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2008-12-29宋春辉
体育教学 2008年2期
当前,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教师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及在操作方面还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作简要探讨。
一、把心理健康看成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一些教师为了更清晰地阐述及分析,往往采取静态分析的方法对心理健康的维度加以说明。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仅用几个方面分别描述再简单相加定义的方法是不适当的,心理健康不是一种静态的平衡,而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不断调整的过程。如果对心理健康只做静态分析,就会导致教师在判断心理健康时,更多关注个体的适应平衡,而忽视个体的发展,更有甚者,会将个体暂时的心理状态同稳定的人格特质相混淆,将状态性问题等同于特质性问题,将发展性问题等同于障碍性问题。因此,应将心理健康的静态分析与动态评估相结合,既考虑心理、生理、社会等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标准不是固定的,不存在衡定的、静止的心理健康。
二、把心理健康看成“心里健康”
心理健康涉及内外两个方面。对内心理健康应包括心理机能及内在体验。心理机能主要是从心理和行为的效能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个体在与环境互动中,能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实现个人潜能,不断发展就是机能健全。内在体验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体验、看法和态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内心觉得愉快、满意、自我接纳即为心理健康。对外心理健康,实际上就是社会评估。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即为健康。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许多老师把心理健康仅理解为对内心理健康即“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