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学生行为管理策略的研究

2008-12-29冼建宏

体育教学 2008年3期

  一、问题的提出
  
  在强调教学开放与尊重学习主体的今天,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活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违规行为也越来越多。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制造噪音,随意走动,上课迟到,做小动作等,影响课堂秩序,其中归因大家要特别注意:一是班级里孩子的多样性,二是教学课程。简单来说,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对所有的学生都一样,但学生有关这门课程的能力和学业准备却有很大差异,教与学之间就很难顺利进行,学生的行为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教学本身是一个有目的、系统的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有效的引导,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教师有效的课堂行为管理,是课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学生的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的引导,班级秩序的维持则有赖于教师有效的班级管理。尤其是体育课中有更多的师生互动,体育教学的环境也比一般的室内教学更为复杂。由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广域性、应用器材的多样性;体育教学又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学生受伤的机率就高。因此,体育教师比其它学科的教师,更需要掌握系统的学生行为管理策略,来维持上课的秩序,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生的行为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专心从事于教师所授予的身体动作技能的高品质练习,从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
  
  二、研究的方法
  
  1.体育课学生行为管理的基本策略
  为了使体育课堂教学进行顺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维护教学中学生的安全并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有利于促进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有效使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之养成。确立了体育课学生行为管理的基本策略:运用先行控制管理策略,建立预防性教学程序与规则,有效预防问题行为,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强化良好行为,有效的终止问题行为;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的转变问题行为。
  
  三、结果与分析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建立预防性教学程序与规则
  “先入为主策略”就是在课堂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措施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事实上,一些课堂问题行为是在课前就注定了的,而不是因为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运作所致。学生一旦产生了问题行为,则事后的消解远比单纯学习新行为困难得多。因此,最有效的课堂管理,就是采取先入为主,预防在先,以防止许多不必要的问题行为,或使问题行为没有产生的机会和条件。
  1)建立预防性教学程序。
  在学期前将规则与上课的程序有机整合成学生学习的内容教给学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给学生练习。同时,多与学生沟通,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活动环节运作顺畅,无形中减少了管理的时间,增加了学练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持续地予以增强。由此可知,建立教学的程序是有效管理的基础工程。依照Siedentop(1991)教学流程做了一个范例如表1:
  
