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
2008-12-29左俊广
中外企业家 2008年8期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实质上讲,它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有悖于会计信息的中立性,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以及信息阅读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企业上市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从证券市场上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许多企业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愿望十分强烈。根据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备连续三年盈利的条件,于是一些本不符上市条件的企业,为了能上市,企业往往利用信息需求者的偏好而将业绩粉饰谋求平稳上升的发展,甚至造假。同时如果连续三年亏损,上市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即被“摘牌退市”。为了避免公司股票被戴上ST,一些公司会竭力操纵粉饰其经营业绩,尽可能避免连续亏损情况的出现。
公司管理当局盈余操纵的最大受害者是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为了取信于外部相关利益者,规范我国市场秩序,为此建议:
一、完善会计准则与方法
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规划,应具有超前性,对未来经济行为的创新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无法可依”的现象出现。参照国际会计惯例的发展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则(制度)中可选择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以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降低因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种选择性而造成的盈余操纵问题。
二、改进对公司的考核评价方式
首先,以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应以营业利润为主,而不是净利润或利润总额,尽管对营业利润也会加以操纵,但相对而言,该指标较净利润和利润总额要实在得多。目前,计算各种利润率指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大都选用净利润和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往往被冷落。从构成上看,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除受营业利润影响外,还受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所得税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后几项正是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主要渠道。笔者认为,营业利润受非正常因素影响小,用它取代净利润,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等,更能准确反映公司的收益水平。一些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很低,甚至亏损,但净利润却很高,可能这些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较高,但这些公司不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潜力。如果避开受投资收益、补贴收入、非经营性损益及所得税率影响的净利润指标,将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行为。
其次,应削弱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地位,用一个指标体系取代单一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评价公司的收益水平。如前所述,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极易被粉饰,以该指标决定上市公司能否配股或增发新股,显然是不科学的。例如建立一个指标体系,综合考核上市公司的质量。如设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每股现金流量等指标,弥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不足。在上述指标群中,每股现金流量是极其重要的指标,该指标可以揭示企业盈利能力质量的高低,是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的重要补充指标。每股现金流量越高,说明净收益的收现能力强,盈余能力的质量高,也证明公司资产流动性好,营运能力强。证券监管部门通过对上市公司现金流量分析,判断其是否需要配股,以避免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而形成的上市公司通过操纵盈余虚增净资产收益率的弊端,从而有效抑制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的行为。
三、实行强制停牌制度
我国例行停牌占了绝对