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与多元目标的思考
2008-12-29赵超君
体育教学 2008年4期
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如果把这一现象的责任归咎于学校体育课程或体育课程改革,实在有点冤枉我们,因为体能下降是由课业负担过重、营养状况不良、锻炼时间不足、生活方式改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如果说学校体育课程与这一现象毫无干系,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人信服的。因为无论是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体育课程标准,都明确把“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及“增强体能”等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或者首要目标。那么,什么原因使我们的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能的首要目标完成得不理想呢?认真分析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与多元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反思由于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泛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或许会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或许会帮助我们找到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究竟是什么
1、课程核心目标的概念
只有单一价值的课程是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的,但多元价值不分主次的平行共存则是不可行的。如果一种课程存在多元价值的话,其中必有一种居于主要地位的价值,即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课程基本特征的反映,也是一种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标志。
课程的核心价值决定并支配着课程的核心目标。如果一种课程存在多元目标,核心目标则是与课程性质和课程核心价值高度吻合,在诸多目标中居于主体和首要地位,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作为思维主线的目标。
确定一种课程的核心目标要考虑两点,一是多元目标中非核心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核心目标的实现进程,或者说核心目标的实现进程是实现非核心目标的载体与途径。二是一种课程的核心目标应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目标。
2、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从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与核心价值的角度考虑,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进程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首先,无论是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还是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把“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和“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或者首要目标加以表述。按照一般的理解,放在首位加以表述的目标应当是位于主体地位的核心目标。
其次,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增进身体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价值,从课程核心目标应与课程核心价值高度吻合这一角度看,制约课程核心价值的核心目标也应当围绕着增进身体健康这一主题而构建。
第三,体育课程非核心目标的实现对核心目标具有依附性。例如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层面的目标实现有赖于掌握技能和锻炼身体的过程,因为我们无法也不可能脱离运动实践,用纯粹的、单纯的提高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手段去达成该领域的目标。
另外,学习运动技能和增进身体健康的价值是体育课程独有而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只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才构成核心价值,也只有体现核心价值的目标才能成为课程的核心目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精神层面的目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课程的部分价值及特点,但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学校其他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各种活动中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并非不可替代,也不是体育课程所独有的价值,因此,不能构成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
把增进身体健康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并不排斥体育课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人文价值与目标,也并非回到了单纯生物体育观的老路,而是在新形势下对体育课程进行理性审视和反思的结果。
二、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与多元目标的关系
1、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与多元目标的关系
体育课程核心目标的实现进程是其他多元目标得以实现的途径和载体,是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主线。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核心目标是课程这棵大树的主干,其他多元目标是主干上的枝叶。只有主干根深茁壮,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应该说,强调体育课程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把这种隐性功能显性化,是一种认识上的深化和进步,但如果把这种价值当成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并无限扩大化,矫枉过正式地特别强调心理和社会领域的目标,则体育课程的目标重心将偏离轨道,将会产生一种“过犹不及”的后果。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脱离了载体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采用离开运动实践的手段去实现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那就不是体育课程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了。
2、体育课程目标泛化和均衡化及其引发的问题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在多元目标的思路下提出了课程的五条总目标。其中除第一条是反映了体育核心价值的增强体能和掌握应用运动技能之外,其他四条如兴趣、习惯、合作精神、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基本上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应当说,课程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多元的体育课程目标给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多元价值提供了平台。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领域目标的提出也使体育课程从工具理性向人本主义迈出了一大步,给体育课程蒙上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但是,体育课程多元目标的提出以及部分专家对精神层面目标的极度渲染与推崇,使得体育课程的目标出现泛化和均衡化的倾向,课程目标主次不清,核心目标逐渐弱化,体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上五个领域目标一个也不能少,结果一个也没完成好,五个领域的关系不甚清晰,教师想面面俱到,结果反而无从下手;盲目套用其他学科的目标划分,体育课教案甚至缺失发展身体的目标,竟然也能被评上全国的一等奖;过分的强调和渲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结果导致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领域目标的弱化,从单纯的生物体育观走向了单纯的心理或社会体育观……
旁观者清,教育部课程研究所张廷凯研究员在最近一次全国体育教研员研修班的报告中曾提到,他看了体育课程标准后有一个感慨,如果体育课的所有目标都能得以实现,那么,学校的其他很多教育活动都不用开展了,因为体育课基本上把这些目标都涵盖进去了。体育课程果真能完成那么多任务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三、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核心目标,有效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
当我们的课程从工具理性的羁绊中重新获得自我,实现人文精神的回归时,我们的课程中有了更多的反省和批判,有了更多的人性和人情,有了更多对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关注。但是当我们过分注重自我价值和个体需要的实现,过分强调个体的情感享受和快乐体验,淡化国家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要,漠视身体锻炼中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盲目热衷于反叛传统和追求人性的道路上时,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就会被冲淡,甚至被瓦解,体育的学科特性就会被异化,甚至被消解,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又怎能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做出贡献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必须承认,中央文件的出台与这一要求的提出和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持续下降有着直接的联系,我们应当看到中央文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促进作用,更应当从中看到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五年时间让青少年体能素质明显增强,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硬任务,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马虎。诚然,增强青少年体能的目标不能仅仅依靠体育教学活动来完成,这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加强。明确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加强对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领域的关注程度,才能找到办法,有效扭转青少年体能素质持续下滑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