  2)建立课堂教学规则
  建立课堂教学规则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期望的适当行为。在学年开始时,针对教学重点及其需要与学生共同建立课堂教学规则的内容,正面地陈述课堂教学规则:①上课时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观看老师的示范。②听从老师的指挥并参与所有指定的活动,听到信号后马上停止活动,安静坐下或站立等待老师的指导。③小心使用器材,遵守游戏的规则,活动时不推人、不打架。④尽力把动作或活动做好。⑤鼓励帮助你的同学等。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来实现。
  例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击鼓传花”的游戏形式,将全班学生围圈而坐,让学生唱音乐课所教的歌曲,同时将球传给学生,之后依次传给旁边的同学,听到哨声即停,看球落在谁的手中,此人就要说出一则课堂教学规则。如学生立即答出,游戏继续,如学生不能说出便要表演节目方能离开。通过活泼的游戏来强化学生对规则的印象,借此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
  3)建立适当的管理信号。
  教师建立适当的管理信号,是体育课中课堂管理有效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如通过哨音、掌声、拍手、体态语引起学生的注意,使整个教学环节紧凑流畅。这就有待于教师对信号的选择加以研究并巧妙运用。让学生在开学时的前几周加以练习,并且观察学生对信号的反应,以从教师发出信号后至全部学生反应的时间有多长来看学生是否做出有效的反应,如果时间超过五秒,则管理的信号亟待加强练习。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强化良好行为,有效地终止问题行为
  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常以多变的体育活动来实施有效的教学,然而有效地管理与有效的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使整个教学的过程更顺利,这就有待教师合理地运用各种行为控制策略,妥善地处理学生发生的问题行为。
  1)选择有效的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发生问题行为的初期我们可采用有意忽视、信号暗示、幽默提示、移出媒介、正面批评、劝其暂离课堂等方法有效终止不当行为。例如:学生问题行为发生时,不影响其他人的学练时教师可采用有意忽视的消极方式不予理睬或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暗示学生教师已开始注意其行为表现,将可抑制学生继续非认可的行为。这类非语言的技术有眼神接触、手势、蹙眉头等。也可通过接近性控制一教师于学生练习中,不断地走动,接近学生。当发现学生有不当行为倾向时,可走近学生的身旁,经由冷静地劝诫和协助,让学生不敢轻举妄动。当学生影响其他人的学练时,学生打架时,教师应立即制止,以免对同学造成伤害。暂时将他与团体隔离,并在教师清楚的视线范围内,当其冷静后回归小组练习。如果问题面积较大或较严重时应寻求班主任的帮助,共同来抑制问题行为的发生与蔓延。
  2)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关注的焦点只放在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方面,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良好行为表现的表扬强化,这无形间强化了学生的问题行为,削弱了学生良好行为的出现,形成了劣币驱除良币的负面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良好的行为表现,并观察记录学生的一言一行,将表现良好的学生姓名定期公布,以增强学生的良好表现,让其它的学生学习仿效,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教师随时记录学生适应的行为,设计行为记录表(表2)并贴于班级公布栏公告周知,配合加分制度来激发学生表现良好行为的动机。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地转变问题行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已形成了一种习惯,朝夕之间难以改变。这就需要教育者运用行为矫正策略,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问题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分析,敏锐地发现问题行为。通过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在诊断的基础上制定矫正目标,并确立为达到这一目标所要采取的有效的矫正措施和方法。既要排除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又要选择适当的新的强化物和强化方式,给予积极强化。检查有无缺失、诊断是否正确、目标是否合理、改正过程是否得当等。消除问题行为后还要进行追踪,进行新的强化,塑造和发展良好的行为,直到良好行为的表现趋于稳定。
  1)利用合理策略,加强自身行为塑造。
  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将海莉森情意发展阶梯图(图1)介绍给学生,并将各阶层的内容清楚地向学生说明,使其铭记在心,让学生判断自己是位于哪一阶层?而成为行为的指导方针。其各阶段发展如下:1)阶层0:无责任感一为其行为找借口和责怪他人,推诿责任,取用器材时,争先恐后、与他人发生推挤,上课时未经允许而与人说话。2)阶层1:自我约束一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干扰其它同学的学习或老师的教学,较少参与活动,不需教师持续的监督,而能从事练习。3)阶层2:主动参与一展现对他人的尊敬并自动参与,接受挑战,练习动作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新的事物,积极参与锻炼。4)阶层3:自我负责一为其学习负责,不需教师的督导而能自我决定,自行设计游戏,积极的参与,了解自我的需求,计划与实现其体育的目标。5)阶层4:关注他人一除了能尊敬他人、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外,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来拓展其责任感。给予他人支持协助,关心他人,欣然接受与任何人共同从事练习。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准确判断,并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知,由内隐到外显,行为前为其所将表现的行为加以思考、判断,到行为表现后为其行为负责。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的责任感,同时也矫正了学生的问题行为,这不乏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行为矫正策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如果能让学生由外在的控制转为内在的自我导引,愿意与教师分享控制权时,教师采用行为矫正策略的效果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结论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先与学生共同建立秩序井然的教学活动程序且能为学生所清楚的行为规则,将有助于学生建构适当行为的参考架构;谨慎地依照教学情境来应用学生行为管理策略来管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而应用海莉森责任发展理论指导,给学生学习对自我行为负责的机会,从而达到学生发展自制能力及社会能力的目标。教师才能在一个“无障碍”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专长,将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通过学生的学练与养成锻炼的习惯,促使学生健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