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树开花》前言及采访手记

2009-01-08霍文多

陕北 2009年5期
关键词:剪纸民间创作

霍文多

郭佩珍老人说:“我是不会编书,不会写,我的一生写出来,比小说精彩,比《红楼梦》还深。”老人所言,我的理解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托付。事实上,从她长期并坚持的剪纸创作中,不难看出宏大而又富有激情的叙事。她是一位具有异常禀赋,又极具忍耐的艺术家,一直生活于卑微、艰苦的民间,这种艺术家,历朝历代,还有现在,不是很少,也并非很多。

过去,曾写过两篇有关剪纸的文章。前一篇千字短文,题为《剪不断的渴望》,记叙的正是寻访郭佩珍老人,且表达了一腔青春情怀对一位民间艺人的印象。这一次接触,老人形象及精神气质中的平和、善良,给我的强烈启示远胜于剪纸。这让我当时以至现在,都会联系到奶奶,以及像奶奶一样众多坚忍、无私、宽阔的女性。奶奶一生不懂剪纸,可刻在一个顽童记忆里的那种微笑,那种目光……以及她一辈子好似先天得来实为人生修养所达的生活境界,已远远超越任何一种艺术。其实质和影响,也是如今浅薄的任何行为艺术及功利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后一篇题为《剪在纸上的梦》,算是对剪纸以及对专注于此的艺术家认识和把握上的一种伸展。在这里我曾说:剪纸是属于温柔女性的梦,这个梦很古老。在乡下榆林,只要风能吹到的地方,就有剪纸。剪纸女人饱尝生活的熬煎,用剪刀剪出思念的人和寓意吉祥美好的图案,也就获得了心灵的安慰。黄河岸边的佳县,有一位剪纸老人郭佩珍,被人们誉为民间艺术大师。她说:“我就喜欢一个人清清静静,一个人想得特别多,拿起剪刀,想想剪剪,心里烦闷事,就少了,没了。”

在感性上,我认为散落在乡村中的民间艺术,就是同这块土地一样坚忍的民间艺人,面对漫漫黄沙,守着深山大沟,记录的生存日记。

从过去的经验和生活,走到现在,渴望已趋于理性,梦也变为实在。对人的理解而言,我深切地看到了人生易老,生命短促;可人生需要拼搏和奋斗,要在匆匆之际,活出完整、清醒,具有尊严而有意义的独特的人生,就得警惕灵魂不能搁浅,意志不能屈从于沮丧,从而保持精神的健康、充沛和有力。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个人外在的躯体会日益枯萎,而精神则可以不断丰厚博大,这是同郭佩珍老人深入接触和了解后,所听到的生命之音。

在平常的理解上,我们把剪纸——俗称的“窗花”,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图案:一朵花、一只老虎或是一个抓髻娃娃等。我们认为剪纸是静态的,需要去解读,解读这些纸花同传统文化里暗暗契合的东西。可是在郭佩珍老人这里,尤其是她进入晚年创作的大幅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剪纸与平常理解的窗花全然不同,这些作品是叙述性的、直接的,呈现出一种动态。这些图案是她心中的画,就像是她内心深处的摄影作品,将她过去,记忆中的生活——我们共同的记忆,相互连缀,艺术性地呈现了出来,并构成相对完整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充满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以及一个时代独特的浓郁生活场景……

认真整理郭佩珍老人的录音,完成初稿后,在十月的一天,我独自驱车去了佳县。一路上,心情忐忑,一方面因为这与承诺给她看稿的日期已延后了两个多月;另一方面,心想不仅承诺延后,却还不知能否得到她和家人的认可。

这半年来,从对郭佩珍老人的真正接触开始,因为她表达的清晰,采访竟出乎所料顺利,但是在初步完成整理、写作的过程中,却感到异常艰难。有必要做几点说明:

其一:对郭佩珍老人来说,她的回忆,包括一些大事,都没有确切的时间概念,她的悲与喜、忧与愁或过日子与创作,都是同生命连在一起刻在骨头里的。她的剪纸就是她的日记。所以在叙述老人的历程时,就只能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或从别人的谈话,相互对证,以梳理出较为清晰的某年某月的时间顺序。

其二:她的回忆,并不像诸多的成功人士一样,张口闭口都是取得了何种功绩。事实上,老人所谈,大多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是一些花里呼哨的文字很难以表述的家里家外事。她所谈论和关注的是生活本身,柴米油盐,饥饿和苦难的挣扎。甚至,老人在回忆中话题很少涉及剪纸或创作。细想,这种无言的表达也是很真实的。在以前,一个女人心灵手巧,会剪会绣,不过是一种日常功课,谁又会浅薄地到处炫耀呢?

