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及局限性
2008-12-29邵伟德
体育教学 2008年2期
[编者按]自2007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开始以来,已有不少的专家、学者、一线的体育教师积极献计献策,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内容涉及体育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自本期开始特邀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邵伟德教授做客本栏目,主要针对体育课程的三大理论基础进行反思,对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线索,重新认识体育课程的功能与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运动技术教学”原有的理论与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传统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近十几年来,西方不少心理学家在批评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不仅具有多种智力,而且人的多种智力都与具体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紧密相关而独立存在的观点。其中,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成为许多西方国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作为我国体育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倍受关注。在一些体育课程的教材与文章中也提到了该理论及其应用,但有的论述过于夸大其词、有的说法并不全面,因此有必要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对该理论的实际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行再认识。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涵义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1)言语/语言智力——指用语言思维、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演说家、作家、主持人等人身上表现突出);2)逻辑/数理智力——指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运算的能力(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等人身上表现突出);3)视觉/空间智力——是在脑中形成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画家、建筑设计师等较为发达);4)身体/运动智力——以高超的技能和创造的方式操纵物体、身体的能力(舞蹈家、体育运动员、外科手术医生等较为发达);5)音乐/节奏智力——区分、记忆和感受音调、旋律和节奏的能力(歌唱家、作曲家等较为发达);6)人际交往智力——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动机,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政治家、推销员等较为发达);7)自我认识智力——主要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小说家、思想家等较为发达)。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这七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这七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