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节把握重在“引导”

2008-12-29

体育教学 2008年2期

  体育课因其教学的特殊性,课堂教学的范围大、活动性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的细节问题上经常让老师照顾不暇,处理不够及时,久而久之,容易被忽视。而细节的处理往往对作为个体的学生来说,有时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此,我深有感触。一节以跳绳为教材的公开课,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的两次课堂教学过程,让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练习情况、个体差异的关注评价及把握处理上做了一次对比、思考,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反思。
  
  ※教学实录※
  第一次试教片段:(本校学生)
  师: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接力比赛。跑到放呼啦圈的地方,拿起里面的跳绳,跳15次后,跑到终点在小黑板上按要求写字,写完后迅速跑回来,与下一位同学击掌,按此要求依次进行,先完成的队为胜。
  (一轮比赛过后)
  生1:老师,我们组有人不会跳绳,拖了后腿,怎么也得不到第一名。
  生2:那我们组不也有跳得很慢的吗?
  生3:老师,让不会跳的退出。
  生4:你跳得那么慢,拖了全组的后腿,要不是因为你,我们组肯定得第一……
  生5:你怎么这么笨!
  生6:老师,让跳得慢的到一边去练,我们会跳的进行比赛。
  师:不行,就按现在的分组进行比赛。
  生:老师,那太不公平。
  师:每组都有这种情况,总不能让他们都不参加吧,就这样吧,比赛继续进行。
  生:没劲,反正怎么比我们这组都是输定了。
  新的一轮比赛开始,刚才输的那个小组学生情绪明显低落不少。
  第二次教学片段:(外校借班)
  一轮比赛后,在这个班里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师: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不能解决问题,这样好不好,每个小组有什么意见,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给你们3分钟时间讨论,3分钟以后派出代表发言。
  学生很快按小组聚集在一起讨论起来。3分钟后。
  生1:老师,我们小组建议让几个不会跳的同学到旁边去练。
  生2:老师,我们小组也这样,跳得慢的人不让他们参加,尽拖后腿。
  生3:老师,建议重新分组,我们组跳得慢的比他们组多,不公平。
  生4:老师,我们换个游戏,这么比我们组老是输,没劲。
  师:你们告诉老师什么样的人算跳得快的?你们有标准吗?
  生:没有,不清楚。
  师:会跳的都是跳的一样快吗?是不是也有区别?
  生:当然有区别,也是有快有慢的。
  师:那把不会跳的和刚才你们认为跳得慢的人去掉,剩下的人中间不是又出现跳得慢的人了吗?你们想想是不是?那些跳得快的人又嫌弃你们怎么办?
  生:也是啊,那怎么办?
  师:你们想想该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再给你们两分钟时间讨论。
  生1:老师,我们一致认为可以每组进行重新调整,不会跳的同学平均分在每个组,这样实力均等,既公平又有竞争性。
  生2:老师,我保证课后一定多加练习,争取早日练会,不给我们组丢脸。
  生3:老师,我也是。我一定坚持每天跳绳,超过他们。
  生4:我负责教他们,并督促他们练习。
  师:好,那我给你们一个重新组合的机会,然后我们进行新一轮比赛。
  两次同样的教学内容,出现了相似的情况,但因为在处理方式、教学策略上的不同,两则教学案例的教学效果、课堂气氛也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感受和收获也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后者关键在于重视了引导。仅仅一个分组细节,看似简单,但从活动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受到了一次良好的教育。
  
  一、“引导”让学生学会了合作
  在日常的教学中,特别是游戏比赛中,为了取得胜利,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比如相互埋怨、指责,甚至是打骂的现象,影响上课进程,影响同学间的团结及感情,造成部分学生情绪低落,从而厌学。所谓课堂中的合作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行为吗?从表面看,学生分组练习,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实际上呢?小组内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呢?作为教师真正地仔细观察分析过了吗?真正用心去引导和处理了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讲形式,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诚交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可以让学生感到被重视、被信赖,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从案例一我们看到教师当时只是对出现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处理,缺乏耐心和细心,不能以理服人,学生容易产生急躁情绪。
  案例二则要生动得多,对待所出现的情况,老师耐心引导,让学生自己给出答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该如何面对和解决。从课堂效果看,问题的解决从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发言中很快得到答案,如此步步引导,让课堂教学在无形中丰满起来,充实起来,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是扎实有效的。
  
  二、“引导”让课堂充满活力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非预设事件发生,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把握,需要教师的机智和智慧,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恰当。就这两则案例来说,案例一对待组里的“差生”“优生”的表现,教师仅仅是简单地进行了处理,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结果势必容易造成“优生”对“差生”的蔑视,责备甚至辱骂,“差生”势必会委屈、愤怒,进而破罐子破摔,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案例二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改进了教学方式,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地提出来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并付诸行动,为了小组(或集体)达到目标应如何充分发挥本组优势。作为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抓住了教学的契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寻觅、求索。
  
  三、“引导”让课堂教学走向深刻
  从这两节课的表面来看,两个片段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都实现了教学目标,但从实际的效果和受益来看,案例二在对学生的引导上、细节的处理上更胜一筹。案例一对事件的处理,是老师一言堂,学生也许慑于老师的威严,不敢反抗,老师也没有做进一步的关注和引导;案例二则不然,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改变了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尽可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到教师教学行为前后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只注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突发事件,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从注重一节课的实践操作,到理性地思考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渴望与需求,这一过程的体现和变化,也许往往就在于老师的“举手之劳”,而这“举手之劳”在日常的教学中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被不经意地错过。作为一名教师要能有“等待学生的认识”和“容忍学生的错误”的教学态度,在合理的限度上为学生留下“主体性思考的空间”,也许简单的改变会让学生感到幸福和宽慰,从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有可能从此改变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