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文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与局限
2008-12-29邵伟德
体育教学 2008年4期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流行的哲学思潮,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其总体上是对现代主义持否定态度,具有质疑科学理性、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倾向。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把后现代主义作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应该说,后现代知识观的诸多观点包含了一些积极合理的因素,针对过去及当前体育课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端,诸如课程内容不灵活、教学模式比较死板、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实际情境简单,过于注重学科知识、技术传授,忽视学生运动情感体验等,具有一定改革创新的意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若理解不到位或过于依赖,则会产生各种偏差。笔者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学校体育学科特点与体育课程改革自身的实际,探讨后现代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与局限。
一、后现代主义思想及其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
1、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有助于体育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与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在承认课程存在的相对确定性状态和相对稳定性状态的同时,强调课程存在不确定状态,即存在着动态性和发展性。它使课程的发展过程具有了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而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的,教学始终处于不确定之中,需要教师付出额外的努力;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可以向跨学科和综合化发展,使学校课程能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更好地指导课程研究。
传统的学校体育主要是以竞技运动内容为主体来编制与安排的,教学内容基本固定,教师没有更改教学内容的权利,学生对该学什么、不想学什么没有选择的权利。后现代主义开放与多元课程观有助于突破原有比较死板的课程体系,使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有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近年来体育课程的改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地方资源的开发等皆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与发展,这说明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已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地方体育传统传承的需要。
2、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后现代主义认为,人作为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受体,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学习者并非外在而是内在的认识过程,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并不是外部知识及其结构的简单移植,而是一个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和共同建构的过程,是继承与创造、解构与再构的统一。其次知识并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理,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可质疑性、文化性和境域性等特征。
以往的体育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主导性,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再练习的比较固定模式进行,因此表现为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效果比较差等状况,这也是触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所在。由此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倡导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近年来的体育课程改革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上已经走出了一大步,体育选项课程的成功实施就足以说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良好的贯彻,其次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上也进行了比较大胆的探索,虽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少问题,但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始终是一个冲击与触动。
3、后现代主义评价观使体育学习评价方式更为多元、多样
后现代主义倡导反思、批判的思维模式来对课程进行评价,并提倡采用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为指导。
后现代主义评价观对体育课程评价的指导意义在于:一,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向发展,强调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和激励功能。传统的期末测验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体育课程评价的要求,评价必须还包括对体育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二,评价方式应该趋于多样化,课程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应该还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师生之间的评价。既要有技术技能的测验、健康测验,也应该有教师的观察、出勤以及学生档案等方式。三,评价的内容提倡多样化,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要加大对认知、情感等心理方面的评价,提高态度和情感在评价中的比重。四,提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评价、个体发展性评价。
4、后现代主义师生观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义重视平等、否定中心和等级的观点。认为教师不再是课程的讲解者、领导者,而应成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教与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也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协作者和启迪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行动研究者。教学不再是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单一的灌输式教法,和以注重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个人的选择和参与,提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选项教学。它将师生关系置于同一个对立面——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的教师将学生直根于“知识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话语’”之中,以发挥师生群体的最大化效能来实现“教学相长”。
二、反思后现代思想在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局限性
