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教学中探究学习方式的反思与期待
2008-12-29李永灿
体育教学 2008年3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增进学习者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以学习者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已经普遍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成为课堂实践和研究的热点。近几年,体育学科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果。然而冷静下来透视这股研究热,却发现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观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一、尽量增加探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解释说: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构造问题的答案、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五个基本阶段。用这样的解释来度量当前体育教学中所采用的探究性学习,完全符合要求的探究性学习为数不多。因为,体育学科有自身的特殊性,例如,大都在室外授课,课堂上不直接使用课本,学生在身体运动中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庞杂且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部分技术动作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等,若完全按照以上五个步骤实施探究活动将会有很大困难。由此,体育学科如果要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势必要经过两个加工过程,即结合体育学科特点进行“学科化”和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教学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探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师有效地选择和合理地应用。
二、尽量避免探究过于泛化的现象
体育学科的教材难易程度区分较大。如双杠教材中的杠上滚翻、倒立等动作与田径中的800米跑,一个属于“会与不会有明显区别”的项目,一个属于“会与不会无明显区别”的项目,还有像游泳运动、滑雪运动等一些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就应该有所侧重,不宜探究的(如过难的教材)应少组织探究、无需探究的(如过易教材)最好不组织探究、避免探究的(如过险教材)要慎重探究等。由此可见,体育上适合探究学习的内容尤其具有局限性。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了泛化探究的一些弊端:第一,对过易的教材(一看就会)进行探究,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势必影响教学进度。第二,很难探究明白、带有安全隐患的教材的探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打消学生真正探究的兴趣。教育是严肃的问题,千万不能搞虚假的形式主义。因此,在开展体育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端正思想,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与传统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努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强化学生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但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不滥打探究的牌子,应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探究活动走一段“有价值的弯路”,体验探究,体验成功。为此,还要反对两个极端,即完全的接受性学习和完全的探究性学习。
三、尽量减少探究的随意性倾向
提倡探究不能泛化探究,适当安排探究活动,还要避免探究活动中的随意性。体育课上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实践中并非完全如此,而是有些人误认为所有要探究的问题都应该由学生发现、选择、决定,一切跟着学生走,结果探究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就会出现两种现象:其一,会出现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缺乏沿着一个目标共同探究的前提,结果显示出学生在课堂上走了一段“无价值的弯路”;其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性学习当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学生发现的问题并非都有思考价值、都值得探究,且问题太零碎、分散、必然使探究活动成为一盘散沙。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一味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去,而应自觉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引路人,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调整、提升,选准探究目标,围绕那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四、尽量加强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探究思想与行动
体育课堂,除了要规范探究活动本身以外,还要使探究有始有终,保证探究活动的完整性。体育课上当学生积极探究活动结束时,很想听老师给予一番客观的评价,甚至想知道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在探究活动中积极引领,还要重视探究后的总结评价,不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否则,探究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探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大胆发散、求异、尝试、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理智、解决问题的过程,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矫枉不能过正,注重过程并不是不要结果,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学会分析,并把探究结果与他人的经验进行比较,从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