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边缘学生构建和谐课堂

2008-12-29郦剑玲

体育教学 2008年4期

  在我们平常的体育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低于一般水平,没有明显的体育特长,对体育课虽然有兴趣,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或徘徊于课堂边缘,或游离于课堂之外。这些边缘学生的存在,使得我们的体育课堂常常能听到或看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画面,值得我们深思。
  
  (画外音)游离于课堂之外——跟着感觉走
  
  画面一:学生(二年级)六人一组围成圆圈,中间一位小朋友在练习原地拍球,其余同学以他为核心,边转圈边帮着数个数。其中有两个小朋友一直游离于队伍之外,趴在地上兴致勃勃地玩着什么。师问: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生答:没意思,不想玩……
  原因分析:这些孩子对课堂上的内容置之不理,但是在课堂外面却另辟蹊径,兴致勃勃。是孩子们不喜欢活动,不喜欢上体育课吗?仔细分析,发现原来是体育课的“保鲜度”不够。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使得学生对体育课缺乏新鲜感;教学方法、组织手段的千篇一律,使得体育课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尤其是在当前“大班额、多班级、小场地”的背景下,因为“僧多粥少”,加上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和场地之间的干扰因素,面对着外面“精彩”的世界,这些自制力还比较弱的孩子无论如何都想跟着感觉潇洒“溜”一回。
  
  (画外音)徘徊于课堂边缘——爱你在心口难开
  
  画面二:学生(三年级)分成四组,正在全神贯注地练着打“保龄球”(实心球撞击可乐瓶),场地上不时传来“哗”(打倒瓶子的声音)和“耶”(打中者的欢呼声)的声音。此起彼伏的数数声,随着打中个数的增加而气氛也愈加热烈。然而,学生A、B,始终站在旁边观望,无所事事,满脸惊羡,却从不动手。师问:为什么不练?生答:打不中,不会打……
  原因分析:这部分学生因为对体育的认识不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学会一技之长才是体育课的目的,而不知道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所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因为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信心不足或被忽略的时间久了,渐渐的就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他们既不敢放开手脚去练习,也从不积极参与这些自认为没有把握的项目。年龄越大,年级越高,表现得越发明显,而且女生表现出更大的倾向。因为怕失败后遭到同伴的讥笑,索性“出丑不如歇手”。久而久之,即使“心动”也不“身动”。
  
  (画外音)拒绝于课堂之外——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画面三:学生(二年级)练习合作跑(“开火车”),教师要求学生自找伙伴(6人一组),自主分配角色并尝试练习。“呜——”一列列“小火车”鸣着笛,纷纷出发。这时,学生c东蹦西跳,横冲直撞,惹得大伙一致排斥,避而远之。在寻找同伴没有结果之后,气呼呼地跑过来,满脸委屈地说:郦老师,我找不到伙伴,没人愿意和我一起玩……
  原因分析:从运动能力方面来讲,这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尚可,但心理素质都偏低。他们虽然积极向上、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但是持久性不够。他们虽然偶尔努力,但常常半途而废。为了让自己能在班级学生中争取一席之地,他们常常采用惹是生非、恶作剧等方式来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但这样的结果,却导致自己被拒于团队游戏之外。因此常有的挫折感,最终使他们深受伤害,从而缺乏合作、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
  面对这些“不想玩”、“不会玩”、“想玩而又找不到伙伴”的边缘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常常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要用心去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程中让成功的孩子更成功、更活跃的同时,也应该努力让边缘的孩子能享受新课程带来的新气息、新乐趣,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他们的权利。
  
  一、多一点“新鲜”——追求课堂的生命活力
  
  小学生因为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所以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将一些基本动作与基本技能以游戏化、情境化的方式呈现,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面提供新鲜的“事物”,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小游戏、小故事等方式来导入课的各部分内容,让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可以设置一些有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实践,构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让学生对下一节体育课充满了期盼。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场地器材要“保鲜”,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器材,并开发器材的多种功能与游戏。虽然外面的世界依然精彩,但是因为器材是自己制作的,游戏是自己创的,所以每一位学生都会觉得新鲜、有成就感,而我们的体育课堂也会因为孩子的创造性活动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多一点关注——追求课堂的和谐互动
  
  曾经有一位三年级的孩子在《老师,我想对您说……》的一篇体育小作文中这样写道:“郦老师,虽然我不太认真,但我一定会努力,让你看到我在进步。老师,请您每时每刻看着我,就能看到我的认真……老师又多了一个听话的孩子……”从学生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尊重和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轻轻的问候,甚至是让他们跑跑腿,都能让孩子乐此不疲。对于这些胆怯的、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我们要赋予更多的关注与爱。我们要用微笑、用期待的目光来表示关注。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表现,要用微笑和期待的目光来鼓励信心不足的孩子,让他们不再徘徊于师生互动的圈子边缘,鼓励他们进入到课堂中来,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我们要用欣赏、夸奖来体现关注。学生虽小,但是他们的心中也有自己的一杆秤。教师的评价方法与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师,一旦发现这些学生的“亮点”,要及时地表扬,并告诉学生你心中的感受,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欣赏、重视和关爱·我们要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进行关注。作为教师,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努力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如对画面二中的学生A、B,可以通过缩短滚掷距离,加大保龄球(用篮球代替)等方法,让他们通过多次尝试来感受打“保龄球”的乐趣。面对学生的“不会”,我们应该给予充足的时间,也许在教师耐心的等待中,我们会欣赏到“边缘学生”心花怒放的互动场面,会聆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多一点机会——追求课堂的人文关怀
  
  在中央二套《非常6+l》节目中,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李咏有一句口头禅——“谁都有机会”。每次听到这句话,心中总是很有感触。细细琢磨这句话,发现它蕴含着很深的教育理念。是的,对于学生来说,谁都有机会。有机会感受老师的爱,感受同伴的互助,有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艰辛和乐趣。关键在于教师给不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回顾我们平常的体育课堂,面对那些常犯错误、常被同学埋怨、拒绝的边缘学生,我们经常会简单甚至粗暴地用“停止游戏”、靠边站等方法以求“天下太平”,剥夺了这些学生活动交往的机会,而很少去考虑这些孩子的感受。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有人说,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宽容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大度。为了让更多像学生C这样的孩子能健康地成长,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同伴,另一方面要多为这些边缘学生创造一些机会,告诉他们如何在对抗中学会合作,在竞争中学会交流,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渐规范自己的言行,感受老师的关怀、同伴的互助与团队的力量和温暖,获得成长中的重要体验。
  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为了让我们的边缘学生也能享受到新课程带来的新气息、新乐趣,让我们共同携手,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充满人文关怀、主动、互动、生动的和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