其三:从附录资料看她所获得的各种奖项,不难发现,这些奖项大都有一个关键词“民间”,诸如“民间艺人”、“民间剪纸”之类。这就带来一个疑问,“民间”相对应的词是什么?显然较为准确的应该是“官方”!民间与官方,谁高谁劣?这样的区分有何意义呢?民间剪纸、民间刺绣的概念为人所熟知,那么“官方”种种到哪儿去了?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所说明的就是像郭佩珍这样的艺人,她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创造的态度,是从事任何种类的艺术都需要的真实状态。

其四:郭佩珍老人的代表作品以宏大、精细为特点。宏大是指她作品的立意,这明显区分于过去对窗花的理解,她的剪纸有一种强烈的叙事性,有人甚至说:郭佩珍的大幅剪纸就是长篇小说。事实确实如此。有时面对她瘦弱的身躯,会不由感到惊讶,惊异她的内心怎么会有那么充沛的激情呢?精细是指她对细节的处理,总是一丝不苟精雕细刻,诸如她用剪子剪出的发丝,一根是一根,连专业精密的摄影器材都难于再现。

其五:对她的剪纸,有人并不认同,认为不十分传统。她也从不会辩驳,可是在采访中,有关传统,她在无意中有这么一段谈话,很有趣,她说:“我妈的我妈是个传统;我妈的我妈手指挥舞,向上翻,又是个传统。传统有好的了,你看青铜器上,有些古器上,说是老虎,可长两个尾巴。”

郭佩珍老人还说:“剪纸难就难在连上。手巧的做出来就是好的,好看,就是那么一点。对农村我一清二楚,过去的赶集汉,一只鞋五斤重,走路累不累?不知道,怎么能绞出来?学习就是上楼梯,学习的办法很多。我有安塞两本书从来不看,不让人家说我替了。有的人替了个鸡做出来个狗,笨人嘛,还要看用心不用心。笨人的都是传统!急死人了!”

这一次再度见到郭佩珍老人,首先请她对作品《陕北风情图》、《回忆》两幅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而《我家住在黄河畔》、《春回佳县》因她没有保存,不能进行讲解,我深为遗憾。她不认识字,初稿只能交给她的幼子马连军,他阅读后,提了几处修改意见。我知道,郭佩珍幼年是受母亲的影响和教育最深,晚年却是得到儿子马连军的理解、帮助最大。她尊重他的意见。

对这次出行所获的补充,使文稿得以完善,我自然感到庆幸。我发现,前两幅作品,同她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犹如她个人的回忆录;后两幅代表作品,通过别的资料大致了解后,发现与她实际的生活联系并不紧密,而更注重了创作性和艺术性。这样的区别,也形成了本文前后叙述的重心有所变化。

总体而言,对照她的身世,回过头再来看作品,尤其能感到一种震撼。这种震撼,首先源于老人不平凡的经历;其次是她艺术作品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这一点在她诸多代表性的作品里,都一览无余。可以说,她创作了绝无仅有独特的剪纸艺术世界。

生活方面,作为世纪老人,她历经社会动荡,对诸如土匪横行、抗日战争、土改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大的历史事件,她都有切身的经历。这也对文章的纪录造成无法回避的困难。还想指明一点,最为重要的是,她一直身处社会底层,感受的深切、直接和真实,都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很显然,文字的叙述,很难表达出她所真正的经历、痛苦及苦苦挣扎,也远远不能展现她的坚忍及对创作的毅力。她是真正卓越而有不凡成就的艺术家。笔者对郭佩珍老人的身世既无切实体会,笔力又有所不济,讲述难免肤浅,请读者多加谅解。■

猜你喜欢

剪纸民间创作
Jazz
大嘴蛙学剪纸
手工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剪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