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8-12-29阮建中
体育教学 2008年3期
我国有近80%的学校在农村,超过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因此,抓好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必须首先抓好农村学校体育。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校本教研质量,加快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推进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研组是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单元,其健全程度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关系着课程的实施水平。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体育课程改革的前提和保证。
一、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的现状
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研究的重心开始下移到学校,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了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成了研究的主体,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正有利地推动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然而,农村学校在学科教研组建设方面存在着“重文轻体”的现象。学校体育教研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对体育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上仍存在误区,专业发展不平衡。当前,农村学校在体育教研组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特征:
1.学校对体育教学缺乏科学的认识,观念陈旧
课改实施以来,学校虽然对体育教研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但总体上还没有摆脱“重竞技、轻教学”的思想,对体育学科的评价就是运动会的团体总分和名次。 “上十节好课还不如运动会一个第一名”,体育教师发出如此的感叹,说明了什么?学校把竞技体育水平作为体育教研组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层面对体育学科建设的重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升学率、文化课的优秀率依然是当前一些农村初中追求的唯一目标,学生的两极分化明显。近几年体育成绩不记人中考的总分,学校对体育教研组的建设又被搁在一边。“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在农村学校还没有真正落实。虽然“学校体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这句话经常出现在学校的各类报告中,但其具体措施、方法却依然如故。陈旧的观念,是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滞后的直接原因。
2.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多、专职教师少,缺乏专业引领
本次体育课改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时数的增加,体育课由每周2节变成了小学1—2年级每周4节,3—9年级每周3节。师资问题成了阻碍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的重要原因。由于受人事制度的制约,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青年教师的比例高达77.5%,兼职教师比例为37.4%,非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为64.8%。村完小体育课成了语、数教师的第二课堂,专职体育教师几乎为零。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外流,教师结构不合理,一些青年教师被学校“赶上”教研组长的岗位,面对校本教研,显得力不从心。如何为广大农村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已成为农村学校体育校本教研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教研活动不规范,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所调研的学校中,有64.7%的学校教研活动存在不规范。其主要表现在:教研计划、总结的缺失,教研活动的时间、次数不能保证,活动的主题流于形式,活动的方式千篇一律。一些农村学校体育教研活动虽然也有听课、评课、理论学习等活动内容,但评起课来,只说优点不说问题,理论学习就是照本宣科地读一遍,只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研活动次数,编完台账资料,一个学期的教研活动也就大功告成。这种流于形式的假教研在农村学校较为普遍。教师的教学困惑等实际需要得不到满足,这种教研带给教师更多的是负面影响。另外,学校层面对体育教研活动应怎样开展,实效性到底如何,关注不够、缺乏指导、监督。
4.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互动,缺乏平台
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农村学校相对青年教师较多,对工作有热情,同时在体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即时的交流和培训是帮助广大教师理清思路,解决问题的有效载体。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近两年,本区只有69.2%教师参加过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习、培训、听课活动;参加过市级活动的有9.9%,参加过省级活动的只占3%;一次都未参加的却占了23.8%(主要是兼职教师)。现有的平台没有被一些农村学校很好利用,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层面的观念问题。另外,一些农村学校自身规模较小,体育教师只有l一2名,在学校内很难开展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活动。他们需要一个可以更多人参与、广泛交流的平p7Gi+481iT34r71/kXwwIYhZBrCbhHUJ9Z8ORH/1kO4=台,农村学校这种互动平台的缺失,制约了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5.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学习缺乏动力
目前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虽然学历基本达标,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还相对欠缺,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现象较普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对体育教师的学习、培训缺乏激励机制。而当前的一些培训,流于形式,纯理论的培训多,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少,对农村学校所迫切需要的、实用性强的专业性指导较少。教师对再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安于现状,“职业高原”现象明显。“职称到头、进城无望”的思想,使部分教师失去了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的动力。一些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体育课改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对自身的发展缺乏目标。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科教师,如果教师在思想上存在问题,那么校本教研只能是一种摆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无从谈起。
二、对策与措施
1.加强监督与管理
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推进中的一个难点,能否有效的开展校本教研,是落实农村学校新课改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建立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区、县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改变学校体育“重竞技轻教学”的考核评价内容及方法,突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检测,帮助农村学校制定一系列的教研方案、措施。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研组的建设,规范体育教学,完善各项校本教研规章制度。在注重结果的同时,应强调教研活动的过程管理,关注教研组研究氛围、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实效性。
2.以学科网站为依托,开展网络教研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区域性的学科学习网站相继建成。网络教研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农村学校体育校本教研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教师登录区域性体育教研网站,不仅资源得到共享,通过加入BBS论坛、博客,教师有了自己的交流平台。构建农村学校体育网络教研组,通过专家、教研员、教学骨干与教师经常性的在线接触,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行为,解答教学中碰到的困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当然,在开展区域性网络教研时,应做到及时交流、追踪问题、定期话题、当前困惑、在线讨论、为你支招、跟进管理,保证网络教研可持续深入的开展。
3.注重专业引领,创新培训方式,搭建互动平台
校本教研是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理清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优化教研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方向,构建区域性的农村体育教研大组,为他们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结合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研究。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学校教师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与方法,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加强城乡结队、发挥教研员、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教学骨干的作用,形成1+1的同帮互助模式,加快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切实提高农村体育校本教研的质量。
4.以课题为切入点,促进教师在行动中研究
校本教研应该是“为了行动研究、基于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行动是教学行动与教研行动的统一体。反思是行动研究的最有效方式和最基本环节。农村学校体育校本教研如何适应体育新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探究的课题,针对体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对策研究。如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农村学校体育大课间的研究、小场地大班额多班级体育教学的对策研究。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的建设,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等。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不失为一条落实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有效途径。
5.完善农村学校体育校本教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农村学校体育校本教研激励机制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农村体育课堂教学,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激发教师自身学习的欲望,克服中老年教师的“职业高原”现象。另一方面,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充分考虑体育学科的特点,体现公平、公正,杜绝“重文轻体”。改变体育学科就是竞技成绩的评价,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评价,加大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权重。
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校本教研面临的困境,既有实施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也有历史形成的。课程改革是一种继承、一种发展,把农村实际与体育新课程理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推动农村学校体育课改的进程。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事实求是的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一线倾听教师们的心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体育教学必定能再上一个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