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要有反哺意识

2008-12-29王子朴

体育教学 2008年4期

  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这个话题,自上而下几乎得到了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学校体育开放其场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构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以及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对其社会责任和教育价值的哲学意义理解也要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所谓开放的社会责任,就是需要学校体育反哺社会。如今凡事都讲个“感恩”、“回报”,日子好了,便仓廪实而知礼节,于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学校体育走过百年历史,虽然风风雨雨,历经堪坷,但也毕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了。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根植于社会的土壤,更离不开社会的扶持。而今,全民健身、社会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将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日益增长的群众体育需求却和有限的社会体育资源出现了供求矛盾,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进而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例如,我国现有城镇居民人均体育占地面积不足2平方米,体育场馆人均占地更是不足可怜的O.12平方米;与在校学生人均体育占地面积4.5平方米和体育场馆人均占地的0.31平方米相比可谓差距过大。
  有差距就应该解决、平衡,解决的手段之一就是开放、资源共享;何况取之于民的学校体育资源应该用之于民,更何况今天多少富裕起来的学校体育资源应适当地反哺于社会。除了从反哺于社会的学校体育资源客体角度去理解开放问题,作为学校体育受益者的主体——学生而言,其终身体育思想也需要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来实现。
  终身体育思想可谓一语中的地道破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乃至体育的真谛。体育不应随着学生走出校门而划上句号,相反应是起点。学生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从基本层面来说是掌握了今后进行终身体育的手段和工具;上升到思想层面而言则是树立了一个健康工作几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信念。但是,一旦走出校门却因为场馆资源的匮乏而使其不能延续,导致终身思想的不能实现,当然是不应该了。虽然关于体育的三个基本内涵划分让我们对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难免有些孤立的理解,但究其终身体育而言却难分彼此。甚至可以说学校体育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而此时,为了实现每个民众的终身体育理想,处于阶段性的学校体育所提供的就不应只是知识、理念和锻炼方法了,依附之上的空间此时则显得实在而又具体的多了。
  也许,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会带来许多诸如安全、管理、经济等问题,这当然是不容忽视且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不过,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学校体育应当反哺的社会责任,有了开放便有了终身体育的可能这等信念,那些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