活力,充满着笑声、歌声和读书声。截止到2007年7月,我校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并且内容丰富的校本德育模式(见表1)。
二、校本德育模式的完善、升华和与时俱进
2007年秋季开始,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的出现,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纳入国家课程,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枢纽……课改给我们注入了新理念、新思想、新内容,也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我们已经形成的固有模式,新旧体系需要磨合、适应和对接。打破旧体系,习惯了的师生们会不适应;推出新内容,很容易与旧习惯不能融合。这种尴尬的局面很容易让师生感到迷茫,很容易使课程改革步履艰辛。
我们认为,最合适的办法是主动适应新课程,积极建构新体系,形成一个与原体系相适应、与新课程相对接的浑然一体的新模式,这样既可以吸收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又可以使原来的体系顺利过渡,还可以避免双轨制过程中的混乱状态。于是,我们提出践行新课程、构建新体系的思路,把原来的“三构建一加强”的德育模式自然融入到新的“三构建一加强”德育模式之中,实现新旧模式的无缝对接。于是,我们开始赋予“三构建一加强”新的内涵,开始在新课程背景下重构校本德育模式,新的“三构建一加强”的校本德育模式的含义是:构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系统,构建综合实践教育系统,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教育系统,加强学校德育亚文化建设。这是对原来校本德育模式的继承、发展、完善和升华。
构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是由原来的模式中继承下来的,但我们结合新的德育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其核心内容。在原来班级学生干部、年级学生干部、校级学生干部以及“八好班集体”和班级值周活动的基础上,推出了学生干部的“部委制”管理改革,并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科技、体育、艺术俱乐部和学生社团纳入这一体系。学生干部的“部委制”管理改革,打破了多年形成的每个班级设置3个团干部和5个班干部的基本干部编制,按照新课程改革和班级管理的实际需要,每个班级设置16个班团委员,学校相应地成立16个“部委”,分别隶属于教学处、德育处、总务处管理,形成了分工明确、纵横交错的学生自我管理系统和全员德育系统,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体系的工作效能。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由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三部分构成。社会实践活动继承了原来的人生远足社会实践活动,由市内社会实践活动、省外社会实践活动、国外社会实践活动组成;社区服务活动继承了原来的星级志愿服务活动,由家庭、班级、学校、社区、社会五个维度的志愿服务活动组成;研究性学习是新增加的内容,由课题研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各种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来完成,由德育处和教学处共同实施。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体系整合了原来的两项社会实践内容,增加了一项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使得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丰富、更加丰满、更加完整。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教育体系。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的亮点、重点和难点。我校按照北京市和朝阳区的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创新,初步构建出由“百名标兵表彰活动”、“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学生干部述职与考核评价活动”、以及北京市综合评价电子平台管理为支撑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由于这是一个新的教育体系,我们目前操作实施的只有百名标兵表彰活动和北京市综合评价电子平台两项内容,而且正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之中,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学生干部述职与考核评价活动、班级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我们将在今后1~2年内不断实施。
加强学校德育亚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对原来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法的进一步修订,所包含的内容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希望通过德育亚文化建设,将全员德育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内容包含进来,作为支持上述三个学生德育系统的基本保健系统,逐步形成一种学校文化背景下具有经纶特色的德育亚文化。它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以及人文景观的设置,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具有教育功能的学习、生活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通过全员德育制、班主任任命制、班主任职级制、德育首席教师以及班级管理双轨制等的实施,形成有利于高效能德育实施的良好氛围。
从2007年秋季北京市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我校逐步建构起与新课程改革相对接的新“三构建一加强”的校本德育模式(见表2)。
在陈经纶中学新的“三构建一加强”的校本德育模式中,“三构建”形成的三个教育系统,主要为学生而设计,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参与、自我评价中实现自我教育,凸显了自主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一加强”构成的管理系统主要是为教师和班主任而设计,旨在推动全员德育、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为前三个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文化保障。
作者系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