1、后现代思想的本土化问题
目前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动辄引进外国的一些比较时尚的文化与理论,总认为没有点外国人的理论就显示不出文章的水准,这种做法事实上并非科学的态度,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的确需要打开国门,吸收与引进外国优秀的文化与理论,但是并非会念经的外来和尚都是优秀的,这要善于分辨,善于筛选,好的我们应该大力引进,同时注意在引进过程中要对外来的文化进行本土化,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己所用。后现代思想是西方文化,当然也需要本土化,其本土化的要点有三:一,该理论不是针对体育课程的,因此应结合体育课程的学科特点进行诠释与详解,才能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二,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分析,中国人口众多,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常常是拥挤不堪的,虽然也强调小班化教学,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许多地区主要还是以大班授课制进行教学,而美国早已经实施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与大班授课制无论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三,需要结合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特点,西方文化比较开放,重视人的个性化发展,而中国文化根基于农业文化,比较保守,注重牺牲个人本位来实现社会本位,要在这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积存的国家完全实施个性化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2、倡导体育课程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同时不能否定课程的稳定性、身体发展均衡性
体育选项课程的设想与实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对于传统的以竞技项目为核心编排内容的体育课程体系是一大改进,对长期以来沉闷已久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春风般的“无限生机”,无论是学校领导、体育教师,还是学生无不欢庆鼓舞,从五年来体育选项课程实施情况来看,学生的运动兴趣的确得到了提高,教学的效果也得到了改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学理角度来看,选项课程对于整个体育课程的学科结构的布局来说有所偏颇。如高中三年皆选排球作为学习的内容,则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是不利的,虽然排球项目中也有一定的速度、耐力、力量素质要求,即长期练习排球也可以发展一定的速度、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但是对于专门发展速度的短跑项目、专门发展耐力的中长跑项目,其作用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二,从目前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来看,明显暴露出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性,连一些简单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也比较缺乏,如攀爬能力、跳跃能力等,单方面的选项课程安排必然会加重这种倾向;三,选项课程只对于一些有运动兴趣爱好的学生来说比较适合,而对于一些无运动兴趣爱好的学生来说无所适从,自己不知道该选什么项目,造成了盲目跟从的选择课程现象,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做法。基于以上分析,体育课程的开放性对于课程的改造与建设有比较大的帮助,但也要保持它的稳定性,需兼顾学科特点、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要求、社会发展需要等来构建与实施,以确保今后相对稳定的体育课程体系。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并非一味迁就学生
后现代主义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特定的,反对“整体性”和“统一性”。它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强调尊重差异,在这一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即应注重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新课程中提出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就是这种正面意义的较好表现,这对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重视人性、考察人性、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等现代社会理念,这是完全应该倡导的。指导思想是对了,但在实践过程人们却往往会犯“忽左忽右”的毛病,就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需求来说,正确的做法是深入观察与研究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即学生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动机、态度、情绪、情感、意志等情况,并适时地改变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等,以适应学生的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的教师却把它理解为不停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动不动就问一问学生“需不需要什么,想玩什么”等比较粗浅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如果以学生的千变万化的需求来牵制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课程、内容、教师、教法、时间、场所、环境等要素,则教学活动会陷入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这样的后果是什么?无疑是对整个课程教学的失控和毁灭,更易造成教学放羊式、教法随意化、组织无序化、管理自由主义倾向等现象。而真正意义上的“关爱学生、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在充分考察学生的体育动机、运动爱好、身体基础、学习特点、发展需要等情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准备的一种教学思想与策略。
4、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需要考察体育课程评价特殊性、操作性、现实性 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定量化、个性化、过程性、发展性、进步度等理念是体育课程新提出的评价思想,这些观念对于突破过去完全依赖终极评价的体系是一个很大的改进,但是体育课程有其固有的学科特点,这些特点与其它任何课程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运用评价多元化的思想进行评价时,应考察体育课程实施的可能性、现实性,不能一味追求评价的复杂性。需要考虑的体育课程特点有以下几点:一,体育课程虽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传承体育文化为主要目标,但就发展身体而言,其贡献率尚值得探讨,因为决定学生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学生的因素并非体育,而是遗传先天因素,就后天因素而言,体育活动也非唯一,还有营养、环境、生活方式、作息制度等等,到底体育活动影响健康的比率为多少,谁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此处涉及这个非肯定的问题,并非想否定体育活动的意义,只是提醒有关业内人士注意体育活动对于发展身体的局限性,因此笔者认为通过测试学生身体的发展情况来推断体育活动的作用是不十分科学的做法,因为学生的身体发展到底是自身生长发育所致,还是营养、环境、体育活动等所致并不清楚,也很难清楚;二,体育活动的情感表现具有现场性、即时性等特点,这些稍纵即逝的特征无法进行量化,若勉强为之,如实行“教师时时刻刻去观察学生、让学生观察学生”等做法,则会失去体育活动许多的乐趣、影响教学秩序;三,体育教师门下的学生远多于其他课程的教师,因为他可能是跨班级、跨年级进行交叉授课的,因此要通过定量性、发展性、过程性等手段来评价如此众多的学生情况是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