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契约关系下经理人会计行为
2009-01-04李鑫
李 鑫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去面对虚假会计信息带来的各种财务丑闻,虚假的会计信息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环境的完善。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耦合体,各种契约关系既会影响经理人的会计行为,同时企业经理人的会计行为也会对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从契约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契约理论与各方面的关系。提出了规范我国经理人会计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契约;经理人;会计政策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09)19—0021—02
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耦合体。企业的经理作为经营者在一系列的契约规制下对企业日常交易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但是,企业经理的会计行为一旦发生异化,必然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影响会计盈余的可靠性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去面对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各种虚假会计信息带来的财务丑闻。因此,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一、契约理论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现代契约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主流经济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现代契约理论从完全契约这个概念所假设的条件出发,取得了重大突破。信息不对称是现代契约理论的核心。根据企业契约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把企业看作是理性主体之间的一组契约。在这里,契约可能是显在的,也可能是隐含的;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主体可能有不同的偏好和不同的资本、技能和信息禀赋,但主体却是理性的,这意味着在他们的机会和信息的约束范围内,他们不会故意地选择不太情愿的行动方针。
利益相关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参加到契约的签订、完善和执行过程中来。这种参与的有效进行要求对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大小、参与方式和程度、以及履约信息等进行了解,这便需要计量与监督功能介入,对利益相关者的要素贡献和产权进行界定和反映,而这正是会计功能之所在:为企业各种契约的订立与监督执行提供相应的数据,以界定契约关系。也就是说,在企业成立之前,企业的各方参与者制订出一份契约,对有关会计数据的计算程序和方法做出约定,这种约定,就是通常所说的各方应遵循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实质上就是由政府或其授权机构或会计行业的非政府组织做出的一种对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约定的契约。由于会计实务的复杂多样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可能事无巨细地针对每一类经济事项的具体情况都给出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必须以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为代价,即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二、契约关系下经理人的会计行为
经理是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的核心契约主体。不管企业契约是完全的还是不完全的,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均处在分离的状况,股东成为委托人,经理人员是代理人,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这意味着经理人员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从事经营管理。
(一)报酬契约关系下经理人会计行为
企业的会计数据是报酬契约制订和执行的一个重要依据。股东通过会计数据来获取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以判断经理人执行契约的努力程度和效果。理论上认为以能增加企业价值的指标作为经理人获得报酬多少的标准更为合理,但由于市场价值的不可观察性、业务的分解及税收因素的影响,企业总价值的变动情况难以被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收益便成为衡量企业价值变动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指标。
(二)债务契约关系下经理人会计行为
企业的存在以赢利为目的,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获利或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是在发展中求得生存的,而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扩大资金的投入,但是企业本身自有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需求,因此必须对外筹资。在现今商业信用发达的社会,举债筹资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当企业向债权人借入债务时借贷双方便产生了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债权人的权益,产生了债务契约。债务契约是企业经理代表股东与债权人签订的,用于明确债权人、债务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法律文件,包括各种贷款契约、债券发行契约等。订立企业债务契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经理人的行为或要求其按二定原则、目的行事,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正当权益。在企业债务契约关系中,债权人是委托人,为股东利益服务的经理人是代理人。债务契约赋予债权人对现金流拥有索取权,此时债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由于借款者对债务契约条款的违背行为,使部分控制权由借款者向债权人转移。企业和债权人的借贷关系发生后,如同债务资本的风险与收益相伴,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就产生了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具体表现为股东或经理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转移、剥夺债权人的财富。
(三)政府管制中的经理人会计行为
政府也是企业契约团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本身也是一个利益集团。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客观存在的自利性决定了其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会通过制定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各种管制性规章,将社会财富的控制权转移到政府手中。而会计数据常常被用于政治活动中,用以支持政府现有的会计法令或成为实施新法规的理由,以巨额报告收益作为反垄断的依据,以会计成本与费用作为制定管制行业的收费标准,同时税收政策也受财务会计准则的影响。政治成本也与会计政策的选择有关,影响经理人员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政治活动。另外,由于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和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企业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中,也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一般来说,较低的报告赢利会减少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和增加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的可能性。
三、规范我国经理人会计行为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为会计政策选择优化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目前推进的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降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成本,股权激励的推行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和完善对完善公司治理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建立健全对经理人的制约和激励机制
建立规范的经理人才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经理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一种职业。经理人靠其经营和管理企业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靠企业的业绩来赢得声誉和报酬,经理人的成绩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同。有效的约束机制必须和激励机制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构建经营者激励机制过程中,应灵活采取以下
几种激励形式:首先,要确立经理人的独立利益。其次,改变经理人的收入实现形式,使国有企业经理人享有一定的企业剩余收益,具体包括基薪收入、风险收入和高额退休金等。经理人除货币报酬外可按其职位享受企业所给予的待遇。从降低改革成本角度出发,应通过界定不同企业规模和经理人业绩来选拔任用企业领导者。
(三)赋予利益相关者相应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赋予利益相关者相应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即赋予公司管理层会计政策选择建议权,公司董事会会计政策选择决策权,公司监事会会计政策选择监督权。由于会计在企业契约中的特殊作用,会计政策选择权应当归属于各个缔约主体,具体地讲,公司管理层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权;董事会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这些代表能够充分表达利益相关者的思想,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代表社会公众及中小股东的利益,且按照法律规定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会计专家,能够正确行使会计政策选择权,维护契约各方的利益,所以公司董事会理所当然地享有会计政策选择的决策权;监事会有各个缔约主体代表参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比如有适当的公司职工代表,也可以吸收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参加,比如公司重要的债权人和政府代表。因此,监事会享有监督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力。具体执行机构则是构建隶属于董事会的会计政策委员,由其具体选择和审核会计政策。
(四)政府继续完善会计准则和政策法规
建立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重要方向。制定会计政策要有前瞻性,尽量使企业各利益集团的博弈达到纳什均衡;会计准则的制定也要有广泛的参与性,这种参与可以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建设,防止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人为操纵和寻租行为。
(五)加强国家监管力度,建立社会的诚信文化
我国监管机构执法不严,打击力度不够。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如《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这些法规和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就其实质来说是契约经济,也可以说是一种信用经济,它要求整个社会经济建立起诚信机制。诚信是授权和委托的基础,没有诚信,就无法授权管理和委托经营。如果管理者和经营者不能够以诚信的态度来对待业主或股东,那么管理和经营的持续就将面临挑战。
(六)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司法和政府等外部人士与机构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约束机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应该是企业合理运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保证。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00年修订颁布的股票上市规则规定,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将被特别处理。这一措施不仅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权威,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会计政策选择的外在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