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别让安全绊住腿
2008-12-29李小伟
体育教学 2008年2期
某校龙校长一贯主张学生全面的发展,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但笔者近日见到他时,他却说,再也不敢让学生参加活动,搞“素质教育”了。原来近日学校里组织活动时接连出现了几次校园安全事故,家长官司打到学校,使他难于招架。
据了解,2005年山西沁阳特大交通事故致使在公路上跑操的数十位学生丧命之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更加绷紧了安全这根弦,学生安全问题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怕出问题,一些学校在上体育课的器械(如体操跳马等)教学时,大多降低难度进行教学,有些学校干脆“刀枪入库”,将可能造成危险的器械收了起来。许多学校课内、外的活动都停止了,原来不少马路跑操的学校不让跑了,一些学校甚至连体育活动也取消了。
学校、教师希望:不出事、不添乱
一天上体育课,准备活动都做好了,学生散开的时候,有一名学生猛跑了一下,结果扭伤了脚,造成骨折。由于这名学生没有上保险,家长到学校闹了好久,非要学校出这7000元医疗费,最后学校出于种种考虑还是承担了一部分医疗费。北京海淀区某小学宋老师讲起学校体育课上的一次事故,依然心有余悸。
在一次随机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因为担心学生受伤,在部分中小学,一些我们小时候喜爱的单杠、双杠、跳山羊等体育活动项目已经远离了学生。
天津市一所著名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南楼中学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分成两拨,一边是铅球测验课,一边是进行排球练习。练习中,排球突然飞向铅球区,一位学生赶过去捡球,不料被掷出的铅球砸中脑部。所幸抢救及时,该学生脱离了危险,且没有留下后遗症。但此事给学校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加之媒体的大肆炒作,更使校方难堪。该校副校长在接受采访时恳切地说,这件事让校方很难堪,折腾了很长时间,总算家长理解、配合,事情解决得比较圆满。
据调查,体育教师惧教器械课有普遍性。一来他们担心上课时出事,二怕给学校添麻烦。不出事还好,出事后都把矛头指向学校,不仅教师担不起这个责任,校方也承受不了。据了解,不少学校把刚安装不久供学生课外活动用的室外活动器械又拆了下来。教师说,这样安全,不会出事。
前不久,在一次全国性的体育教学大会上,某市的一节双杠课引来纷纷议论:现在谁还敢上这类课?出了问题谁负的了责?这种课根本就没有推广性,如此观摩课有做秀之嫌。
浙江省金华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施利东指出,目前,教师不愿教或降低难度教器械课是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体育教学公开课上也很难见有人上器械课。这一结果会带来许多问题,如不能完成课程计划等。他说,体育的课程计划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制定的,器械课能促进学生的平衡、协调、力量等能力,而不教或降低难度教,会导致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下降.
切不可“因噎废食”
不久前,笔者到西部某省农村看了几所学校,几所学校尽管校舍、食堂等无一缺少,却只有非常狭小的活动空间,甚至不能满足学生出操,看到该校一副双杠,一个篮球架的现状,笔者心里很不是滋味。陪同的同志似乎并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这样也好,体育活动我们可以不用开展了,既不会出安全问题,也可以一心一意抓教学”,该同志这样应答。事实上,在我国部分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不少人都认为,身体好坏没关系,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于是“分、分、分”成了学生的命根。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的地区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开展得很不好,这也导致了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
在教育界内部也有许多人没有摆正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他们注重智育而轻视体育,认为开展体育运动既花钱还不“安全”,不少同志甚至提出取消为强化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高身体素质水平而设立的中招体育考试,这些都为学校体育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通过有效手段消除不利影响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几种技能或者提高身体素质,它还能锻炼孩子不怕困难、克服障碍、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磨炼意志、增强体质。借助辅助练习提高身体素质是较好的办法,像举重、体操对上肢力量的发展就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国际上较流行的方法。有关专家指出,为了将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减少到最低,在编写体育教学大纲时尽量选择的是不容易直接受伤的项目,而剔除了容易直接造成重伤害的拳击、散打等项目,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尽管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仍不能绝对排除在体育教学中发生意外的可能。
如何做到安全有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完善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所有学校都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要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积极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中央7好文件已经在大政方针上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中尚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厘清责任。校方、教师、学生要各负其责,家长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教育部于2002 年颁布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该项法规将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二是购买保险。目前有些学校为学生买了人身保险,这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它可以将损害减少到最低。体育教师要发挥应有作用。作为责任人体育教师应当对安全问题警钟长鸣,对事故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将防范措施与业务提高相结合,以减少教学事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它要求人才素质全面的发展,德、智、体、美缺一不可。作为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身心健康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本期编辑选编了几篇来自一线教师关于体育安全的文章,其中的一些做法和观点,显示出一线教师对于安全教育的思考和重视。
《如何让体育课更安全》一文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出让伤害事故远离学生的几个方法。要让事故远离学生,就得关注学生,从他们的身体、心理、行动上找出根源。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有没有家族病史、先天性病症是首先需要注意的。近年来,不断有学生猝死运动场方面的报道,其主要元凶就是学生患有的遗传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一旦查实就应该停止学生的体育活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解决问题。其次,活泼好动是青少年的天性,为了表现自己或尝试新奇动作,男生往往鲁莽行事,致使一些事故的发生,女生则畏首畏尾,不敢做动作而引起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同时,在没有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的情况下,匆忙上阵做难度较大动作,都会引起伤害事故,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必须好好把握的。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体质较弱,加上学习负担重、缺乏营养或营养不均衡等,运动中发生骨折、摔伤等事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家长、学生在经历一次事故或意外后都把上体育课视为畏途,不再尝试。结果体质越来越弱,越弱就越不敢动,一种恶性循环便产生了。
体育教师只有防微杜渐,把一切不安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尽最大可能减少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才能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既喜欢又敢上的课。
《探究学校体育过程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一文作者认为: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有效的结合消防安全教育是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新课程标准学校体育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一项举措。《消防法》第六条明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意识;教育、劳动等行政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培训内容,要真正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仅靠消防部门一家的力量是不够的,教育部门也应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俗话说,水火无情。近年来,火灾等自然灾害已严重侵害的学生以及学校的安全。通过体育课等形式培养学生防火防灾的能力,掌握基本的逃生意识和本领,并通过他们向家庭、社会传播一些消防方面的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社会民生问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报道:一名只有几岁的小女孩,在家里发生煤气泄漏时,机警地打开窗户,救出了自己的亲人。当记者采访她时,她说,这些知识都是在学校里学过的。由此可见教育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具有救命的奇效。在体育课中有小结合消防安全教育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可行,且有现实意义。
《体育课如何才能不为安全问题缩水》一文作者提出:从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工作责任心;多渠道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合理安排运动技能教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重视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强化教学纪律管理;加强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管理;注重保护与帮助,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等方面加强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预防。
《日本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的管理办法》一文介绍了日本在遇到伤害事故的具体做法。日本学校在对事故的防止对策方面主要是从学生的身心情况、事故可能发生的环境以及活动组织指导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当事者应详细记录发生事故的场合、状况、事故原因、事态经过,并采取措施很好的保护现场。这是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所必须的程序。并在事故处理后,应对发生的原因进行检讨并对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予以检查,以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故。笔者认为,这些做法非常重要,可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从该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像日本这么发达的国家也希望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为此,日本有关部门认为,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出台单独的《学校安全法》,以解决现有法规中存在的暧昧和不足等问题。而我国自2002年颁布实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后,并没有出现新的专门解决学校体育中出现安全问题实施细则的文件,这也为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安全问题留下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